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小学数学考试莫把心思花在“考倒”孩子上 | ... ·  5 天前  
银教授吐槽  ·  怎么才能不被骗 ·  6 天前  
广电时评  ·  吕帆:从“+文化”到“文化+”,2024文化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在创新融合中传承传统戏曲之美,东方卫视《今晚我们观剧》致敬戏曲大师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8-03 22:31

正文


“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专题通过名家访谈和电视专题片相结合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近京剧、豫剧、越剧、昆曲、晋剧等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引导观众领悟戏曲之美,展现传统戏曲精髓,弘扬和传承戏曲大师的人文精神。

7月31日起,东方卫视《今晚我们观剧》栏目推出“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专题,每周一至周五连续两周播出《王派越韵•王文娟(上、下)》《李树建:戏中论道》《尚长荣“三部曲”》《京剧大师李少春》《李鸿良:南昆之美》《谢涛:晋剧坤生》《百花新生:茅威涛》《纪念范瑞娟特辑》《纪念徐玉兰特辑》等节目,每集22分钟。节目通过名家访谈和电视专题片相结合的形式,结合珍贵史料,带领观众走近京剧、豫剧、越剧、昆曲、晋剧等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引导观众领悟戏曲之美,展现传统戏曲精髓,弘扬和传承戏曲大师的人文精神。



今年,东方卫视敏锐捕捉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在荧屏上发力布局文化节目,力求打造“人文大台”。近期播出的《今晚我们观剧》是继《今晚我们聊建筑》之后再次推出的“今晚”系列节目。随后,东方卫视还将继续打造书画等相关文化节目,并以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


弘扬传统文化 传播戏曲之美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国粹京剧、有“百戏之母”雅称的昆曲,还是古老却又充满生机的豫剧等,这些中国戏曲艺术历经历史的洗礼仍然充满魅力,成为展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今晚我们观剧》“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从戏曲界的代表人物着手,以人物访谈和名段欣赏为表现形式,带领观众品赏梨园盛宴。


该系列专题每期节目邀请名家畅谈学艺经历、自身感悟,讲述其代表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穿插珍贵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带领观众欣赏戏曲的经典唱段,了解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节目中,尚长荣领军的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三部曲、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苏武牧羊》“忠孝节”三部曲、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桃花扇》、晋剧《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成龙》等经典戏曲作品均得以展现,并通过名家讲解舞台表演幕后的故事、经典唱段的表现形式等,增强了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王文娟的“王派”唱腔风格将语调节奏和感情相结合,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人物内心。


大师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也创出了自己独有的流派。如王文娟的“王派”唱腔风格将语调节奏和感情相结合,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人物内心,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越剧小生流派中,徐玉兰的“徐派”唱腔最为阳刚,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范瑞娟“范派”的弦下调则感情丰富多彩,演唱时可以贯穿多种情绪。节目在回顾经典唱段时,配合以对唱腔特色的介绍,有利于提升观众的戏曲鉴赏能力,带领观众更深入地感悟戏曲文化的内核。


该系列节目还生动展现了不同戏曲行当的人物角色,以代表性人物展现各行当的特色。如李鸿良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丑角,表演细腻传神、诙谐幽默,还多次男扮女装反串石道姑、丑小姐詹爱娟等女性角色。据介绍,李鸿良绝活很多,如矮子功,转佛珠功等,一口开双花更是无人能及,为练此功他7年里咬破了17双靴子。在一次次蜕变和突破中,李鸿良最终形成了“丑中见美”独特的艺术风格,丑角表演的艺术张力也更加深入人心。


在一次次蜕变和突破中,李鸿良最终形成了“丑中见美”独特的艺术风格。


致敬戏曲大师 传承人文精神

“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专题节目以展现大师们的深厚造诣和高尚人格为载体,致敬艺术大家,弘扬和传承戏曲艺术的精神。节目中,一代代戏曲大家为戏曲执着付出的故事感动人心,一个个经典人物凝聚着演员的执着坚守和艺术追求。越剧表演中,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徐玉兰塑造的贾宝玉都被称为经典。


专题节目分别展现了两位大师是如何用心钻研角色、成功塑造人物特色。徐玉兰为演好贾宝玉动足了脑子,找了各种资料,最后从泥人张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她还联系原作内容,设计了让贾宝玉拿着香串出场。王文娟也为了林黛玉的形象下了功夫,除了向导演取经,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排练时,她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说的话分别标注出来,反复读反复练,揣摩人物内心。除此之外,王文娟还深入角色,以感同身受的心去体悟角色深层的喜怒哀乐,并专门为林黛玉设计了动作,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唱腔,结合细微表情,层次鲜明地演绎出林黛玉的情感变化,着重突出内心的演绎,使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和谐统一。


徐玉兰说:“也许我对越剧致死迷恋,也许我生就的倔强性格,我相信,有水鱼不绝,有土木成林。”


戏曲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技,更是传艺、传神和传德。越剧“徐派”宗师徐玉兰一生为越剧艺术孜孜不倦、苦苦耕耘,她曾经说过:“也许我对越剧致死迷恋,也许我生就的倔强性格,我相信,有水鱼不绝,有土木成林。”这种求索精神也被她的学生和后辈所推崇。在学生钱惠丽眼中,恩师徐玉兰亦师亦母,艺术上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耳濡目染地传承给了学生,戏曲艺术的灵魂和精神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编织珍贵史料 展现戏曲创新发展

“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专题巧妙地利用一段段珍贵的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还原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在《缅怀范瑞娟》这期节目中,邀请到“范派”传人、上海越剧院的章瑞虹和绍兴越剧小百花剧团的吴凤花,一起来缅怀范瑞娟老师和她的越剧成就。一段段珍贵的视频资料令观众再次切身感受到这位已故大师的艺术成就,也对范派首创的“弦下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牡丹亭》中茅威涛一人分饰二角,在极致反差和时空穿越之中展现了东西方戏剧的魅力。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戏曲大师的革新和创新,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而一批新创的现代戏也走上了国际舞台。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造的中西融合之作《寇流兰与杜丽娘》上演,该剧将莎翁的悲剧《大将军寇流兰》与中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巧妙结合,剧中茅威涛一人分饰二角,一边以现代手法塑造了桀骜不驯的古罗马将军寇流兰的悲剧人生,一边以越剧形式演绎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传奇,在极致反差和时空穿越之中展现了东西方戏剧的魅力。


同样,昆曲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昆曲之美。新编昆曲《醉心花》以古典韵味演绎经典爱情,该剧改编自莎翁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编剧上打破了东西方艺术的壁垒,完成了中国化、昆曲化的演变。作为一出新编昆剧,《醉心花》在昆曲内核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创新,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保持着平衡,用东方的方式演绎爱情悲剧,又不落入才子佳人戏的俗套,最终呈现出一部昆曲的《醉心花》,而不是昆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以戏曲大师为原点,传播和弘扬中华戏曲之美,东方卫视《今晚我们观剧》栏目推出的“中国戏曲大家系列”专题节目带领观众感受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感。

作者:李珊珊


编辑:张月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