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针对需求及场地条件,保留夯土部分,并在其内重新建构体系,由内向外生长:北侧建筑使用钢结构,功能为展厅和直播间;南侧建筑为科研室、研讨区与畅饮区,建筑跨度大,选用混凝土结构来提高刚度。二者通过中庭、平台观景区等灰空间进行串联。
万亩玉米地内包裹着仅有的建设用地,再被青山及河流环绕,这是绝无仅有的田园景观资源。这是一次乡村农业建筑再造与活化的实践,我们保留了夯土结构,植入新的结构体系、建筑形式与功能空间。建成后的玉米驿站不仅是玉米的展示窗口及转运中枢,更是成为村民劳作之余休憩交流的场所。
▲场地鸟瞰©︎ 吴清山
▲建筑鸟瞰©︎ 吴清山
▲驿站主入口©︎ 吴清山
▲农忙期间的驿站©︎ 吴清山
▲村民在驿站的互动©︎ 邓枝绿
01
玉米地与村落
作为乡村农用建筑与公共场所,驿站位于村外的玉米地中,与村庄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它既为转运玉米提供临时堆放场所,又为村民提供科研、茶歇等配套服务。
▲东游玉米驿站总平区位©︎ 吴清山
▲驿站与村庄的关系©︎ 吴清山
▲玉米地中的枢纽关系©︎ 吴清山
场地毗邻道路,原为两栋单层夯土木构建筑和一栋临时搭建的构筑物组成,功能为农具房。
▲东游玉米驿站总平区位©︎ 随坪一里
▲改造前现场原状©︎ 随坪一里
▲改造前原始图©︎ 随坪一里
▲建筑与道路的顺应关系©︎ 吴清山
02
空间再组织
我们针对需求及场地条件,保留夯土部分,并在其内重新建构体系,由内向外生长:北侧建筑使用钢结构,功能为展厅和直播间;南侧建筑为科研室、研讨区与畅饮区,建筑跨度大,选用混凝土结构来提高刚度。二者通过中庭、平台观景区等灰空间进行串联。
▲由内向外的生长关系©︎ 随坪一里
▲东游玉米驿站爆炸图©︎ 随坪一里
▲楼梯之间的串联关系©︎ 吴清山
▲串联两栋楼的灰空间©︎ 吴清山
▲ 灰空间呈现的宽幅扁平画©︎ 吴清山
原建筑一层仅新建了一道隔墙,将展览、科研、宣传活动等三个功能区分开。二层作为新增部分,由观景台、曲折楼梯及连廊形成户外休闲场所。
▲东游玉米驿站生成动画©︎ 随坪一里
▲二层户外休闲场所©︎ 吴清山
▲二楼观景平台©︎ 吴清山
▲二层连廊©︎ 吴清山
▲曲折楼梯©︎ 吴清山
▲曲折楼梯的悬挑关系©︎ 吴清山
03
延续肌理
夯土墙面体现出原始自然肌理,在新砌的内衬墙上尽可能留出壁龛,既可做层列台,又能暴露原夯土斑驳粗狂的历史肌理,使旧夯土与新墙面产生时空对话。
▲夯土墙与砖墙的构造节点©︎ 随坪一里
▲保留夯土墙的施工过程©︎ 随坪一里
▲内衬砖墙开洞口作壁龛©︎ 吴清山
▲利用双层墙厚设计的带坐凳门连窗©︎ 吴清山
04
新承旧念
原始一层夯土结构与新增二层结构空间,像是一场新旧对话。保留的部分承载历史的厚重,是旧的根基,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二层部分如同一株嫩芽,破土而出,不拘泥于旧有束缚,大胆向外延伸,向着阳光和未来生长,充满生机。
▲玉米地中看驿站©︎ 吴清山
▲一层与二层新旧对话©︎ 吴清山
▲破土而出的新生©︎ 吴清山
建成后的驿站作为农业配套的乡村建筑,满足原功能之余,激发乡村的活力,带动村民改变传统观念。自然美景加上新生活模式,吸引不少外地人前来游玩,特色玉米茶饮也在当地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的驿站©︎ 吴清山
▲一楼展示区©︎ 吴清山
▲二楼畅饮区©︎ 吴清山
原农业模式、产品的改造和换代,也随着玉米驿站的建立,诞生新型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实现了整条玉米产业链的升级。这场新承旧念的对话,不仅体现在建筑及场地的更替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农业建筑的新承旧念©︎ 吴清山
▲转运玉米临时堆放场地©︎ 吴清山
▲二楼直播间带来新的销售模式©︎ 吴清山
▲混凝土与木材的碰撞©︎ 吴清山
▲总平面图©︎ 随坪一里
▲一层平面图©︎ 随坪一里
▲二层平面图©︎ 随坪一里
▲屋顶层平面图©︎ 随坪一里
▲立面图©︎ 随坪一里
▲墙身大样图©︎ 随坪一里
项目名称:东游玉米驿站
项目类型:公共空间
设计方:随坪一里(方案)上海中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施工图)
项目起始时间:2023年11月
项目竣工时间:2024年07月
项目地址: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云头村
建筑面积:598㎡
建筑方案设计:福州随坪一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邓枝绿
建筑方案团队:徐茂飞、何俊游、王量量、谢慧敏
建筑施工图设计:上海中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图团队:邓枝绿(建筑)、宋进长(结构)、许晖东(给排水)、聂恺晖(电气)
室内方案设计:FDD DESIGN
室内设计团队:陈瑜、陈杨瑜多 、林倩
景观方案设计:随坪一里
设计方项目经理:邓枝绿
业主单位 :建瓯市两粒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福建泰舜建工有限公司
施工方现场负责人:许晓明
摄影:吴清山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