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只停留在对爱情、亲情的浅薄表达
第一集,安迪来到了泰国普吉岛,小包总“尾随而至”。在第一部里还称得上“雅痞”的小包总,突然就变成狗皮膏药般黏人的无赖,许多观众直呼人设崩塌。编剧与导演对于恋爱这种事的感受与表达能力,好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说直白一点,《欢乐颂2》甚至不像电视剧,就算不提人物性格的生硬转变,剧中情节和氛围设计,都流于套路化和浅薄化——第一集不算片头片尾,中间插曲就至少唱了三首,时常让人误认为打开电视在看MV……如果就此判断,《欢乐颂2》从一开始就打算注水,也不算冤枉它。
第一部《欢乐颂》其实也有着一些剧集啰唆、人物表演夸张的缺点,但当时之所以能成为话题剧,是因为观众容易在剧中寻找到一些诸如阶层冲突、职场斗争、社会现实的元素,这些看点冲淡了剧作在创作上的弊病,让《欢乐颂》有了代入感。而《欢乐颂2》则几乎对上一部的优点摆出了拒绝姿态,多数时候只停留在对爱情、家庭亲情的浅薄表达上,失去了对生活内部进行探讨的愿望。
电视剧的节奏感一塌糊涂,找不到内在的戏剧诉求,情节之间没有贯穿性,一言不合插曲就响起。想起几年前一部热播的IP剧《何以笙箫默》(以下简称《何以》),能重复上一集一半内容不说,强行用各种回忆、背景音乐注水片长。
虽然《何以》有众多原著粉丝,但在国产电视剧质量普遍低下的行业现状下,普通的制作团队呈现出那样的效果也不足为奇。但如果《欢乐颂2》也打算效仿《何以》和多数注水剧,在故事本身肤浅的基础上,把十几集的内容拉成几十集,那真是可惜了正午阳光制作团队的名声。
国产剧的“通病”何时能够解决?
一边是收视霸榜,一边却是口碑奇低,《欢乐颂2》遇到的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下国产电视剧市场的某些真实问题。
国产良心剧的数量依然较少,现有剧作仍然满足不了广大观众的观看需求。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去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334部,其中收视率不低于2%的精品剧作只有3部,收视率在1-2%之间的优秀剧作占5%,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国产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的平均收视率却不足0.5%。
而且国产剧续拍成功者少之又少,制作者无法在一个长远规划中,生产制造出后劲十足的后续剧集。在看《权力的游戏》《国土安全》《欲望都市》等美剧的时候,会觉得这些剧不但第一季精彩,而且在后面第二三四季故事中,也时常会有超越前面剧集的情节出现,这除了和制作规划有关,也和创作者在创作上有强有力的节奏控制有关。
通常编剧不会在第一季的时候就把故事与人物写满、写绝,会给后面的故事留下成长空间。就算观众觉得故事已达高峰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美剧也能够通过集体智慧,使得剧情实现急转骤变,催生连绵不绝的新故事。
虽说续拍电视剧应该得到鼓励,好的电视剧续拍,能够刺激电视剧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帮助从业者杜绝投机心理,愿意花费更多心血来生产回报率更高的产品。但既然打算拍第二部,就应该在编剧层面、导演手法上有高度的提升,让故事精彩地继续下去。如果在创作上没信心承接上一部戏的结构、卖点,没有用旺盛、充沛的戏剧动力来制造新的时代故事,而是只借用上部戏的IP效应,难免会变成狗尾续貂。
此外,报道宣传的各种收视和播放数据往往相差甚远。毫无疑问,收视率和网播量是体现电视剧质量好坏最直接的数据。毕竟,观众喜爱看的剧才是真正的好剧。然而,剧方宣传的数据往往与第三方监测机构统计的数据有出入,甚至相差甚远。
由此看来,《欢乐颂2》不但浪费了一个好IP,还浪费了一班不错的演员阵容。它的残存价值,就是提醒那些打算拍续集的影视公司,在下决定前一定要考虑好,在下决定后一定要选择好创作团队,如果只是打算趁热蹭一把自己的热度,收获一点快钱的话,自砸招牌才是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