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心绞痛的患者都会知道“硝酸甘油片“——一种治疗心绞痛最常用的特效药,1瓶大概在七八元左右。2~3分钟就能起效,可是,这种急救药却普遍在药店断货了。
有记者走访多家药店和公立医院后发现,在公立医院,只有99.5元25片的进口硝酸甘油,相当于每片3.98元。而在线下药店,硝酸甘油也不太好买。其中只有一家药店有盒装硝酸甘油,85.7元15片。
(记者暗访)
为什么同样的硝酸甘油,差别就那么大?如果你再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过去很多廉价高效的好药,现在渐渐买不到了,或者,被同样名字的高价药代替。
比如,治疗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从政府招标挂网价48.8元涨至1017元;用于断指再植的盐酸罂粟碱,从9.4元涨到349.9元......
有记者近期采访多地医药市场、医院、药厂和药品流通企业,发现近两年来先后有100多种药品“火箭式”涨价数倍乃至数十倍。
为什么我们的药,越来越贵了?
说起药品的涨价,就不得不说医保,随着国家对医保制度的完善,很多人都可以报销药品了。
但是,医保却被一些投机取巧的商家所利用。
“我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了3盒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共52.08元。后来在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使用医保卡购买了同种药品,价格竟然是310.8元。”
(恩替卡韦分散片)
前段时间,江苏的一名患者发视频吐槽:沪苏两地虽然相距不远,但同一款药品,价格居然相差18倍,差距之大,让人为之惊叹。
同款药价在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之间相差18倍,一方面验证了药品采购新举措的巨大成效与威力。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医保回扣这个现象,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
很多医药公司通过灰色手段将药品纳入医保用药,然后再提高药价,去赚政府用于公共支出的钱。
这条在医药行业潜规则中叫做“带金销售”。
通俗地说就是销售提成,药厂想要把药品纳入医保,或者卖给医院,就必须或多或少给医院和一些部门提成。
这就导致了很多药厂销售药品主要不是靠质量,而是靠公关!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药即便纳入医保,但由于经常缺货,很多患者也不能购买报销。
更严重的是,那些没有医保的患者,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高价药,而且在现实中,这些没有医保的人,恰恰是最需要用药的人!
(图片来源:电影《我不是药神》)
可以说,
如今
这些医药公司
利用医保制度的漏洞,已经扰乱了医药市场秩序,
与医改方向背道而驰,
进而也会影响到医改大局。
除了医保的漏洞之外,
药品生产成本上涨,以及药企不愿意生产廉价药也是药价持续提高的原因。
而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不良商人为牟取暴利,非法垄断药品原料,一方面造成药品生产成本大增,另一方面又控制药厂产品的销售权、定价权。
举一个例子,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俗称“扑尔敏”),是一种常见的抗过敏药,平时吃海鲜啥的过敏了,这盒一块钱左右的小药能药到病除。
(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
)
可是,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报道,生产扑尔敏的两家药企就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高价向下游经营者销售扑尔敏原料药;
二、向下游经营者销售扑尔敏原料药时搭售相关药用辅料;
三、以“无货”为由拒绝向下游经营者供应扑尔敏原料药,或提出缴纳高额保证金、将成药回购统一销售、提高成药价格并分成等下游经营者无法接受的条件,变相拒绝供应扑尔敏原料药。
最终,有关部门对这两家垄断扑尔敏原料药的药企,做出了罚款1243万元的惩处。
但无相君想说,这类被查处案例还是太少了!目前的医药市场上,药品原料被垄断依旧存在。
其中原因无外非三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药企抱团形成利益集团。
比如上述的扑尔敏药垄断,就是河南九势和尔康医药之间,相互配合,垄断了市场,才导致扑尔敏原料药供应紧张。
垄断即意味着暴利,如果不能纠治,消费者只能有苦说不出,把自己越吃越穷。
(图片来源:电影《我不是药神》)
第二个,则是药品的特殊属性——无可替代性。
想一想,你饿了可以不吃米饭吃别的,但你生病了,能不吃药吗?正是看中了老百姓离不开药,这些药厂才肆无忌惮。
如果你放眼全球看,美国的10强企业,基本都是药企的天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1亿人因药品价格过高而陷入贫困。而制药公司对其药物的定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收入的预期,而不是药物成本或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患者获得治疗。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监管力度,仍然不够大。
就在市场监管总局对两家药企处以1243万元
罚款
之后,有记者拨通了河南九势原料药部门的电话。
记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你们知道了吗?”
九势:“什么处罚?不清楚。”
记者:“那么现在扑尔敏原料药生产供应都正常了吗?”
九势:“没有。”
记者:“公司不是说9月底前恢复生产吗?”
九势:“哎呀这个环保(问题)……”
记者:“那现在拿货是找你们还是找尔康?”
九势:“我们早就不销售了,你找尔康。”
记者:“供货(量)能保证吗?”
九势:“我们现在断断续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