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教育内卷简史
郑渊洁的童话《驯兔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聪明、善良但又不循规蹈矩的皮皮鲁在老师眼中却是一个调皮捣蛋不服管教不听安排的叛逆学生。而一个特别听老师的话的学生李小曼却变成一只兔子,李小曼吓的哇哇大哭,老师和校长却表扬了李小曼,说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是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于是全班全校都开始了向兔子李小曼学习,形成了一股“努力听话、变成兔子”的风气,结果全校除了皮皮鲁之外,所有学生都变成了兔子,老师向皮皮鲁的父母施压,说全校已经出现好几个全兔班了。父母、老师,妹妹,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让皮皮鲁变成一只兔子,但倔强的皮皮鲁偏不。
皮皮鲁怎么样都没有变成兔子,但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和其他人失望,皮皮鲁选择伪装和妥协,还是带上兔子的头罩,父母老师都以为皮皮鲁变成了一只听话的兔子,皮皮鲁所在的班级也如愿以偿变成 “全兔班”,全班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也高兴的笑起来。
故事的最后,郑渊洁本人扮演的熊猫,对皮皮鲁说:孩子,没关系,
这只是一个童话。
很明显,这篇发人深省的童话讽刺的是义务教育制度。
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童话,
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魔幻的世界中。
1806年,普鲁士在战争中败给了如日中天的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全境沦陷。根据战后签订的极为屈辱的
《提尔西特条约》
,割让了普鲁士几乎全部肥沃领土和原人口的一大半。普鲁士背负着巨额的赔偿款,政府濒临崩溃。
普鲁士一没钱,二没资源,三地缘形势极为恶劣。要想不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被灭国,唯有充分发挥人的力量,这就是教育。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将教育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手段,他发表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著名言论:
“正是由于穷苦,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正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作为一个封建国家的国王,
他甚至极力鼓吹“学术自由”:
“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普鲁士军事改革的主
要操盘手、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奠基人沙恩霍斯特
充分领会国王精神,随即提出:“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要在教育与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
在法军入侵德意志的民族危亡之际
,著名的普鲁士哲学家、作家、教育家
费
希特不顾个人安危,在柏林科学院发表了一系列公众演讲,最终结集出版成为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他在演讲着重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他对普鲁士现行教育体系(简称为“旧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旧教育有两大致命的缺点:
1.没有真正注意人的品德培养,培养了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
旧教育无非是记忆力的锻炼、劝诫性的说教,这样的教育能使人记住一些名言和成语,但是从来都没有把它的道德世界秩序的描述提高到栩栩如生的程度,使他的学子受到感动,去热爱和向往这种秩序。旧教育远远没有抓到和培养现实生活发展的根苗,因为这种根苗在遭到盲目软弱的教育忽视后,已经尽其所能,到处肆意生长,并在大多数人那里结出了恶果,道德滑坡,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择手段。
2.受教育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
旧教育制度只是将它所能提供的教养施给哪些人数极少的阶层,而民族共同体真正依靠的大多数人被几乎完全忽视,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内耗加剧。
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普法战争失败的灾难实际上是由整个时代精神的堕落造成。
而精神的堕落是由于旧教育的失败。
因此维护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唯一手段,就是教育改革。彻底废除旧教育制度,
建立一种培养全新的自我,使德意志民族能过全新生活的教育制度(以下简称为“新教育“)。
1.
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言行一致的善良公民,而不是培养言行不一的利己主义者。
要培养人本身,不是培养人的某些东西,不是要使自己提供的教养成为学生的财富,而是使这种教养成为学生人格的组成部分。
2.
新教育要为消灭一切阶层的差别服务。
把新教育施给一切德意志人,以致这种教养不是成为一个特殊阶层的教养,而是不折不扣地成为这个民族本身的教养,并且毫无例外地成为它的一切成员的教养,因而各个阶层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差别都会完全消失。
3.
