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要忙,走过山川大河
走过山川大河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山水让人的生命开阔
你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他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
壮游让他的生命不局限于功名利禄,让他的生命变得开阔起来
所以他有千金散尽复来的豪迈,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洒脱。
山水让人的生命厚重
你看司马迁,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整个中国走了一遍。
在长沙郡看过屈原沉江的地方,在楚地看过大禹治水的九江。
司马迁在漫游中寻找历史的现场感。
笔下干瘪生涩的文字瞬间有了坚实的依靠。
那些历史中的生命一个个在他眼前复活,
有了这份切实的感受,手中的笔便再也不会向皇权屈服。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于是,便有了史家之绝唱《史记》。
山水可以怡人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总有这样的时刻,失意、苦闷、纠结,需要山水来抚慰超脱。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有小石潭记,苏东坡有大江东去。
二、手要忙,踏实做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道与行动是一回事,
知道不行动,说明不知道。
只有做了,才算得是知道。
实践不只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促进个人加深了解的机会。
唯有此,才有可能获得真知。
勤能补拙是良训
后天的努力可以补足先天的不足,
曾国藩背书慢,于是手不释卷。
司马光背书慢,于是制作警枕。
孔子尚有韦编三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车到山前必有路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思索两次就够了。
有时候,不一定要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到位再上路。
边走边想,很多时候,事情是被推着向前,一点点完成的。
可能现在没有解决的方案,
但是走到这一步的时候,答案自然而然就有了。
三、眼要忙,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慧眼识人
某天,有新来的三位幕僚来拜见曾国藩。
第一人,态度温顺,目光低垂,拘谨有余,小心翼翼。
曾国藩判定他做文书。
第二人,能言善辩,目光灵动,但说话时左顾右盼,神色不端。
曾国藩判定,狡诈之辈,不可重用。
第三人,气宇轩昂,声若洪钟,目光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气 。
曾国藩判定,将来可为大将。
果不出所料,此人就是后来屡立战功的罗泽南。
为有源头活水来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人每天一大半的信息通过眼睛获得,
眼睛要忙起来,善于观察,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细节。
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人才不会呆板。
有源头活水,水渠才能清澈见底。
不断观察学习,才能保持自己头脑的活力。
四、耳要忙,虚心听取
两耳一嘴,要多听少说
放下自己的傲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样才能有进步的可能。
孔子说友直,不提意见的朋友不是好朋友。
一个人总是有视野盲区,容易灯下黑。
不听取意见的人很难走得远。
善于聆听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这些经历构成了一个一个不同的生命。
孤独随之而生,倾诉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
善于聆听的人可以抚慰他人的心灵。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善于聆听的人,
比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更值得信赖。
五、脑勤,思考不能停
勤于思考
过去常说,眼高手低。
是在讲一个人不踏实,好高骛远,难成大器。
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如果眼低的话,手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