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算法与数学之美
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之美,在实践中体验算法之奇,魅力旅程,从此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章算法  ·  惊险!给想进亚麻谷歌的朋友提个醒… ·  6 天前  
九章算法  ·  UT学子恭喜了!这些人可以提前拿offer! ·  3 天前  
九章算法  ·  一年被裁两次,一个底层码农的大落大起 ·  5 天前  
九章算法  ·  湾区码二代,已经是next level了 ·  4 天前  
算法爱好者  ·  一 90 后程序员杀入 A 股,进场四天亏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算法与数学之美

互联网概念创始人-利克莱德

算法与数学之美  · 公众号  · 算法  · 2017-03-26 22:07

正文

来源:德先生。

约瑟夫·利克莱德


文章节选自《网络创世纪》

作者:郭良


互联网的前身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当我们今天打开电脑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通过互联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的时候,也许很难相信,这个对人类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给人类通信带来如此巨大革命、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得更加紧密的互联网,竟然是由美国的冷战机器哺育起来的。历史经常由于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面目全非……


利克莱德 

1962年10月,成立刚4年的国防计划署,请来了J.C.R. 利克莱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领导"指令和控制技术研究"(CCR: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不同寻常的是,CCR办公室是一个指导电脑科学研究的部门,而该部门的第一位主任利克莱德却根本不是电脑专业出身。他1915年生于圣路易斯,是个受溺爱的独生子。6英尺高,长着棕色的头发和一对蓝蓝的大眼睛。他从小喜欢模型飞机,立志长大要当科学家。然而,要当哪方面的科学家他却拿不定主意。利克莱德兴趣广泛,先是化学,然后是物理学,后来又对美术感兴趣。最后,才迷上了行为心理学。他的兴趣广泛是出了名的,后来,他甚至经常对年轻人提议,千万不要签署超过5年的合同--谁知道5年之后,一个人的兴趣又会在什么地方。 

1942年,利克莱德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行为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在斯沃思莫尔学院担任助理研究人员,后来又到哈佛大学当心理声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那里,一直担任讲师职务到1951年。随后,又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从事对"听"和"说"的研究。 


威斯利·克拉克

和LINC。1960年10月,在参加了美国大脑研究所(Brain Research Institute)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行的一次研讨会后,克拉克开始研究LINC计算机。LINC可以说是个人计算机的始祖,其特点是体积小、价格低,可以放在专业实验室里供科研人员方便使用


巧遇知音

利克莱德的办公室在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当时,这个地下室的所有房间都开着门,只有一间例外。有位年轻的电脑专家威斯利·克拉克,经过许多天的犹豫之后,终于决定开门进去看看。结果,利克莱德正在里面做心理测验的实验。克拉克告诉利克莱德,用他的TX-2电脑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一下子,他们成了好朋友,利克莱德的兴趣也转到了电脑上。这台TX-2电脑有64K的内存,也许还不如我们今天放在口袋里的小计算器。可是在当时,电脑操作人员只能穿行在它的"肚子"里面--因为,这台电脑占了整整两个房间!即使对于象利克莱德这样高智商的人来说,操作一台电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也许,正是由于有了克拉克这个懂电脑的朋友,才使利克莱德对电脑有足够的兴趣,后来在BBN公司工作的时候,劝说他的老板花2.5万美元购买了一台谁也弄不懂的电脑。使这家本来从事声学设计和研究的公司关心起电脑,并且多年后为互联网设计和开发出了最早用来联网的电脑。


利克莱德


一枚硬币决定了前程

就连利克莱德到国防计划署就任的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1962年,国防计划署的第三位主任杰克·鲁伊纳,找到正在BBN公司工作的利克莱德以及他的朋友和同事,林肯实验室的弗雷德·弗里克讨论在国防计划署建立一个部门来研究"指令与控制"技术。 

利克莱德本来只是想去听一听的。可是很快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在他看来,"指令与控制"的问题,也就是"人-机交互作用"的问题。而这正是他所感兴趣的。 

然而,感兴趣是一回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则是另一回事。不管是利克莱德还是弗里克都很忙,都有自己的工作,脱不开身。而"指令与控制研究"又那么重要,在J. 鲁伊纳的坚持下,两人只好靠扔硬币来决定由谁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领导这个部门。 

就这样,一枚硬币决定了利克莱德的前程,也决定了后来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是,利克莱德还是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他只在国防计划署工作两年,随后还要回BBN公司。第二,他需要能够全权处理这个部门的事务,别人不得干涉。 

后来的事实证明,国防计划署找他挂帅这个关键部门真是找对了人。利克莱德为人随和,所有初次见他的人都被告知不必叫他的全名,只要称他"利克"就行。许多人都对他容易相处的性格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利克莱德的双重身份,是他能够成功地领导国防计划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作为国防部的一名官员,利克莱德和军方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使他可以从军事预算中为学术研究搞到大笔资金。正是他的努力,直接推动了国防计划署对信息技术领域持久而有效的大笔投资。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利克莱德又和学术界密不可分,他的学术背景,使他有可能给纪律森严的美国军队带来校园中学术自由的空气;正是由于他的影响,使一批精英能够聚集在国防计划署的旗帜之下;也正是由于他的影响,国防计划署才可能信任这批精英,并且不对他们下达具体的研究目标,使天才们有了自由发挥的可能。 

后来,利克莱德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也说: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国防计划署让一些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我想,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比单纯聚集一批人来做某一件具体的事重要得多。这种组织本身就很重要,使大家有了竞争,也有了合作,而这种竞争与合作到了具体的研究领域就发挥了作用。"


