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头条早知道
你关心的头条,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時間的玩家TimeIsArt  ·  每日临在 | 2025.02.07 ·  20 小时前  
信传媒  ·  预防流感重症发生 听听医生怎么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头条早知道

央视曝光的“人肉开盒”事件,骇人细节流出:原来危险离我们这么近…

头条早知道  · 公众号  ·  · 2025-01-18 00:04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互联网时代下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手机号码、手机、社交平台等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肉开盒”这一非法行为的严重性,以及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

文章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下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包括更换手机号码、使用二手手机、社交平台的个人信息泄露等。

关键观点2: “人肉开盒”的严重性

文章介绍了“人肉开盒”这一非法行为的严重性,包括个人信息被泄露、受到骚扰电话和网络暴力等。

关键观点3: 普通人如何保护隐私信息

文章提出了多个建议,包括换手机号码时解绑之前注册的APP、清理旧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不轻易在网络上暴露个人信息、避免在多个网站共用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仔细查看软件权限通知、少晒照片、保持理性及与人为善等。


正文

★星标★ 👇“ 头条早知道

让我们每天第一时间相遇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作者:李月亮



说来挺可怕的。

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数人其实都在“裸奔”。

而且常常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把自己泄露得彻彻底底——

朋友圈发了张照片、下载了一个正规软件、卖了一部旧手机、换了一个手机号……

然后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

最近,央视转发了一条视频,把很多人吓出了一身冷汗。

是来自安徽铜陵jing方的一个提醒——

大家换手机号码的时候,一定要解绑之前绑定的所有软件。

否则这个手机号的新主人,就能轻松登录你的微信和支付宝。

图片来源:网络

广东省清远市有位黄女士,给儿子新办理了一个手机号。

没想到,把手机卡插进手机,就显示这个号码已经注册了微信。

她用这个手机号登录淘宝和支付宝,竟然都轻轻松松进去了。

在支付宝和淘宝账户里,黄女士发现了许多消费信息。

买的东西,收货地址,一清二楚。

后来黄女士又试着用这个手机号登录了微博,发现也完全没问题。

在微博里,这个手机号的前主人记录了很多日常。

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内心世界。

甚至家住在哪里,女朋友家在哪里,以前在哪里上班,现在又到了哪里……

都清清楚楚。

黄女士通过前号主遗留的各种信息,联系到了对方。

对方听完黄女士的叙述后,吓了一大跳,直呼“太荒唐了”!

原来,他已经注销了这个号码,原本以为应该没事了。

没想到竟然漏洞百出。

幸亏拿到这个号码的新主人没有坏心。

否则万一遇到个心怀不轨的,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儿。

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



2024年3月,北京的张女士第一次用自己的手机号登录某打车软件。

却看到一条信息:“您有一个价值230元的订单未支付”。

订单产生的时间是2019年6月8日,地点在上海。

手机号是张女士新办的。

家在北京的她,从没去过上海。

后来才知道,那个订单,是之前那个手机号的主人留下的。

之所以发生这些状况,是因为运营商“二次放号”。

现在用户越来越多,手机号也属于稀缺资源了。

有些办了手机号,用一段时间以后停了。

运营商就会把号码收回。

空置一段时间后,再卖出去。

电信、联通的客服都表示,用户手机号注销后,会有90天的冻结期限。

之后就会重新投放市场。

运营商这么做,当然也没错。

但是对用户来说,稍有不慎,个人信息就会泄露。

因为当你换了手机号,哪怕把号码注销了。

也只是解除了你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个手机号之前绑定了你的微信、支付宝、淘宝……

那新的号主,搞不好就成了你这些账号的新主人。



手机号码会泄露个人隐私。

手机就更会。

前几年就有一个先生,换了新手机,卖了旧手机。

卖之前,还把信息都删得干干净净。

结果四天之后,他的朋友们就陆续接到短信。

都是以他的名义发来的,说手头紧,要借钱。

他严重怀疑,是旧手机收购平台泄露了他的信息。

网上也有很多店铺,都表示手机“就算恢复出厂设置”,还是恢复数据。

所以很多人宁可把不用的手机放到家里吃灰,也不敢卖给二手商贩。

当然,仅仅保住手机,完全不能保证隐私安全。

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泄露隐私——

点过的外卖、坐过的网约车,还有注册过的网站,甚至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都可能“出卖”你的隐私。

