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晨报
一网打尽新闻晨报当日重要新闻详细报道、晨报读者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微信出手,永久封禁 ·  2 天前  
新华社  ·  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或将到来! ·  3 天前  
闽南日报  ·  漳州这些人,曝光!悬赏期限:一年!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无锡疾控紧急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晨报

【回忆杀】回顾高考四十年,每一个瞬间都戳心窝子

新闻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8 17:58

正文

今天,大多数省份2017年的年度大戏“高考”正式落下帷幕。连续两天的“高考热”赚足了全民的关注度:又有哪个迷糊的学生走错了考场?哪个省的高考作文题“最奇葩”?某某明星又押中了高考题。


考场上的每件小事都牵动着大众的心绪,不止是因为又有一批年轻人的命运将在这个季节被改变,也因为高考是每一代人都经历过的共同回忆。


那些年我们走过的高考,你还记得吗?



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废除“推荐上大学”,重新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只有2个月的复习时间,但这并不影响应考学子的狂喜与憧憬,他们在工作、农作之余,挑灯夜读,拼命复习,就为了拿到第一批改变命运的船票。



那个年代,考生都是在考前就填好了大学志愿,考试结束就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待成绩的过程是焦灼的,最快收到通知的学生在城市里,通过广播获得消息。而住在偏僻乡村的孩子就没那么好运了,有的半年后才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了,以至于77届和78届的学生几乎同时入学。



80、90年代,是高考的“黄金年代”,大学的录取率远比今天要低,高考是青年人接受精英教育的唯一方式。


千万考生都盯着有限的大学资源和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那个时候高考时间在7月,温度比现在还高,加上压力山大,学生们都称之为“黑七月”。



80年代以后,考生已经可以先估分后填志愿了。为了让学生能顺利上大学,很多老师还会自己帮学生改志愿,把第一志愿换成同类型的更冷门的大学,不过这也让很多学子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大学录取通知都是通过平邮寄送到学生的家乡,哪个村里能出个大学生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邮差一路奔走相告,等到了学生家里,全村的人都知道了。村里的人要在村口挂上横幅,有的还要大摆宴席庆祝,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可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了。



到了本世纪,高考已经普及,加上大学扩招,高考几乎是每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的“成人礼”。


除了考学的精神压力以及被一模二模三模支配的恐惧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来自学弟学妹们的鼓励与祝福;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谆谆叮嘱;考前最后一个下午的闲暇时光。也许,正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才最耀眼,最让人铭心刻骨。


多年后回想起那句“考完还要回班里吗?”

你会不会觉得戳心?




走出最后一门科目的考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今天大学的含金量已经远不如上个世纪,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学生的新目标,也造就了“第二次高考”——研究如何填志愿的热潮。


比起一个人在考场孤军奋斗,填志愿成了学生、老师、家长一起完成的考试。以前社交媒体还不普遍的时候,大家都要等上一个星期,等到报纸来了,才能参照考题估分、选学校。



后来大家都能熟练地在网上估分、查历年高考数据、对比每个学校的优劣,这个时候,家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化身高级情报员,完成一整套大数据筛选的工作,严谨程度不亚于高考。


而今年,支付宝也加入了这支高考“支援大队“中,为高考生提供估分、查分、选志愿等一站式的高考后综合服务平台。


比起以往在估分、填志愿、找学校时盲目地找信息,做筛选,今年的考生可以在支付宝内模拟答题、估算出自己的高考分数,然后系统会根据历史数据,模糊预估考生能够报考成功的学校。到了可以查分的时候,大多数省份的考生可以通过支付宝快速查分,考生只需要输入准考证号等信息后,一秒就能出考试结果。考生还可以看到系统智能推荐供参考的合适志愿。


有人说,技术发展的好处是,借助支付宝等科技手段,解决了高考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管是山区大学生、还是城市学生,他们都能获得一样的信息。不再因为谁能拿到的信息更多,就能选到更好的大学。


也许过去父母因为意见相左而争着帮孩子填志愿的画面也将成为回忆了。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这40年,已经有超过2亿人参加了高考,他们的命运在每一年的夏季被改变,他们的梦想因高考有了不一样的可能性。


也许,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通路,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它仍然是“人生最后一次不看脸、不拼爹的公平竞赛。“


关于高考的记忆也留在每个人的心里。多年后,再经历高考,已是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