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
信公众号“上观新闻”(shobserver),原文首发于2020年11月6日,原标题为《那两个千辛万苦也要来上海的意大利珠宝商终于进馆...而无法到场的展商这样感慨→》,不代表瞭望东方观点。
《解放日报》11月4日第五版“进博会特刊”报道了马可和齐洛的故事。
他俩的展台在钻石与宝石精品馆内面积不大,但物品已经堆得很满。
马可一边拆解包裹,并把“宝贝”一一放入柜台,一边介绍道,11月4日一早,他俩结束了为期14天的健康隔离观察,一切正常。随后,一路马不停蹄,到事先预订的一家市内酒店住下。次日一大早,又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境外人员服务站,申请办理签证延期手续。没想到的是,出入境窗口民警通过核验证件信息及邀请函等材料,几分钟便为他们完成了申请。
“真是太好了!进博会结束后,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开拓中国市场,走访经销商。”马可说,
接下来,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他俩还打算去重庆参加“一带一路名品展”
。“回去就是圣诞节,在中国拿到更多订单,是给家族成员送上的最好圣诞礼物,这些天再辛苦也值。”
乌拉圭肉类协会是进博会“三朝元老”,协会总共23家会员,包括肉厂与经销企业,参展阵容一次比一次强大——
首届是6家参展,拿下35平方米展台;
第二届来了16家,展出面积150平方米;
第三届原本几乎“倾巢出动”,不料疫情来袭
,考虑到来华都需要在美国、西班牙或法国转机,困难风险很大,
20余位原已报名的展商中,只有4家企业派出了他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代表参展
,其余展商均无法实际抵达展馆现场,
唯有以微信、名片这一特殊方式参展。
正在筹备中的乌拉圭肉类协会中国代表处相关负责人蔡佳欣告诉记者,去年,乌拉圭牛羊肉出口总量中的65%来到了中国,
“中国市场对乌拉圭太重要了,所以哪怕真身不来,我们也一定要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真爱。”
据她透露,经历特殊疫情,“必须在中国有人、有机构”,成为许多抱憾无法实际参展企业的共识。
为此,协会果断决定,从今年8月开始筹备中国代表处,并严选值得信任的中国代言人。
展台35块平板电脑屏幕,代表着35家难以实际到达的展商。
在中国“举目无亲”的他们,急寻到35位翻译代为参展,由翻译回答采购商的简单问题,采购商若有进一步意向,可通过平板电脑直接连线参展商。
中国采购商在平板电脑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李晔 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张月梅,两个月前就被紧急招募,为家乡一家名叫SAULE的著名糖果工厂做翻译。她一人挑起家乡工厂和中国买家之间的握手愿望,要迅速适应商业谈判的角色,坦言“压力山大”。“
而且几乎每2个小时,糖果工厂的董事长Dias shaukharov就要在电脑上呼我一次,询问动态进展。”
记者还发现,
哈萨克斯坦当地最大的面粉厂GRANUM的展品,竟然是面粉的空包装。
翻译刘信驰说,由于担心产品在路上因物流不确定性而发生意外,展商索性通过空运寄来外包装袋。这些内心空空如也的展品,却展现出了别样的坚强。
展台面积达1300平方米,是1.1号馆中最大展台,且内设多达60个用于视频连线的洽谈包间。这在许多人看起来有些用力过猛。然而在场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高岛宽介绍,
60个包间的规模,是考虑为参展商因疫情原因全部无法到场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