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开始学跳舞,学到了52岁。跳舞真能改变一个人呀。
因为跳舞,尝试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活了大半辈子从未接触过的。抹胸、旗袍、热裤、百褶裙、白衣飘飘、黑衣飘飘,全都尝试过了。
我的改变,不像电影中的丑女,一经改造,艳惊四座。我的改变,没有丑小鸭变天鹅、麻雀变凤凰的反转效果。就是换了套不一样的衣服,跳着不同风格的舞蹈。没有化妆,依然戴着眼镜。以前戴了好多年隐形眼镜,角膜发炎,医生不让戴隐形了。那就戴着眼镜跳舞吧,它就是我的一部分。
以前的我不修边幅,穿衣主打舒适不受束缚。
刚开始学跳舞时,也没有买啥跳舞服装,兴冲冲穿着平时穿的打底衫,就在课堂上一遍遍舞动,对着手机镜头,站在第一排,用各种扭曲的姿势,跳完一支舞。
后来老师根据不同的歌曲,帮我们选择衣服。活了大半辈子,开始改变造型。穿了抹胸,哎呀,怪不得好多人喜欢穿,大夏天的,穿着可真凉快。
但是,不管是穿着变形起球打底衫的我,还是酷炫抹胸的我,内心埋藏的,依然是不变的我: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想做什么直接就去做。50岁了,想跳舞就去学。先行动,不着急准备一套套衣服,即使穿着麻袋,舞姿僵硬不协调,依然在镜头前开心笑着。
长沙今天下雨,一下雨就想去健身房,想在沉甸甸的铁块重压之下,压榨出潜藏的力量。
每节课都不能错过。这种念头牵引着我,换上跳舞的衣服,依次套上毛衣、棉衣、羽绒服、加绒裤,围上围巾,戴上针织帽。举着雨伞,毅然冲进铅灰色的雨雾中,迈开双腿,向着舞蹈室前进。
收尾的动作是悬垂举腿,锻炼核心与腹肌力量。许久没有练习这个动作了。
记得五个月前, 首次练习时,只呆了两秒就掉下来,手掌生疼,根本吊不上去。
五个月后,阴郁的雨天,满了52岁的我,在教练的示意下,双手握住了把手,惊喜在这一刻来临:手掌一点都不疼,核心发力,拽起双腿,举向胸口。
一共做了三组,每组十五个。
回家的路上,虽然有点点饿,有点点累,却很开心,想在雨中蹦跳,想在雨中高歌。
有时健完身,半小时后要上舞蹈课,就去便利店买茶叶蛋、酸奶、面包先充个饥。收银台前站着附近的上班族,有的举着关东煮,有的点凉面肉肠、有的点烤鸡块鸡翅啥的,还可以搭配一杯绿豆粥、紫米粥。
便利店今年摆了两张桌子,可以坐着从容享受简单的饭食,不用像以前边走边吃。
挺喜欢便利店的气氛,人们进进出出,为了填饱肚子,可以坐着吃点热乎的,有营养的,也可以带到办公室,填饱肚子继续社畜生活。
当我坐在便利店,听着扫码的“滴滴”声,瞅着匆忙经过的上班族,剥着茶叶蛋,吸溜着酸奶,有了归属感。
同为便利店觅食族,相逢何必曾相识。
正月初八,舞蹈室开门上课啦!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虽然只有晚上一节课,足够了。
于是,晚饭后,换好衣服,走上那条走了二十多年的小巷,兴冲冲的,哼着歌,嘴角带笑。
古风爵士,节奏慢,动作基础,适合开年恢复。大脑跟着动作运转,身体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扭动。教室里来了七个同学,都是熟悉的人,打着招呼,互相问候“新年好”。
能跳舞就高兴。上课时一直在笑,嘴都合不拢。还是舞蹈室有气氛 ,原来计划在家练习基本功,却一直没有行动,在家就半躺着,看书,看剧,刷小视频。
经常自问,为什么喜欢跳舞,喜欢运动,喜欢在家蹦哒?