教育既是世界公民的,也是德意志民族的,即它的实质在于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从形式上看,得到的培养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直至他的生命的根本,而绝不是人的单纯的阴影和图像;
从内容看,人的一切组成部分毫无例外、平衡地得到发展。
这两个组成部分就是知性和意志。
教育想要达到前者的清晰性和后者的纯粹性。
“从现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苦无告的人,也不会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了。
国家也无须再支出大量经费去建立独立的军队了;
因为所有人民都是为保卫祖国而生,为保卫祖国而学;
国家有了这样人民武装力量,就将无敌于世界
”。
这一番演讲,几乎可以被认定为德意志全面并率先展开义务教育的目的与动力所在,并给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方针。
1809 年,威廉·冯·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普鲁士王国内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长,在他短暂的任期内,他完成了对普鲁士以及全世界在未来一个多世纪中得以长足发展的最大贡献:普鲁士义务教育改革。
这基本上决定了普鲁士义务教育的两个本质:定向的理念和认知灌输,并对教师的思想与方
法进行统一训练。
裴斯
泰洛齐
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也是
费希特的好友。他的两项重要贡献是:第
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以及实施“要素教育”(不是素质教育)。
所谓“教育心理化”,就是认为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机械灌输是没有意义的。
他
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立志通过教育“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的根源”。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
所谓“要素教育”,就是
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它们是儿童自然能力最简单的萌芽。而且
这种要素最好是由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归纳。
他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积极付诸实践,“让孩子在受教育的时候始终完全理解他正
在听到的、说的、做的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
裴斯泰洛齐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忆道:
“为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被带到户外,向伊佛东附近人烟稀疏的比由仑河谷步行。我们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与各个部分,对这个河谷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挖取河谷的粘土,把它包在一张大纸里面。回到学校,大家就站在一张大桌子边,把带回来的粘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们观察较高的地方,继续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终于把整个伊佛东盆地研究完毕,把它做成鸟瞰的彩雕模型。然后,我们才开始
学习地图
。”
“试想这种杀人的恐怖现象多么可怕。儿童在5岁以前享受的自然乐趣突然消失了,他们无拘无束的行动遭到专制的统治,像羔羊一般被关在发出恶臭的屋子里,被迫接受文字教育,过着残酷的生活……,这种反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只不过是窒息人类的工具而已。”
对比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是否有种越活越回去的感觉?仿佛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人回望古希腊。
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担任政府领导期间,德国基础教育模式彻底得到了巩固。德意志的《一般教育规定》明确规定,“通过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学校,抵制革命思想的流传,训练忠顺而勇于战阵的国民”。儿童 6 岁入学,初级学校 4年,高级学校 4 年,14 岁结业,完成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德文名著、民族诗人主要诗篇,外语选修课(一般都是法文)、绘画、歌咏、体操、缝纫、家庭工艺、数学课(含分数,对数、二次方程,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在内的全部“义务教育”课程。
在 19 世纪末,德国的读写文盲率已经降到了 0.05%,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义务教育普及堪称无出其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教育普惠全民的国家。
德国教育的巨大成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而且要效率越高越好。以当时那个国际环境,世界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工业能力快速蹿升的德国一方面受到资源制约,另一方面随着能力提升对改变世界秩序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想法,其他国家无论是想效仿德国崛起(比如日本、美国),或者想维持现状(比如英国),都必须快速跟进,于是掀起了一场
世界范围的“教育军备竞赛”。
美国十八九世纪的学校是一种“阴冷、灰暗的状态”,学校“只讲述一些基本的原理,教师知识贫乏,忽视教学方法,机械、乏味、毫无感情”,教师“只强调
死记硬背与重复训练、体罚,学习的基础就是学生要服从教师。
其他各国当时的教育状况也大抵如此。各国看到德国快速崛起,纷纷研究德国崛起的秘密。在了解到
裴斯
泰洛齐教学法之后,无不
惊为天人,顶礼膜拜。欧美各国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裴斯泰洛齐运动”,期望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本国落地。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虽好,但是对教育者和教学条件提出
了太高的要求,教育的效率也很难提升。
试想一下,如果教授动物学就要去非洲草原,教授机械理论就必须实际制造,还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知识理论,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来说,是完全脱离现实的。
