我们花了大概两个星期时间寻找采访对象,最终发现,24至30岁能在一线城市买到房的青年并不少见,然而,不靠父母的案例极少极少。
那么,这几位采访对象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们有的赶上房价不高的年份,及时出手抢得先机;有的身处高薪行业,几年积攒马到功成。
买房的人各有各的路径,而不买房的人,或许都有一样的原因——穷。
好吧,今天我们要谈的事对不少人来说或许有些“感伤”,但一定要买房才算成功吗?生活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答案当然不是唯一。
资料图
1
读书时就工作储蓄,毕业三年买三套房
我是帕克雷特。2011年我大学毕业,到了广州海珠区工作,那一年年底开始看房,第二年三四月份,我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早吧。
当时房价还没有涨得太厉害,我手头资金比较充足,就没向父母要钱,用自己积蓄付了首付。没记错的话,那套小两房首付花了30万。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哪来这么多钱?其实我那时已经有好几年工作经验了。
2008年的时候我还在读书,学校里有几个师兄在做培训学校,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做,利用工作日晚上或是周末时间,在外面做些家教培训之类的兼职,到大四时专业课变少了,我基本开始全职工作,这期间收入都还不错。
毕业后,几个师兄觉得我已经比较熟悉这个领域,邀请我继续和他们一起干,所以我当时在这个行业已经不算新人,拿的待遇也是按照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标准。我们主要做的是高考培训,我的月薪根据课时多少不等,大概每个月两三万左右。
工作到第二年时,我女朋友也毕业了。我和她从高中时就认识了,双方也已经见过家长,根据广州的限购政策,我就想在婚前,我们两个各自名下有一套房最好,省得浪费名额。那时手里又攒了一些钱,就给她买了一套小公寓。
本来想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2013年时,我考上了天河区的公务员,就辞去了培训的工作。新的工作地点离海珠很远,如果开车上班的话也没问题,但我住的小区车位特别紧张,每次停车至少要等1个小时,或者把钥匙交给保安让他帮我停车,很不方便。正好赶上我要买婚房,经人介绍,我在配套更完善的小区买了大一点的房子。现在我已经结婚很多年啦。
这两年房价涨得很快,早买房的人,也许算是比较幸运的一批吧,不过我觉得,我的投资不算太成功。比如我女朋友那套公寓,她比较追求完美,当时不想买太老的房子,只好在周边给她买了一套商住公寓,这么多年价格涨幅很小,如果当年买的是住宅,就算房子老一点,现在可能都升值百万左右了吧。
房子能带来什么呢?像我买了第一套房后,心里真的安稳了很多,有一种“总算把手里的钱花出去了”的感觉。
我们这些工薪阶层,投资渠道很少,如果手里的钱不花出去,也许突然间就贬值了,换成固定资产才安心点。我发现我单位里那些新人,哪怕刚毕业没钱,都会让家里支持,先买一套小房子住着。
2
小公寓一步步换大房
我是圆子,现在深圳从事互联网行业。我第一套房买得早啦,2002年,那时我才工作刚满两年,当时买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租房不划算。
那时我还在电信工作,公司包吃住,我也不是很物质的女生,所以平时花钱地方不多,工资就一直攒着,两年后好像攒了10万块。我看旁边小区里有小公寓出售,首付6万,我算了下,每月房贷一千五,比租房划算多了,就买了下来,还装修得挺好看的。
其实一开始我是打算给家里买房子的,结果问我爸妈时,他们说不需要。那点闲钱除了存银行,也没别的用处,我就给自己买了房子,买的时候我爸妈都不知道,后来闲聊时,他们才知道我在深圳买了房。
第一套房是在深圳罗湖区的莲塘,2006年时我买了第二套房,当时我男朋友觉得,我已经有房子了,没必要再买,我没听他的,把车卖了凑够了首付。后来证明我这个选择是对的,谁能料到深圳如今的房价这么高呢?最近我刚把第一套房出手,如今的价格已经是70万了。
当然也有投资失败的时候,