偶尔有几天挺忙,没法跳舞,没法运动,整个人明显能量不足,蔫巴巴的,想做的事情,在脑子里打转,就是没法去执行。
“有心无力”,没有跳舞没有运动的我,就像没有电的玩具,跑了气的气球,有气无力。做啥事,缺少了以前说做就做的心劲儿,总想着“明天再说,再看看吧”。
跳舞和运动,对我来说,必不可少。
平时脑力工作多,思虑过多,容易陷入低能量,陷入“内耗”。
忙完手头的事情后,冲进舞蹈室,在熟悉的音乐中,跟着老师舞动四肢。哎呀呀,双脚在地板上摩擦时,双手向天花板伸展时,整个人像喝饱了水的花草,又支愣起来了。
枯竭的灵感充盈全身,想写的文字,就在血管中奔流,等待我释放。
在家见缝插针地碎片运动,也会提升能量。运动前,想起未来,“悲观焦虑”。运动后,展望未来,“老娘无所不能”,马上行动!
经常有人问我:“想去学跳舞,一看同学都是小年轻,和孩子差不多大,不好意思去,害怕被嫌弃,被人笑话怎么办?”
我去学舞蹈时,已经50岁了,遇到的年轻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和我女儿差不多大。
刚开始学跳舞,啥也不会,笨手笨脚,小年轻老师和同学们友善又真诚,教给我许多实用技巧。
做小红书封面,视频剪辑,是舞蹈班的晶晶手把手教会我的。刚开始做小红书,啥也不会,就光秃秃一条视频。不会剪辑,基本的分割都不会。做封面,完全没有概念。晶晶在咖啡店坐了一下午,从基础一点点仔细讲解,硬是把我扒拉会了。
舞蹈穿搭,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张罗了好看又便宜的跳舞服装,改变了我的大妈气息。
昨天跳抒情编舞,我穿了件宽大的白短袖T恤,跳舞效果还行。但是我发现同学们穿的白衬衣更飘逸,还都是长袖。她们指点我,跳抒情,穿长袖效果更好,可以弥补技巧的不足。恍然大悟,又学到一招,找她们要了链接,马上下单飘逸的长袖。
舞蹈班的老师,打扮挺潮,跳舞呢,又酷又帅又美。很多年龄大的朋友一看,有点发怵,觉得不好接近。其实她(他)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热情而友善。
有时挑战一个人SOLO,动作还不稳,拍子踩不准。老师就像师傅对待徒弟,“扶上马,送一程”。音乐响起,老师在旁边喊拍、比划、唱歌,可忙乎了。
我遇到的老师和同学,没有人因为同学年龄大,跳得不好,表现出嫌弃。相反,大家都在拼命鼓励着我,用掌声激励着我。
人们似乎约定俗成,认为年轻人运动比中老年人强,这是误解。
只要是刚来学跳舞的,不分年龄大小,都会四肢不协调,踉踉跄跄的。不少年轻人,深蹲时颤颤巍巍蹲不下去,拉伸时腿掰不起来,胸腰像钢板,甩头时晕头转向。零基础面前,人人平等。
在舞蹈课堂上,大家都跟着老师,学习着,比划着,吸收着,观察着镜子里的自己,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根本不会盯着别人,看别人的笑话。
有时想,为啥不怕苦不怕累地去跳舞?
周六周日上午的课,每次两小时,每次都有辛苦的体能,复杂快节奏的舞步。戴着护膝,在地板上滚来滚去,年过半百的我,和女儿的同龄人一起摸爬滚打,这,貌似有点疯狂?
但是一上课,自我怀疑就烟消云散。
“啊呀呀,要的就是汗如雨下,腹肌酸爽,拼命摩擦地板,舞动手脚的快乐!”
一跳舞,音乐一响,就像来到另一个世界,只有舞蹈和音乐的世界,只有身体和音乐的世界,只有我和镜子的世界。
手机、年龄、未来、过去、吃啥喝啥、买啥扔啥、写啥读啥……统统消失了……
专注于舞蹈的世界,大脑像计算机一样,飞速运转着。专注力像激光,在黑暗的山体中,旋转着切割着隧道,透出一丝光亮。
落地玻璃外,车流疾驰,喇叭传进舞蹈室。喧嚣的声浪,就像包裹着我们的外太空。
大清早,卧室就盛满了热气腾腾的阳光,细小的灰尘,在阳光中悬浮漂流着。
用花王拖把套上干纸巾,擦了地板,掏了床底,干纸巾上沾满了灰褐色的细毛团,一团团头发。灰尘被搅动着,在狭长的光线中,突然加速、旋转、飞舞,灰尘在狂欢……
倦怠,对跳舞和健身都有些倦怠。约好了下午去健身,不想去。跳舞昨天不想去,经过舞蹈室,过门而不入。
倦怠像阳光中的灰尘,一直存在。以前健身、跳舞兴冲冲的,浑身的活力,让灰尘有气无力。倦怠这几天像狂舞的灰尘,渗进大脑神经,对身体发出信号:“不想去,不想去~~”
只有走路令人不厌倦,没有指标,没有组数,没有重量,没有协调 ,没有镜头对着你,需要你表达。
走路就是走路,经过巷子里的卫生间,顺便去一趟。洗手时,顺便照镜子,自然光线中的我,对着镜子里的我,咧嘴一笑:“气色不错呀!”
