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是构建投资体系的起点。梧桐拾贝社,发掘资本市场历史大数据,发现和总结市场运行规律,关注安全、稳健、可持续的复利投资策略。
~~文末有福利~~
~~文末有福利~~
第2章
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
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我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到制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霍华德.马克斯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市场有效假说在芝加哥学派诞生以来,关于市场有效还是无效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也加入辩论。然而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并未真正关心过这个问题,就像他们生存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太阳却很少有人关心太阳是如何给地球带来光热一样。那么,如果你希望在投资领域更接近专业投资者的水准,就不得不花些时间对市场效率这个问题认真思考。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投资领域的“世界观”,是决定投资者将以何种战略和方法在市场中生存的基本指导原则。
不可否认,在市场有效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批对金融投资大有助益的理论、概念和指标。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学习研究,但,不应盲从。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后者。市场有效理论建立在信息公平和人们对信息的反应存在统一客观标准的基础上,但事实是:
1、广大人民群众
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存在显著差异,对同样信息的反应程度也不同,甚至方向都是相反的;
2、
人类的本性和情绪化
决定了作为一个群体对信息的反应会远远超出理性范畴。
这两条,让有效市场理论的所有基础都变得不那么可靠。在一个癫狂的市场氛围中,坏消息都能被解读成利好;反之在一个低迷的市场环境里,好消息也会被多数投资者忽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市场参与群体的投资分析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越强,这个市场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授在100名大学生中做了一个实验。让每个人在小纸条上默默地写下1~100范围内的任意一个自然数,数字最接近所有人写下的数字平均值的1/2的人获胜。
如果你是其中一名学生,你会写下什么数字呢?
认真考虑30秒,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继续往下看。
这是一道很有意思的数学题——或者说,本质上不是数学题。答案取决于应试者群体的特征。这里也表现出了“第一层次思维”和“第二层次思维”的区别。如果这是一群只会写数字的猴子,可能“25”会获胜(100个人的样本量偏小,这里只是说明逻辑);如果是一群中学生,可能“13”到“25”间的某个数字会获胜;如果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学生,可能“6”到“13”间的某个数字,甚至更小的数字会获胜。最终获胜的数字,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取决于群体间的差异——麻省理工学院的获胜数字一定会比小学生的获胜数字更小;偶然性取决于同一个群体中有多少人想到了第几步,这是完全无法预测的,所以也并非数字越小获胜的机率就越大。
用这道题来说明“市场有效性”非常贴切——
参与群体的整体行为对结果有着必然却又无法准确预测的影响
。当我们谈到市场效率的时候,绝不能脱离市场参与主体的特征,因为他们就是市场本身。美国这样的发达和成熟的市场,与中国这样新兴和不成熟的市场,其效率必然存在明显不同。美国市场上95%的交易是由机构完成的,其中50%是由最大的50个“人”完成的。而中国市场上超过80%的散户完成了绝大部分交易。如果将前者比做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群体的话,中国大约是初中生或小学生群体,两个群体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必然呈现不同的特征。所以,芒格才会说,“那里(中国)的果实挂得更低”。而即使是美国,市场也不总是“有效”的。如霍华德所说:在有效与无效的大辩论中,我的结论是,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更务实的态度应当是承认市场效率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品种间表现出的差异性,并相信无效总会向有效回归,不过回归时总会过了头。这在本书第9章谈到“钟摆意识”时还会提到。
相信市场不总是有效的,才会常常喝到额外奖赏的啤酒。
如果喜欢,就分享给你的朋友吧,你的分享将帮助更多的人,也是梧桐社努力工作的动力!
交易成本
是
被很多投资者忽略的重要投资亏损要素,这对于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来说,是不可饶恕的
。低佣金、低费率,且交易品种广泛、安全可靠的大型交易券商,是投资者的福音。
现在开始,梧桐社的朋友们可以享受东财证券低成本交易福利了,
支持手机同花顺,Level-2,异地开户销户......
如果你的帐户资产超过50万元,开通融资融券业务,还能获赠5800元的choice终端利器!
东方财富证券
股票交易佣金低至万1.8
ETF交易免5元最低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