我老家在江西南昌,2005年我给父母买过一次房子,那个房子比较偏郊区,配套不完善,这么多年都没怎么升值,花了差不多10年,才好不容易脱手了。
现在我住在南山区华侨城,这套房子真的是勒紧裤腰带买的,买的时候我还跟别人借了钱,差点把第二辆车也卖了。不过我从小到大凡事都是自己做决定的,比如读什么专业、去哪个城市工作,都有自己的想法。
对买房这件事,我心态很好,由小到大,一步一步来就好。
(网络图片)
3
有成就感也会有新问题
大家好,我是湖南哈利油!1988年生人,因为高考数学考得不错,从本科毕业一直从事高中数学辅导工作,至今近五年了。
我是2015年7月买的房子,买在了广东佛山南海,首付接近40万。我父母没什么积蓄,我用的是自己几年来攒下的工资,还找我姐姐借了一些钱,不过很快就还了。
买房给我的感觉是五味杂陈的,一方面生活标准提高了,就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花钱也不太有计划了,有点实现金钱和人身自由的感觉。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至少是一种肯定吧。不过这个抉择也是很复杂的,我买房时没有广州户口,只好买在佛山,现在有了广州户口,但已经没钱买广州的房子了。
我认为买房不算一件太困难的事,我很多同学都已经买了房,当然父母也给了支持,自己全资的不多,自己全资的成就感的确更强烈些。
但成就感很快就被现实等各方面的问题吞噬啦,除了买房,人生路上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等着你解决。
我也是经历了一些困难才过来的,我的看法是:房子早买早好,人生呢,自由一点,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4
“年轻人要多出去搏一搏”
我是梁生。对买房这件事,我倒是没那么急。我房子买得没那么早,买的时候我已工作好几年了。
我在广州读大学的时候曾创过业,带了一群师弟师妹做垂直平台,不过当时自己经验太少,相应的能力还不具备,整个团队也不专业,做了两年后亏钱了。后来我去了另一家企业,还是做电商,正好赶上了电商的爆发期,我们的企业成为了行业里的佼佼者,因为企业也是在创业期,我的工资并不高。有了行业积累,我也有自信了,再次创业,给别人做咨询顾问业务,一路这样走了过来。
老实说,创业的确没让我赚什么钱,但随着水平和资历的提高,名气不断上涨,行业内会给你一个相应的价格,猎头也会找过来。2013年接近30岁,我才在广州买了第一套房,那是我真正赚钱的第一年,买房用的主要是我那年的积蓄。
其实如果不是当时要结婚,考虑到家庭的因素,我甚至希望再博一把,把买房的钱用来创业,追求理想。
我现在终于有了专业的团队,有了很好的理念,后面还有过几次很好的机会,但我都犹豫了,因为我要考虑再创业时,每月我的收入和我家庭所需的开销。现在有了家庭责任,就不再像曾经孤家寡人时,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奋斗。
这样就陷入了一种穷人思维,每天思考更多的是生活,而不是理想。我现在的工作很轻松,小日子过得也很开心,不过坦白来说,心里是有一点点后悔和遗憾的,但为了家人,也觉得值了吧。
我是个很乐观的人,有没有买房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如今年轻人想法也许不一样了。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是行业里的TOP,里面有很多刚毕业的很优秀的新人,他们在这里待久了,就会习惯了这里的模式。你想,这些新人工资大约是8000—10000之间,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就算逐渐升值加薪,然后稳定在一个区间,最终能赚多少?
如果他们可以去外面拼搏一把,做点事业,虽然未必成功,眼界一定会大大提高。有了前期的积累,有了眼界,行业里给你的价格是不同的。年轻人刚毕业那两年,多去外面拼搏拼搏,不该只是急着买房。
附文:
不炒股也不炒房,德国人是怎样理财的?
本文摘编自《新华网·思客》
德国作为一个高收入国家,民众普遍富裕,但德国的个人投资理财活动却反常地冷清。德国人的钱都流向了哪里?什么才是他们所热衷的理财方式?哪种投资理财为他们所接受?
