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CO中文网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经济学人中文网官方微博 @ ECO中文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车买买  ·  全球仅300台!马自达MX-5 ... ·  昨天  
汽车琰究  ·  周观点 | 人形机器人催化密集 ... ·  3 天前  
清单  ·  这 6 个城市太好玩了,念念不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CO中文网

马丁•路德•金

ECO中文网  · 公众号  ·  · 2017-10-26 01:25

正文


五十年前,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外的台阶上,向世人高声宣布:“我有一个梦想。”那一次,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了他的话。这篇演讲中有很多段落如今原封不动地在民间流传。此外,这篇演讲和当时的黑人民间弥撒有很正式的联系,再加上其中用到《阿摩司书》中的语言,因此它本身也大量取材自民间传说。

伟大的演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丝丝缕缕的借鉴和传承把亘古的雄辩和今日的演讲联系起来。所有演讲的力量都来自于部落民族的共同语言,而历史上伟大的演讲也反过来影响塑造了各部族语言的发展。

本专栏收录的演讲里时间最早的两篇是伯里克利( Pericles )的葬礼讲话和林肯的盖提斯堡演说。虽然两者之间相距 2500 年,林肯的演说在主题和结构上完全重复了伯里克利的讲话。当今最为卓越的演说家之一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就有意在演说中多处引用林肯和金博士的词句(金博士本人当年也常引用林肯)。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1964 年受审时的演说也提到了英国的《大宪章》和美国的《权利法案》。如此等等。那么一篇伟大演讲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它必须论证铿锵有力,风格乃人回味,引据意味深长。在此之上,它也必须将演说者和听众联系起来。西方第一位修辞学专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将此称为“人格诉诸”( ethos ),即任何有效的演说内将演说者这一“我”和听众这一“你们”结合起来转化成“我们”的基本方式。如“朋友们、罗马人、同胞们……”

“人格诉诸”完全就是靠通过听众的语言讲话来实现的:像是会心的笑话,共同的参照点,熟悉的场合等等。如修辞理论家肯尼斯·博克( Kenneth Burke )所说:“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另一个人,就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借语言、手势、语调、语序、图像、态度和思想用他的语言和其沟通,并将你的道和他的道联系起来。”

一旦实现这种“人格诉诸”,你可以将这种共同语言(以及你的听众一起)朝任何你希望的方向引领。专业人士将这种语言的转折称为“格”(如“修辞格”)。格概括了各种让语言舞动的方法:如层递法用三个用语一组让句子生色;又如反问法让你向听众提出挑战,并塑造出假想的对话;再如句首重复法再三反复一个词或短语,让你建立起一种令人无法抵抗、越来越强烈的节奏。

伟大演讲是否和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已经消亡了?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今天的演讲确实和过去的有所不同。演讲本身会根据传送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语言会变,习惯会变,传媒也会变。希腊语中“时机”这一概念在此非常适用。

约公元前 50 年西塞罗( Cicero )对罗马元老院致辞时并没有扩音设备,而且演讲耗时很长,他的听众都身在现场,这类演讲的书面记录往往是在事后由西塞罗本人整理写成的(而且很可能经过加工增色)。在报纸时代,演讲要经过第三方传递,因此需要不同的技巧,不过新技巧也不一定总是管用。《我有一个梦想》并没有登上第二天出版的《华盛顿邮报》。身负伟大演说家声名的丘吉尔( Churchill )是一位广播演说巨星,他战时在议会内进行的现场演说则相对没有那么出色,但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听众是那些守在家里听广播的群众。电视摄像机让听众可以近距离倾听演说,这又创造了很多新的机会。理查德·尼克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