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音乐表演,尤其是正式的严肃音乐演出时,
「适当的拍手」
是听众与演出者最关键的连结,也是台下人最能主动参与节目的方式之一。
然而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者,或是台下的听众,都难免会遇到为拍手而提心吊胆的时刻:台上人当然希望能搏得满堂彩(而非满堂嘘);台下知晓门道的听众,一方面期待能在正确的时机献上掌声,一方面又跟表演者一样,非常不想在「错误的时机」听到像噪音一样让人讨厌的拍手声;在此同时,经验较少或是对演出内容不甚清楚的听众们,心中也备感压力,深怕一举手就「逾矩」,成了「不懂鼓掌礼节」的土包子。
那么一定要「很懂音乐」、对曲子很了解、做过一番功课,才能够走进音乐厅吗?有备而来固然值得鼓励,但如果只以看电影或听一般演唱会的心情来听音乐会,是否就很可能会因为拍错手而出丑呢?
其实没有这么恐怖,美国田纳西州Chattanooga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
Holly Mulcahy
写了这么一篇专文,与听众们分享她所归纳的、拍手最基本的一般常情,足供参考:
在音乐会开始前,听众通常会
拍手两次
,
第一次是首席入场时
,为登台准备的乐团鼓掌,掌声在乐团开始调音时即可结束;
第二次则是指挥进场
。
在指挥行礼后,转身面对乐团时,掌声停下,音乐即将开始,此时您可能会翻着节目单,想要大致了解这次表演的安排,也在寻找「适当拍手时机」的线索,而常见的节目单大概会是这样:
现代作曲家:《前卫的曲名》
现代知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中场休息
传统知名作曲家:第八号交响曲
慢板—快板
行板
诙谐曲
急板
第一首作品是单乐章的,判断此曲结束的方式大致有二:一是,若结尾强大、足以引起注意,那麽它自然而然就能「鼓动」听众想要拍起手来;二是,不妨注意一下台上人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指挥的动作。遇到安静收尾的曲子,若是看到指挥的手停在空中,好像把时间凝结了一样,也能推断出「曲子到此结束」的讯息,要是指挥把手放在一边,就更加确定「完结」的意思了,有些听众注意到这样的标志,就会知道可以开始鼓掌。如果不是十分确定,
保守的做法是「从众」:等其他人动手再拍不迟。
第一曲奏毕
,指挥会下台,如果掌声不歇,他可能会再次进来行礼致谢。之后他会再与独奏者一起登台、一起接受欢迎的掌声,此时第二部作品即准备就绪、蓄势待发了。
小提琴协奏曲有些什麽「陷阱」呢?
有些曲子,像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乐章结束得相当华丽,让人都忍不住想要跳起来拍手,如果真的有人拍了起来,也不算是什麽错误,毕竟释放一下能量也不错,有礼的独奏家会微颔、带笑致意,然后继续准备进入第二乐章。要是音乐没有勾起「想要拍手的念头」,您则大可不必跟著一起鼓掌。
也有很多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在平静中结束的,但如果遇到既不「兴奋」也不「沉静」的收尾,像是莫扎特的作品那样,有些人习惯在这种作品的乐章间拍手,不过人数可能不多,您可随意选择加入或不加入他们的行列,不用因为「只有20个人在拍,我到底该怎么办?」感到苦恼。
第二乐章结束时的状况与上述第一乐章的情形相似,到第三乐章结束时,「态势」就相对明朗许多,除了上面讲过的东西,如果第三乐章是静静的淡出,就不用急着鼓掌,享受这段昇华的吉光片羽,等到台上的人都显示出放鬆的样子、向听众示意已演奏完毕,再以掌声回应他们吧。
接着指挥与独奏家会双双下台,然后独奏家会在持续的掌声中回到台上还礼,通常他退下后,还会在掌声中与指挥再度登台,邀全乐团对听众还礼致意,他们下台、乐团开始退场时,掌声才会停歇。
中场休息后,是一部多乐章的交响作品,其间道理与前述之协奏曲相同,当然其中也有些感染力特别强的曲子,甚而不待乐章结束,就时时在催动着听众的每寸神经、让人禁不住想给予喝采,如果无法判断,同样可注意台上,一般都会有某些端倪,除了肢体方面,乐团也会用眼神向听众传递:「可以拍手无妨」的讯息,当然,如前所提,
从众亦是安全选项之一。
欢迎加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