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蒋超良被查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今年首批!下周一启动意向登记!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特朗普宣布:恢复死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毁掉一段关系,拼命付出就够了!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09-20 19:47

正文

作者:武志红

来源:武志红(wzhxlx)


武志红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起初是看他那本《为何家会伤人》,看到很多心里想过但又不敢深想的观点,后来陆续买过好几本书,甚至用三倍高价买过一本被下架的书。 他对人的研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曾经深深影响过我。这篇文章来自于他,希望也能给你以启发。


01

拼命付出,拼命毁掉关系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

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

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地,

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

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

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

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

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

殊不知,付出者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0 2

“完美太太”吓走丈夫


于东辉的一个来访者丽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1岁的丽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

不仅事业一帆风顺,人也聪慧靓丽,且非常顾家,

被大家视为标准的好妻子。


丽娜做公务员的丈夫罗峰也这么认为,

他常说,丽娜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妻子。

但他近一年来对妻子越来越疏远,

最近提出了离婚,理由是他有了第三者。


不过,丽娜很快了解到,

那个所谓的第三者是子虚乌有的人,

她其实只是罗峰一个很好的朋友而已。


后来,在妻子的逼问之下,

罗峰终于讲了实话,他说自己非常有压力。


丽娜一开始以为,

是自己成功的事业给了丈夫压力,但罗峰否认了。

他也不明白这种感受从哪里来的,但就是难受。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

对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

我说不好,但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我太好了,难道是一个罪过吗?”

丽娜激动地对于东辉说,


“我工作很紧张,

还尽力去做一个尽职的好妻子,

他也承认我没什么好挑剔的,

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对我?!”


0 3

她永远是问心无愧


丽娜想不明白,罗峰的家人也想不明白。

他的父母知道儿子想离婚后,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他妈妈说:

“这么好的媳妇,

别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你却不知道珍惜,还想离婚,

你脑子是糨糊做的啊!”


不仅父母,罗峰的哥哥和妹妹,

还有其他亲朋好友也都站在丽娜的一边,

要么声援丽娜,要么谴责罗峰,

不少人则劝罗峰别离婚。


“你们起争端的时候,他的亲朋好友都站在你这一边吗?”

于东辉问丽娜。


“是的,因为我对他们比罗峰对他们都好。”

丽娜说。


“没有例外吗?”于东辉问。

“很少,嗯,基本没有。”丽娜说。


她略想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说,

“可以说,对这个家,我尽全力了,

要是真走到离婚这一步,我也问心无愧!”


“在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你也问心无愧?”

于东辉继续问。


“嗯,是的。”丽娜回答说,

“对我的父母、他的父母、

他的朋友,我都尽力做到最好。”


于东辉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问题,

于是问:“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

那么是你的朋友多,还是他的朋友多?”


听到这个问题,丽娜有点吃惊,

她呆坐在咨询室里,好一会儿才反问:


“我没有多少朋友,他朋友很多。

你是说,我人太好,

不仅不受他欢迎,也不受别人欢迎吗?”


这是问题的关键。

0 4


将内疚转嫁给了丈夫


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一样,是相对平等的关系,

是付出和接受相对平衡的关系。


相反,孩子和父母一般不是平等关系,

要么是成年的父母向幼年的孩子多付出而少接受,

要么是壮年的孩子向老迈的父母多付出而少接受。


所以,当丽娜一贯地扮演“付出者”的角色时,

她在亲人中受到了欢迎。


但是,因为她习惯性地拒绝接受,

所以在讲究平衡的配偶和朋友关系中遭遇到了挫折,

对于她这样的“付出者”,

她的朋友和她的丈夫罗峰一样,

都有点想避而远之。


单纯的“付出者”一点都不伟大,

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恋。


“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

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然而,不管多么努力地付出,

一个人仍然会在关系中犯错,

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中的另一方,

或对另一方总有亏欠。


当伤害和亏欠发生时,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感,

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很惧怕这种内疚感,

他要求自己绝对不要有内疚感,

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

那样他就问心无愧了。


只不过,这种内疚感并没有因此在关系中消失,

它其实是被“付出者”在有意无意中强加到“接受者”身上了。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种逻辑:

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

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


0 5

疯狂禁欲,或疯狂助人


许许多多的 “好人”,

他们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受,

企图彻底消除自己的内疚感。


而消除的模式可以分成两类:禁欲、助人。


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

而助人则是只付出不接受,丽娜无疑属于后者。


禁欲者的模式


海灵格认为,很多消极的人,

持有的正是禁欲的人生态度。


小的时候,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

最终他们自己坚持了这种人生态度,

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不得接受任何馈赠,

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

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

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


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

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因素,

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幸福的主要来源,

总之是让我们人生丰富多彩的主要来源。


禁欲者拒绝了关系,其实也就拒绝了生命。


助人的模式


对于这种助人者,海灵格描绘道:


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抛弃需求……

从根本上讲他们是和关系对着干的。


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

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

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


如果你一味付出,而不接受,

别人很快不想从你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

反而会怨恨你,远离你。


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

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丽娜正是如此,她一方面疯狂付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