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干部任前公示中,三名专科学历“95后”女干部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打假博主举报“配料表造假”,良品铺子回应缺乏 ... ·  5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年轻员工轻生离世,银行回应如何平复舆论猜疑| ... ·  6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高效发挥新闻发言人作用 ... ·  1 周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流放宁古塔计划”未至先爆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11月的舆情态势分析和研判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1-03 21:37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今年的11月,应该是舆情风险较小的一个月份。当然,这指的是对于群体心理和群体情绪的观察,并不包括一些突发性的社会事件带来的舆情风险。

一、11月影响舆情研判的两个关键因素

风险小的研判,源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11月这段时间,大洋对岸如火如荼的选举正在进行时,其进程和结果,足以影响中美关系、影响历史走向,因此从现在开始,又到了隔着太平洋看对岸连续剧的季节。当然,无论谁当选总统,对中国都没有多大区别,我们也没有特别的候选人偏好。但是无论谁当选总统,美国社会都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撕裂,这对于国内网民群体来说,是个“隔岸观火”的难得机会,不知不觉国内的社会矛盾和心理郁闷就会转移了。

因此,将一些重大舆情和重要案件的宣判,选择在11月份美国大选结果出现之前做个了结,给社会大众一个答案,一个尘埃落地的说法,不失为明智之选。只要公开公正透明,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即便网民群体中间出现一些异议,或者愤怒情绪,但是即将到来的对岸大戏,即将敲响锣鼓,网民群体的注意力将整体性地投向大洋对岸,类似争议性事件难以掀起大波澜,一般差不多也就过去了。

二是,“双11”商业大集即将鸣锣开市,消费主义浪潮重新席卷舆论场,一般的敏感性的舆情议题也会被压制。但是不能排除一些突发性的社会事件的爆发,夺人眼球,横空抢夺注意力。

不过今年的消费市场,预计不会非常火爆。今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已经将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耗过半。需要理解的是,旅游的火爆,反倒意味着大宗消费比如房产和大件电器消费的萧条,是一种跷跷板的关系。从今年的消费市场看,此前国家亲自下场的大件补贴活动早已开启,大件消费已经基本饱和,京东创始人久居海外,曾经激动人心的淘宝双十一连创新高的统计场景,也已盛景不再。两大传统电商平台走到今天,已经出现疲态。拼多多预计会创下亮眼业绩,但是它在掌握了话语权的主流社会里,处于一个难被认可的位置。热闹场景依然是在直播间里,但是高光时刻可能已经过去,头部主播上段时间已经接连翻车,预示着直播这个赛道,可能在快速没落,因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缺乏显著的进步价值。

二、需要关注的四个方面的舆情风险

但是也不能忽视一些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对于群体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潜滋暗长的,一时看不出风险,却会带来长远的真正的影响。

一个观念一旦落地生根,成为某个群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就会沉淀为情感,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爆发为巨大的舆情风险。比如强烈的爱国主义,我们看到眼前炽热的爱国热情,常常感动不已,但是这种爱国热情一旦化作爱国激情,就会爆发出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如同火山爆发,将爱国的热情化作对于对手的仇恨,可能导致极端事件。2012年发生的“U型锁”砸车事件,让人记忆犹新。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攻击外国人的极端事件,虽然都是极端的偶发个案,我们也不能说这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有所牵连,但是二者在逻辑和情感上,构成了证据链,让人不能不产生合理联想。

如下几个风险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网民对于资本和网络平台的印象,或许变得更为负面。

里在3日发布的情况说明,这让一个谜团最终落了地,相关方面也如释重负,但是后续进展需要关注网络动态走向。但是事件结果的突然宣布,也让不少网民经历了一个群体幻灭的情感体验。这种大起大落的感受,带来的不是获得真理和真相的喜悦心情,对于某些人来说,会选择和真相和解,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以及由此而来的强烈的失落感。我想起小时候,每次看完《天仙配》电影后,想到她们终究不属于人间,不过是幻梦一场,那种久久的失落感,如同永失吾爱。

我们需要关注这种群体心理的失落感,并考虑进行群体心理的善后。我们建议事件公布说明之后,需要对于事件和相关方面进行干涉管理,最为重要的,是为寄托了群体厚望的孩子寻找到一个较好的前途出路,并在未来,通过制度的设计,为更多的中专学生提供更好的升学路径和就业前景。

但是同时,事件的“始作俑者”,慢慢会成为网民吐槽和不满的对象。这在近年来网民对于资本的看法发生反转的时候,可能会加重群体对于资本及其网络平台的负面看法,这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有待观察。但是资本在群体心目中的形象,对于未来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却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偶发的事件,背后应该没有处心积虑的阴谋设计,因此,应该预防相关网络舆论设置话题,自媒体祸水引流,将网民的不满引导到赛事的主办者身上。

二是随着大洋对岸的竞选赛事日趋激烈,并且选举结果公布之后,彼岸社会撕裂不会停息,中国网民注意力的群体聚焦,会导致一个特殊的风险。

由于中国社会对于美国社会竞选活动的关注,并不是直接的、通过电视或者网络进行的直播,而是间接的、通过大型媒体或者经过把关的媒体转发的,但是同时,大量的网络信息是经由网络自媒体和网络消息灵通人士转发和翻译的,这就导致了特殊的风险。

