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考
陪你共筑全球美好生活
境外安居乐业解决方案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迈纳利一家一直以难民的身份生活在尼泊尔的难民营里。直到2009年,他们获得了迁居美国的机会。
“当你失去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摄影师薇薇安·达尔斯(Viviane Dalles)跟拍了迈纳利一家,记录下他们被
连根拔起、又重新生长的故事。
2018年3月,美国达拉斯,正在开车的比迪亚。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美国人了,从来没有考虑过回到尼泊尔。
当迈纳利一家逃到尼泊尔的难民营时,每人手中拎着的一个行李箱就是他们从不丹家中带走的全部行李。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在1992年不丹大规模驱逐洛沙姆帕族居民事件中不幸沦为难民。
2009年8月,76岁的拉迪卡·迈纳利(中)和她的儿子拉比、儿媳希玛以及两个孙女——11岁的比迪亚(前排左一)和12岁的拉比娜。在成为难民超过18年之后,拉迪卡和儿子、儿媳仍然觉得自己是不丹人,他们穿着传统服饰拍下这张合影。几天后,他们就要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不丹政府实施种族清洗政策,国内的尼泊尔裔民族(自1800年代就开始生活在不丹南部的洛沙姆帕族,他们讲尼泊尔语、信奉印度教)被驱逐,六分之一的不丹人成为难民,其中的10万多人在联合国的协调下在尼泊尔境内的难民营安顿下来。
但是尼泊尔政府也不愿意接受他们成为本国公民,洛沙姆帕族人就这样沦为无国籍人士,数十年来寄居他国。直到2007年11月,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移民组织开始推出安置计划:在5年时间里,将难民中的6万人迁居到美国,剩下的前往丹麦、挪威、加拿大、荷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师薇薇安跟拍了即将从难民营前往美国的迈纳利一家,从被迫流离失所到努力实现美国梦,他们命运的起承转合。
尼泊尔的贝尔当吉(Beldangi)难民营,90年代初,这里接纳了五万名难民。
在尼泊尔东南部,总共有七个贝尔当吉这样的难民营。
薇薇安说,当她2009年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些难民营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小村庄,而不是难民营。
2009年8月,难民们等着分配粮食。每隔15天,难民就会从世界粮食计划署获得粮食配给,包括大米、盐、油、扁豆、一些蔬菜和谷物。
迈纳利一家五口就住在这样一间只有一个卧室的小茅屋里。父母和孩子共用一间卧室,奶奶拉迪卡睡在客厅里。
2009年8月,妈妈希玛在他们的小屋里为家人做饭。
11岁的比迪亚在难民营的学校上课。儿童们在由联合国难民署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难民营接受教育,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地理、历史、尼泊尔语和不丹语。
去往美国之前,迈纳利一家在尼泊尔的圣米河沐浴,并举行印度教特有的仪式。
2009年8月6日早上6点,准备离开的这天,亲戚和朋友聚集在迈纳利一家的小屋前,祝他们旅途愉快。
前往美国的难民们坐上了公共汽车,隔着车窗和留在难民营的人们告别。
迈纳利一家从尼泊尔的达马克飞往加德满都,经香港、纽约,最后到达美国达拉斯,开始了新生活。
2009年8月,拉迪卡在飞机起飞前祈祷,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
拉比娜在达拉斯天主教慈善办公室帮助她的祖母签署官方文件。
天主教慈善机构属于非盈利组织,一半由美国政府资助,一半由私人捐款资助。他们将支付难民头四个月的所有费用(房租、食物、药品、衣服、家具),之后,难民必须找到工作并且自己负担一切的生活开支。
2009年9月,美国达拉斯,希玛和拉比在一家咖啡店里。
拉迪卡对他们新厨房里的洗碗机颇感兴趣。但是不会说英语的她宁愿整天呆在家里,也不想一个人出门。
2009年9月,希玛在她达拉斯的新房子里。除了他们,这里还聚集着缅甸人、墨西哥人等不同国家的移民。这种多国移民混居的环境,让她感觉呆在外面并不安全。
初到美国,这里的一切都令迈纳利一家感到震惊。
去逛超市时,拉比感慨道:“这里什么都有,但如果你没有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拉比和希玛在不丹时都是教师,但他们的教师认证在得克萨斯州无效。最终,拉比在美国的一家连锁超市找到一份收银员的工作,而他的妻子在附近一家医院当护士。
抵达达拉斯两个月后,希玛通过天主教慈善协会找到一份工作,在市中心的贝勒医院(baylor hospital)当护士,月薪910美元。
拉比每天凌晨5点起床去工作,上下班要花3个多小时。
20世纪80年代,拉比在不丹穿着传统的男子服装拍照。在不丹时,他的家庭很富裕。他们都是农民,养着牛,种着桔子园,过着舒适而平静的生活。
比起父母背负着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两个女孩——比迪亚和拉比娜对抵达美国后的每件事都感到新奇和兴奋。
在进入公立学校前的最初几周,她们和其他难民一起在达拉斯学习,然后和美国学生一起上公立学校。
姐妹俩在新公寓里共用一个房间,她们在深夜畅想自己在美国的未来。
2009年9月,拉比娜和比迪亚在客厅里吃午餐——传统的尼泊尔菜肴。
2010年2月,每个星期六,达拉斯的不丹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做Puja(印度教法会礼拜仪式)。
时隔9年,薇薇安去看望了好久不见的迈纳利一家。迈纳利夫妇买了新房子、新汽车,还生了一个女儿——今年4岁大的安吉丽娜。
“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他们放弃了许多不丹的传统,一心沉浸于实现美国梦。”薇薇安说。
2018年3月,迈纳利一家在他们新房子附近的公园里合影。后排左起:19岁的比迪亚,46岁的拉比,40岁的希玛,20岁的拉比娜;前排左起:4岁的安吉丽娜,86岁的拉迪卡。
拉比为家人在达拉斯郊区买了一套房子。这个地区没有公共交通,所以他买了两辆车,方便自己和妻子上下班。
拉比工作非常努力,他想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买大房子、买车、供女儿读书。“时间就是金钱。”拉比说。他每周工作6到7天,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月收入1600美元。
“我对出去玩不感兴趣。你花光了钱以后,到了星期一又要赚更多的钱。”他计划5-10年后去尼泊尔创业,拉比是唯一一个想回去的人。
希玛如今在一家移动电话公司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3天,月薪1500美元。剩下的时间她呆在家里,照看她的婆婆和小女儿安吉丽娜。
2018年3月,拉比娜在指导妹妹安吉丽娜做作业。拉比娜在北卡罗来纳州上大学,她未来想成为一名微生物讲师。
拉迪卡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她已经退休了,每月领取国家养老金。
拉迪卡和孙女安吉丽娜在一起。最小的孙女在美国出生成长,虽然她能听懂尼泊尔语,但她还是只想说英语。
偶尔,拉迪卡会外出拜访一下邻居,他们也来自尼泊尔的难民营。
2018年3月,拉迪卡在她的卧室里祭拜印度教神。洛沙姆帕族人信仰印度教,他们希望在社区内筹集资金建造一座寺庙,但该项目尚未确定。
迈纳利一家参加附近的不丹家庭举行的婴儿送礼会,所有参加婴儿送礼会的妇女都曾经住在尼泊尔的贝尔当吉营地。这与他们的文化和传统相去甚远,但自从他们抵达美国以来,已经组织了好几次这样的活动。
本文首发于在人间living(ID:zairenjian11),转载已获授权。
你可能还想看
▼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