走路时,脑子里想着健身。练了快半年,有时候停一个月,这个月,摸着自己,瘦了。晚上吃饱了饭,肚子没有鼓囊如气球,略平整。跳舞时,太热,把衣服塞运动内衣里,露一截腰和肚子,瞅着挺瘦,不再有疙瘩肉晃荡。
不禁畅想再练它半年,我会变成啥样。期待拥有美背(现在有点厚)、翘臀(现在扁而塌)、马甲线(只有早上不吃不喝有,吃喝之后无)……
根据吸引力法则,对自己理想的形象,规划地越详细越容易实现。最好有个具体的影像,就像真实存在着。这是我的强项,喜欢做白日梦,而且天马行空,大胆无畏 。人有多大胆,就有多美好自我。
如果我练就了理想身材,拍日常vlog。早饭,不会像时下的网红,偏西式,注重摆盘,还有破壁机打一杯子营养丰富,口感可疑的“糊糊”。
我的早饭,就是辣子花卷、烧卖、煎蛋、杂粮粥、拍黄瓜、木瓜丝(辣而可口的咸菜)、酸奶、热美式,有时还要就两瓣大蒜。
做白日梦不花钱,尽情想,每天增添一点细节。
中午吃过饭,出门去咖啡店。搭上公交车,与熟悉的咖啡师打招呼,坐在平时的固定位置上,掏出笔记本,掏出笔,摆上耳机、手机,进入“自习”时间 。
思谋着小红书的后续选题。过年前发的一篇,有了一千多赞,涨粉四百多。明天继续发,不爆款才是常态,点赞不多正常。我熬过了僵持期,双十一双十二期间,流量像干涸的河流,稀少。
没关系,没有流量,我也需要发小红书。表达欲、分享欲,驱动着我,把脑海中酝酿的念头,一一落实。不落实,它们就在大脑在跳舞,搅得我心神不宁。
所以我必须行动,不为流量不为变现。这两者是副产品,不是力量源泉。
上周四发的小红书,没想到呀,变成大爆款,目前为止,播放21万,赞5000多,涨粉1600多。这就是所谓的泼天富贵?我都有点懵了。粉丝数现在直奔七千。想起前几个月,粉丝数突破4000后,一直静止不动,隔三差五涨个三瓜两枣,还时不时掉粉。
我发布的内容,就是我平时天天做的事情,很自然,不费劲,不强行努力,也不模仿别人,没有找啥对标账号。
小红书雷同的东西太多了,我就想做点不一样的,我跳舞时,坦然面对镜头,坦然面对世界的样子,直接发出来就行,没有滤镜,没有P图。
虽然做小视频,但日常生活中,需要深度阅读,深度观影,深度写作。只有深度沉浸于丰富甚至晦涩的内容海洋中,才能写出大家的心声。
流量涌动着,一瞬间冒出很多关注,冒出七嘴八舌的议论。鼓励支持的很多,骂我的也很多。
更有趣的是,很多人看不惯阴阳怪气、酸不溜秋的,直接帮我怼了回去。每一条阴阳怪气的评价后面,都有无数条抱打不平的网友。有时候,看有些人说得太难听,污染页面,直接拉黑删除。
三个平台调性不同。
视频号发布之后,不到一小时就开始推流,半小时后第一个人劝我:“您还是别跳了!”