比如,官方媒体的报道和网络信息会出现不同的评价和观点,这会在网民心目中引发观念的混乱。传统媒体时代对于境外信息的把关过滤,导致了网民存在一种“信息窥探”的欲望,那就是往往对于境外的直接信息先睹为快,并往往印象深刻,这会产生较为复杂的舆论后果。

此外,能够将境外外语信息进行汉字的转化、并将信息向中文网络引入的中间人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的实施者。他们普遍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者,是精通外语的专家学者,很多人是该领域的专家,或者已经在境外生活多年。他们将这些信息进行引入的时候,主要出于信息沟通和分享新闻之需,并无多少掺杂意识心态内容的心思,而且,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沟通信息、互通有无、民间交流、公共外交等方面,作用甚大。在这个中美之间关键信息的大开大合、快进快出的流量过程中,他们作为信息枢纽和信息的搬运者,成了真正的意见领袖和信息的把关人,他们对于某个信息的一个评价,往往就会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导致舆论方向的改变,乃至社会影响后果的大小。因此,今天尤其要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团结他们成为朋友,做大网络统一战线的规模,放大我们的朋友圈。其中需要提醒的风险在于,难免少数人会故意引导信息舆论,从而在关键的时期引发一些争议。

三是愚民流量和反智影响大行其道的风险。

随着网民注意力的大举东向、向大洋彼岸聚焦,不少自媒体进入一个大作战的时期,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流量时段。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其中不少是以写作“爽文”为主的,就是以赚钱“爱国流量”为主的快餐文字。这里说的爽文,不包括各种爽文小说。

简单而言,这样的爽文逻辑一般就是大谈特谈美国的乱局和衰落,以惊人的才华描述彼岸的乱局,诙谐幽默的文字风格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多数是“厉害了我的国”等类似逻辑。我在前文《上海超市刺杀案背后:网络“爽文”如何催生社会危机?》已经论述了这个现象,并提出类似爽文对于中国社会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由于爽文的特点纯粹是为了赚取流量,是不需要读者思考就能触发强烈自豪和骄傲情感体验的文字,久而久之,将会重塑读者的思考模式和社会认知,并陷入一种“浅阅读”“浅思考”的陷阱,从而为反智主义和民粹思潮的兴盛,打造一个适于生长和流行的社会温床。爽文的流行,本质上构成了一种愚民教育,和反智流量。更在于,这种“爱国流量”人畜无害,更带来爱国的自豪情感,让人无可辩驳,但是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这种爽文的本质。

四是今年的万圣节遭遇冷落之后,圣诞节氛围又开始预热,这中间产生的社会心态的冲突。

去年的上海万圣节的火爆,可能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洋节的不景气。今年的万圣节,变得异常冷清。对于洋节的抵制,并非是始自今天,在洋节最为盛行的2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以“十个文科博士”的集体反对声音最为出名。这种文化冲突现象,放眼世界,所在皆是,没有什么特别敏感的地方,但是有的地方对于洋节的刻意压制,却会产生影响,尤其在今天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关键时期,类似动向会引发左中右的围观。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进入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圣诞节,作为洋节在中国的影响无出其右。在进入11月之后,各地的圣诞节气氛就开始流行起来。在今天消费低迷的时候,洋节注重情调的特点,极大地调剂了生活的无趣,丰富了消费的场景,对于推动消费,会产生较大的正面作用,这一点值得重视。

三、其它的一些观点

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风险值得关注,比如,特朗普无论当选与否,都会对马斯克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对于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及中美贸易等方面产生影响,这都需要进行研判。

依然需要推进就业市场的拓展。大学毕业生涌出校园,却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同时,无人驾驶汽车走上街头,开始与人争夺岗位,一些滴滴司机在于传统出租车司机的矛盾之外,又面临着无人驾驶的威胁。科技淘汰人力,从来都是话题,但是在今天就业不景气时代,需要做好平衡。

中美大国的金融领域博弈,不受美国大选影响,一直在悄无声息地暗中较量。美国表面的竞选活动,仅仅是个政治性的社会活动,但是深层政府和技术官僚的精英主义治理,从未停止。网民会更多被表面热闹吸引,而缺乏对于深层政治的洞察。这需要我们透过美国社会表面的喧嚣,持续加强研究深层逻辑。

可以通过美国大选来观察国内智库专家的国际研究和研判水平。中国各类主流专家在过去数十年里的众多国际大事件中,研判表现不佳,甚至往往让人大跌眼镜。这可能源于,在国内经常以政治风向作为研判出发点,缺乏技术标准和研究指标,并往往以社会分析为理论出发点。但是美国大选中间,却是充满了各种选举技术、舆论操纵、民意操纵等细节操作的社会运动,我们的很多研究方法并不适应,这也导致我们很多研判与现实结果大相径庭。当然,预测选举是个难题,但是很多专家需要借鉴反思。

上述一些关于11月的一些分析和研判,仅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5.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6.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7.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8.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9.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10.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11.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12.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3.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14.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15.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16.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17.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18.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19.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20.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21.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22.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23.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24.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25.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26.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