一半以上的德国人从未做过投资理财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没有城乡差别,百姓普遍富裕。按理说,在这样一个高收入的国家,金融业应该非常发达、个人投资理财活动也异常活跃才是,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曾经问过身边的德国朋友:“你是否做过投资理财?”一半以上的人回答:“从来没有做过投资。”问:“连股票也没有买过吗?”回答还是摇头。
德国朋友告诉我,历史上,将近40%的德国人曾经涉足过投资,不但没赚钱甚至亏损,之后很多人就放弃了所谓的投资。
我问了不少德国人:今后有投资打算吗?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否定的。我告诉他们,中国有年化收益率达30%甚至高达50%的投资工具。听了这话,他们的反应居然是哈哈大笑,他们认为即使曾有过很高的收益,但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迟早是要掉进去的。德国人不相信高收益与安全性能够并存,因此他们不听投资神话,也不会轻易参与。
被调查者中,只有不到10%左右的人现在还做投资理财。投资渠道不外乎是债券、股票,只有少量的人做外汇买卖。购买债券的群体大多青睐于政府发行的公债,也有部分是购买企业债券。虽然高达80%的德国人在银行有储蓄,但存款金额并不多。德国银行协会的数据显示,储蓄是德国人最喜欢的投资方式,德国人平均将收入的12%用于储蓄。“为什么存钱?我的父母和祖父都是这么做的”。对于每月把工资的一部分存入银行,多数德国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认为,上一辈人在二战后靠省吃俭用,不断地存钱,才让后一代过上了富裕生活。
普通民众很少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股票也是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历史上德国也发生过股灾,不少德国人亏损严重,对向来以理智、冷静著称的德国人来说,风险投资经验让他们长记性了,他们明白到股市上并没有一夜致富的好事。至于互联网金融,很多人闻所未闻。总之,德国投资理财业务并不多,相对中国而言,其规模小很多。
德国人的钱究竟到哪儿去了?
在衣、食、住、行这四项基本生活开支中,衣、食所占的比例极小,而住、行却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国人把大量的钱用于住房、汽车及外出度假等方面。60%以上的德国人并不购房,而是选择租房。为何租房在德国如此普遍?原因很简单:租房比购房划算。即使是在繁华地区,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也不过800-1000欧元,偏远点的地方,600欧元也能租到。最重要的是,德国对租房者的权益特别保护,出租者不得随意涨价,双方可以签订5年甚至10年、20年的合同。合同一旦签订,租金永远不会改变。房子出现问题,都是由出租者负责维修并自行负担费用。
大约15%的德国人继承了祖上的遗产,所以既不需要购房,也不用租房。由此推算,只有25%左右的德国人购买住房。德国房价最贵的地方当属慕尼黑、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即便在最昂贵的区域,房价也不过3000欧元/平方米,多数城市房价在800-2000欧元/平方米之间。而德国人平均月收入为3000欧元。
德国人居住的规律是,越有钱的人越不住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而是到郊区无污染的地方购房,而且大都是乡间别墅。
德国人为何不热衷于炒房呢?很重要的原因是房产流动性很差,加上税收因素,把房转卖出去还有可能亏钱,更何况把一大笔钱压到房产上,从商业眼光上看是得不偿失的。
除了住房,另外一笔很大开销是“行”。德国家庭基本上达到人均一辆车,汽车从几千欧元到几十万欧元不等。在二手车市场上,人们可以买到几千甚至几百欧元的旧车。对特别富有的人来说,几万到几十万欧元的豪车也不少见。在德国,开车出行最大的费用不是加油,而是停车费。街边的停车收费大约2欧元/小时,地下停车场价格虽然稍微便宜,但一天下来也得十几到几十欧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从“行”的广义概念来看,德国人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度假旅游。每年的七八月是德国人雷打不动的休假,这几乎是提前一年就计划好的。最有钱的人去美洲、亚洲甚至非洲旅游,稍微有钱的人到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西班牙的马约卡岛和法国南部地区,钱不多的人则只好在国内走走。德国人很好面子,即使没有钱的人也尽量把皮肤晒黑,从而让邻居认为自己到了很远的地方旅游。
由于德国人把钱主要花到了吃、穿、住、行上,所以德国人手上闲钱并不多。正因为如此,多数德国人根本无钱投资理财。
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就是德国人的投资理财
德国人另外一笔重要开销是保险。完善的保险制度给了德国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但德国民众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必须用于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德国就业者每月要缴纳各种保险费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别是:医疗保险14%、护理保险2%、养老保险19%、失业保险6%。部分企业还有企业养老金,即企业为员工额外购买的养老金,算作企业给予的额外福利。
除了法定的社会保险,个人还可以自愿购买一些商业养老保险。所有无需缴纳法定养老金的自由职业者以及也有此需求的群体,都可自由选择商业养老金。由于德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青年人口减少和老年人口增多引起的人口结构比例失衡,从而导致公共养老资金吃紧。为了避免养老体系崩溃,德国政府鼓励雇员在法定养老金之外额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这部分用于买保险的钱还可以免税。这对于恐惧高税收的中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举两得之策,深受民众欢迎。目前德国就有三十几家商业养老金公司提供此类服务。与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法定养老保险不同,私人养老保险提供了资金增值的可能性,当然,增值与风险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性。
德国人的钱究竟到哪儿去了?