根据我的经验,阴阳怪气的人一出现,这条视频就会爆。
果不其然,浏览量一下子冲到几万,午饭时,20万,现在晚上九点半,100万。
抖音下午发布,两小时之内冲到40万,像雷阵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红书呢,刚开始数据行走缓慢,都是粉丝点赞,我以为就这么偃旗息鼓了呢。没想到,午后两点左右,流量像涛涛江水一样涌来,晚上九点多,45万。
小红书流量刚开始跑起来时,气氛很友好。超过十万之后,说东道西的人,站出来了。
虽然我不在乎这些人说什么,第一次大规模目睹人类的恶意,令人瞠目结舌。想到那些粉丝几千万的大粉丝,想必已经心如磐石,挣钱如麻,才能无视铺天盖地的恶意吧。
有些人倒是不恶毒,就是好为人师,以教导主任的高姿态,指点你,不能这么速成,贪图流行的成品舞,应该每天至少练舞两小时,其它力量训练、软开也不能落下。这简直是把我当舞蹈学院的本科生,成体系地培养,最后走专业舞蹈道路呀。
不过这些声音,对我来说,都是苍蝇蚊子嗡嗡作响,无需搭理。
身体内部,有什么微妙地改变了。
内心的狂野,内心的猛兽,四蹄趵动着,脑袋晃动着,准备冲破藩篱,在旷野中撒开四蹄,向着辽阔,飞扬……
今天小红书上有电视台的人联系我,想让我参加她们的节目。
我先看了35分钟的节目,两组人物,一对夫妻,能歌善舞,特别会转手绢。手绢各种尺寸都有:小的如杯垫,大的如麻袋。不管大小,夫妻俩都能潇洒转动,转出一朵飞速旋转的花儿。
表演完毕后,夫妻俩讲述恋爱故事,生活经历。45岁的妻子曾经患癌,后来幸运康复。
讲完催泪故事又来一曲双人对唱。
晚上和编导电话聊,我说人家表演这么专业,人生经历曲折离奇,我跳舞全忘记了,人生平平淡淡,没啥可挖掘的。
编导就开导我,说我为了孩子辞职,为了家庭辞职,牺牲了自己。我反驳说,自己就是职业倦怠,想辞职换个活法。
编导还是想往这条线上靠。又说起我当年考上北大,肯定家庭全力支持,有牺牲,我学得很苦很艰难。我说其实不艰难。父母是农民,忙于农活,根本顾不上我们的学习。我呢,考北大就是想拼一把,大不了再复读,山西农村高三落榜生复读不稀奇,好多人复读两三年、三四年才考上大学。我也做好了复读两年的准备。
编导又说需要亲友团,让女儿一起上舞台,我要在舞台上对女儿深情告白。女儿听了连连拒绝,我也说没有啥可告白的,平时都聊过的。家属工作很忙,没时间陪同录节目。
后来我还是拒绝了。这个节目的形式,有点老派。还在挖掘痛点,煽动人心,走“牺牲”路线 。我如果上节目,呈现出来的不是真实的我,而是节目生造出来的。
果断拒绝。
小编导二十来岁,我52岁。对话时,年轻人反而说话观点陈腐,总在既定的框框里打转,费尽千辛万苦,想把我强行塞进电视台流行的叙事框架中:不谈热爱,只谈牺牲。不谈跳舞带给我什么,只谈我当年考北大的“含辛茹苦”。
我总是强调,考北大不苦,就是想好好拼搏一把,看看自己能不能考上,考不上就复读。我爸妈也没辛苦到哪儿,那年代农村都穷,我读不读书,考不考北大,他们的生活都差不多。我高中寄宿了,一个月回家一次,不需要父母“苦”啥,农民本来就辛苦。
她都没有问一句“你为什么喜欢跳舞?”
怪不得很多电视台的节目,没人看,价值观陈腐过时,还死抱着不放,像抱着金娃娃。进来工作的年轻人,迫于无奈,只能顺应这套框架,在网络上广撒网,钓小鱼。鲜活的小鱼小虾都被制作成统一的标准口味,只要主持人一张嘴,你就能知道下半句是什么。
还是自媒体好,可以给个人一席之地,让我尽情抒发自己的热情,用独特的,只属于我自己的叙事框架,讲我自己的故事。微小的个人,不依赖报纸电视大新闻机构,就能闯出一条路,不被电视台扭曲、恶意剪辑,不被新闻媒体断章取义,拥有了话语权。
话语权就是力量,积攒粉丝的过程,就是积攒力量,与腐烂变味的叙事框架做斗争,能影响多少人算多少。让人知道,这世界上的活法多种多样,不卖惨、不悲不苦、不病不灾,就在寻常生活中,尊重自我意志,为了热爱,响当当地活着,坦然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