有人仅凭一个账户名称,就能获取你的手机号、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你在哪里住过酒店,去哪里旅游过,统统都能查出来。

这就是传说中的“人肉搜索”。

最近这两年,“人肉搜索”又演变成了“人肉开盒”。

“人肉开盒”,就是有人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别人的隐私和数据信息。

“开盒者”会纠集很多人骚扰被“开盒”的人。

被“开盒”的人,会受到没完没了的电话轰炸、网络谩骂。

说白了,“人肉开盒”其实就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组合拳。

甚至有人还把这个当成了生意。

几年前,就有记者做过相关方面的调查。

记者只花了700块钱,就买到了同事的全部个人信息。

包括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航班记录、银行卡号、社交账号甚至定位。

图片来源:网络

这背后牵扯到的个人信息买卖黑链条,更是让人震惊。



最近,北青深一度报道了一个“人肉搜索”主犯的故事。

她叫李雅芳。

2017年,21岁的她常常在贴吧里和网友互喷、对骂。

结果遭受了人肉搜索。

她的真实姓名、学校、手机号、户籍、家庭地址和照片都被挂在贴吧首页。

有网友打电话到她的学校,造谣她“搞网络诈骗”。

学校领导还专门找她谈话。

陌生人的电话骚扰,更是没完没了。

李雅芳不堪其扰,决定“以牙还牙”。

她开始在网上摸索人肉搜索的途径,很快掌握了门道。

甚至开始组建“正规化”团队,开始做“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

她的团队有管理者、会计、客服。

还有专门查“内鬼”的。

毕竟是见不得光的,被举报也是常有的。

李雅芳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一年多的时间,就收集了37万条个人信息。

触手甚至伸至银行、公安和信息公司内部。

生意好的时候,她月流水能超过20万。

真是暴利啊。

很快,在“人肉搜索”这个见不得光的行当里,李雅芳成了“头部”。

李雅芳一向谨慎。

她要求大家及时清理聊天记录,电子设备也设置成国外的IP。

然而,就算善于伪装,还是没能躲过jing方的调查。

2018年7月,李雅芳在准备入职一家银行的时候,被jing察带走。

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三年。

2021年3月,李雅芳减刑后出狱。

她发现,买卖个人信息的生意更猖狂,更狡猾了。

很多还转成了各种名目的商业公司。

比如注册成调查、催债、侦探、婚调公司。

只是换了一个“外壳”,其实很多背地里还是从事“开盒”生意。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且许多个人数据,甚至都不用他们亲自获取。

银行、金融、房地产、外卖和酒店等行业的“内鬼”,也会因贪财,主动将客户信息打包卖给他们。

普通的一万条信息,一千块。

大VIP客户,一个人就可能一千块。

我们日常接到的骚扰电话,很多都来自这里。

对方可能一上来就报出你的名字、地址、孩子名字……

让人又烦又怕,又防不胜防。

因为你但凡去哪里登个记,信息可能就会被泄露。

当然,这种无差别泄露还好说。

更可怕的是专门针对你的调查。

现在,如果有人想专门调查你,可能花点钱就能办到。

有记者致电一家名为“侦探社”的公司。

对方称:“查到通话记录四千,开房记录五千,保证能查到”。

“只要你想要,所有信息五分钟就能‘开’出来,办法有的是”。

在“开盒者”论坛上,有的号称180块钱可以开盒多项信息。

什么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最快“秒出”,慢也只需一到三天就可列出。

看起来只要钱给够了,就没有他们“开”不出来的隐私。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他们人肉搜索的道行的确很深。

很多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晒照片。

出去旅游啊,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家里的照片。

但其实,坏人仅仅通过一张照片,就能找到你住在哪个小区,甚至住在几楼。

哪怕是一张风景照。

在某网站,有位博主就曾上传过一段关于“人肉搜索”的视频,引发过不小争议。

有网友给他发了一张风景照片,说是“帮舍友找人”。

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博主通过某全景地图软件,一点点地比对周围环境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

得知附近有一家宾馆,他还通过某订房软件里面的网友评论晒图,开始了进一步对比。

最终,他推断出了风景照拍照者的具体地点,就连楼层都推断了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