如果老师足够优秀,学校条件也足够好,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素质,那么
“裴斯泰洛齐教学法”必然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与
他本人的理想——“平等普惠面向贫民的教育”背道而驰。
裴斯泰洛齐为了实施他的理想,一生穷困潦倒,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而且还不被世人理解,临死前还在撰写反驳污蔑他的文章,死的时候面前摊开未完成的文稿:“我心中有无法形容的痛苦,是因为他们侮辱了我的理想……”
要求义务教育的每个教师都是如同他一样的圣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甚至可以说,“裴斯泰洛齐教学法”带有太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其实施难度一点不亚于当时颇为流行的另一种思潮“空想社会主义”。事实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所建立的“新和谐公社”,其学校中采用的正是
“裴斯泰洛齐教学法”
。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一起扑街了。
把裴斯泰洛齐教学法变成一种可操作、可学习的方法,并极大降低其门槛,
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使在德国,
“裴斯泰洛齐教学法”
也从来没有真正被大范围实施过,真正得到实施的,是
另一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做的“简化版”。
早在1806年,赫尔巴特就发表了《
普通教育学
》一书。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前书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
赫尔巴特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提出以
其兴趣培养学说为心理依据,把多方面兴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活动。
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专心所随、审思所聚的对象,兴趣能激起爱好并过渡到欲望或意愿,激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接受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
他把多方面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
了解
、联想、系统、方法
教学阶段理论,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程序符合心理规律。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赫尔巴特教学法相对于理想化的
裴斯泰洛齐教学法,已经比较实操,有落地的可能了。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仍然很高。
赫尔巴特
教学法
的本质是以
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要求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的培育。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普通教育和各级职业教育体系,落实推广
赫尔巴特教学法
。强大的教育体系成为德国强大的基础。
在严重缺乏优质师资,又
希望能在短期内效仿德国教育制度的国家,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改
,以便大面积推广。
教育方法的研发如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理论提出后也需要通过实验检验。如果实验对象是人,学习周期太长,难以快速评价和改进迭代,因此,教育研究的对象逐渐从人转向动物。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又好像哪里不对。确实,人和动物都具有学习能力,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学习上限要比动物高得多。从老鼠等动物身上总结出的学习方法,真的能移植到人类身上吗?
最初,科学家还是在研究动物的生理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最为著名的就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条件反射实验。
条件反射实验让很多人想到,这难道不是一种学习行为吗?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者们从巴甫洛夫那只听铃声流唾液的狗受到启发,认为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华生虽然提出行为主义的理论,但是他研究的对象还是人类婴儿,可以想象,这种实验是相当受限的。有人就会想,如果能直接用动物实验研究学习的原理就好了。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开创者——爱德华·桑代克。
桑代克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实验”(1898)。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桑代克发展出被称为“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人类学习。
该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桑代克进一步将动物学习外推到人身上,
认为人的学习可塑性要比动物大得多,行为也更复杂,但也是基于本能,以
刺激反应
的联结为准则的。
(1)普通动物式的形成联结,例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打鼓;
(2)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例如2岁儿童学习听到“母亲”一词就想到母亲,或者想到糖时就说出糖这个词;
(3)分析或抽象,例如学音乐的人学习对一个声音的倍音发生反应;
(4)选择性的思维或推理,例如儿童应用有关造句法的各种规律和词根的意义来学习一句拉丁文的含义。
桑代克同样注意到,
学习者
的主观情绪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桑代克强调刺激与反应形成的一切联结都以应用和满足而增强,以失用和烦恼而减弱。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两条主要的学习定律。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
在儿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喜悦上。
这一认知集中体现在桑代克和学生马斯洛之间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