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不预测未来,他们喜欢创造未来
,而二十岁刚出头的热血青年小赵,在这里已经是世界基因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了。
年纪轻轻就已经开始带领国内外十几位专家,从事人类智力差异与基因的关联研究。小赵曾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高二那年暑假他在深圳盐田港边,一幢旧鞋厂改造的大楼里,参加了一次科学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他做出了重要的一次人生选择,退学!创业!而当时在内蒙休假的父母,接到他退学的电话后就连夜赶了过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汪老师。汪老师跟父母讲,我们出去单独聊聊。聊的什么小赵并不清楚,聊完后的父母回来就同意了他的决定。
小赵在面对这样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土匪科学家”时,难掩内心的热忱说到:“他触动了我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就是想要去探寻全世界都没人有知道的未知事情,这种事情一定是对、全人类、全世界都有意义的”。
越来越多心跳加速年轻人的加入,也会加速科学的脚步。
2012年时,36岁的王俊被英国《自然》杂志选为,全球科技界十大人物;大二时退学加盟的李英睿,26岁时就成了这里的首席科学家...
能够掌控自己的生命历程,这几乎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汪健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基因测序服务,获取百万人以上的信息。再将数据加以研发应用,最终服务于大众。让普通人通过基因筛查,可以获得更加健康的生命。
汪健说:“
我们有基础研究、有技术力量、有产业要求、有全球化目标,加上IT的核心支撑,可能看起来路子野,是野了点吧,但是华大就是把这些都包圆了
”。
华大每年产出的基因测序数据,占到全球的一半。在生物经济的链条上,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华大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距离之说。因为,在成立之初就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六个国家3000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计划。
科学本身就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正是国界的分别,造就了我们的科学家跟国外截然不同的特点。虽然华大的科研基地很偏远,给外人感觉他们也像是从城乡结合部出来的,周围环境几乎都是些不相关行业的工厂,但是这也造就了他们的拼劲和匪劲,因为这里一直都是白天比肩继踵,晚上灯火通明,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拼搏,人人都快节奏的环境,你会不自主的加快自己的脚步,生怕自己落在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