一般而言,德国人大多会到银行寻求理财方面的咨询。由于股票的高风险性,德国人并不十分热衷投资股票,而是把钱投向更保险的政府债券。除非有很多“闲钱”,德国人才会考虑购买股票。
“德国人有规避风险的传统。”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将“德国人不爱炒股”归结为历史原因。德国曾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货币动荡,因此对风险较高的投资方式心存芥蒂。德国文化中也不流行美国式的“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股市梦。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股票研究所最新公布报告显示,在美国,每两个公民就有一个投资股票;在英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大约有1/5民众购买股票;而在德国,10个人里面能有1个就不错了。
即便是炒股,德国人也一般不去打听“消息”,而是认真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我一个朋友沃尔夫冈比较看好高科技股票,于是他坐下来对多个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选中了一家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他把这家公司历年来的公开数据、新产品销售情况及客户反馈、领导层及团队情况等文件找来分析,他发现该公司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于是果断购买了这家公司股票。由于他细致的研究,所以对该公司股票的涨落周期预测准确,几次抛售和回购都很成功。
高风险投资是富人游戏
德国是一个注重社会公平的国家,因此多少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根据法律规定,年收入在6万-25万欧元之间的个人所得税率高达42%,而超过25万欧元年收入的最高个人所得税率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两个百分点。因此,富人必须找到高收益的投资工具,才能继续保持更高的收入。
同时,德国法律也有一定的“漏洞”,例如,年收入6万欧元的中产阶级和年收入30万欧元的富人纳税税率差异并不大;而且,由于德国税法规定,医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可以免予缴纳法定养老金,而是自由选择其他的商业养老金或别的理财方法,所以这部分高收入人群反而比普通中产阶级具有更大的财力。正是有了这样的“漏洞”,德国高收入人群才有更多的“闲钱”来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我的一个德国朋友安德烈亚斯做教练技术培训,收入非常可观。工作中认识了一个名为维特纳的奥地利客户。此人专门为欧洲富豪和家族理财,其金融工具是利用放大100倍的金融杠杆原理购买美国股票,是欧洲顶尖的操盘手。几年下来,维特纳为我的德国朋友赚了很多钱,安德烈亚斯非常满意。为此,两人经过协商,共同成立了一家投资理财公司,为客户做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业务,起点是10万美金。最近打算把此项业务延伸到中国。
这些富人为何不将“闲钱”放在银行存起来呢?这是因为德国银行利率低得不可思议。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15年德意志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35%,一万欧元一年后到期利息为35欧元,本金和利息一起一共才10035欧元。就算是定期存款,其利率也较低。更糟糕的消息是,据德国商业银行预测,欧洲央行还会将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这对于钱不多的普通储户而言倒是无所谓,但对大额存款而言,亏损也是很大的,更别提通货膨胀的额外损失了。
虽然德国工业发达,但个人投资和社会集资之类的东西并不特别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银行贷款利率超低,年贷款利率不到2%。因此,企业宁愿到银行贷款,而不是寻求个人投资或社会集资。再说,德国银行对中小企业并不歧视,小企业想要得到贷款并不难。同时,银行贷款手续并不复杂,银行既可以经营存贷款业务,又可以经营证券业务,这使企业感到在证券市场上直接筹资不如从银行贷款简单易行。由于德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系统,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直接融资并不是德国企业的主要选择,因此也缩小了德国的股市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