1962年10月1日,当利克莱德第一天到国防计划署走马上任的时候,秘书告诉他,今天有一个约会。原来是预算办公室的官员要见这里的负责人。不仅利克莱德没有思想准备,就连那些官员们也没有想到利克莱德是第一天上班,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尽管如此,利克莱德还是兴致勃勃地向这些官员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而预算官员们则告诉他,可以按计划给他9百万美元,另外还有5百万美元的机动款!后来利克莱德回忆这次会见:"我给他们讲了那些令我激动的事情。看来这起到了作用,因为他们都对此感兴趣。当我们结束会谈的时候,他们一分钱也没有削减我的预算。" 

宽松的环境,可以使思想展开翅膀。有的时候,"外行领导内行"也确实能够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利克莱德本人的行为心理学的背景,使他有可能超越当时对"计算机"的狭隘理解,对电脑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电脑不是计算机

即使是现在,中国许多报刊、杂志、书籍仍然把"Computer"翻译成"计算机",中国的大学也不乏"计算机系",就连大家现在读的也是"计算机报"。然而,早在60年代,利克莱德就强调:电脑(Computer)不是计算机(Calculator)。也就是说,电脑不仅仅是用来计算的。(当然,把"computer"翻译成"电脑"也不是好主意(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家,利克莱德极为重视电脑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人类利用电脑的美好远景。他的理想就是要让电脑更好地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1960年,利克莱德发表了题为"人-机共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用不了多少年,人脑和电脑将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克莱德的预言简直让人吃惊,他甚至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们通过机器所进行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 

要不是有当时的文章为证,谁能相信,早在1960年,就有人这样想?如果不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他的这些预言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更像是天方夜谭。而利克莱德则始终认为,通过电脑网络,人与人的交流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多,而当"心灵碰撞的时候,新思想就产生了。" 

也正是因为重视电脑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利克莱德对于当时国防计划署请他指导完成的"指令与控制研究"(CCR)计划并不满意,对于担任这项技术开发研究的系统发展公司(SDC)也极为不满。他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感兴趣的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而系统发展公司的研究只是在改善我们已经做的事情。" 

按照后来"结束阿帕网的报告"中的说法,利克莱德是要从事"在高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研究"("国防计划署原始资料"Ⅲ-7),而不仅仅是要改造旧的系统。为了转变他在国防计划署所领导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他甚至把该办公室也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fice)。


罗伯特·泰勒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鲍勃·泰勒,1965年,他担任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即“阿帕”) 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


理论指导实践

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利克莱德就把全美国最好的电脑专家们联系起来了。他们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一批公司。大家都团聚在国防计划署的周围。在当时,不仅没有互联网,就连建立阿帕网的想法也还没有出现,利克莱德就已经给他的这批人马起了个"绰号"叫作:"星际网"。 

后来接替利克莱德在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职务的罗伯特·泰勒回忆道:"利克莱德是最早理解到用户在分时系统中可以建立起团体精神的人之一。……他使大家很容易想到了团体中的交互关联。"("国防计划署原始资料",Ⅲ-21) 

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家,利克莱德从一开始就注重电脑对于人类交流的影响,他与单纯的电脑专家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利克莱德和罗伯特·泰勒还专门写过一篇"电脑作为一种通信设备"的文章,讨论电脑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他的这些思想无疑对建立国防计划署最初的指导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与一般电脑研究部门的区别,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证明。1963年,"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刚成立的时候,国防计划署的负责人曾经对这个部门的作用有过疑问。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件事值得做的话,电脑工业部门就会去做,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支持这样的事。"(国防计划署原始资料,Ⅲ-23) 


他们显然没有理解到,"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工作从一开始就不是电脑工业部门想到要做的。因为,这个办公室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电脑技术问题,而是要使电脑成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正如"结束阿帕网的报告"中写的那样:"国防计划署的目标是使电脑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中介,而电脑工业主要还是把电脑看成是运算的工具。这一成见甚至在他们最近设计的通讯系统中也有所表现。……哪怕是在大学中,或者至少是在一部分大学中,很多人仍然坚持把电脑看作是运算工具。"(国防计划署原始资料,Ⅲ-24) 

所谓"交流"当然不可能是一台电脑的交流。要想交流,就必须建立网络。从1962年成立到1986年完成历史使命,"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在这24年中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网络技术、电脑图形技术、专家系统、自然语言运算系统和交互式运算系统上。曾经对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1964年9月,在弗吉尼亚召开了第二届信息系统科学大会。会议期间,拉里·罗伯茨和利克莱德、费尔南多·卡巴托以及阿兰·帕利斯进行了非正式的交谈,确认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目前在计算机领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网络,这也就是指能够方便地、经济地从一台电脑连接到另一台电脑上,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这一理想的光荣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的肩上。在为国防计划署建立网络期间担任IPTO主任的有:利克莱德(1962-1964年)、伊凡·萨瑟兰(1964-1966年)、罗伯特· 泰勒(1966-1969年)和劳伦斯·罗伯茨(1969-1973)。在1974-1976年期间,利克莱德又杀了个回马枪,而后来接替他的则是拉塞尔(1976-1979年)。



20分钟搞定100万美元

1966年对于国防计划署来说,是个重要的年头。罗伯特·泰勒担任了IPTO的主任。而国防计划署的主任也换成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查里·赫兹菲尔德。这个赫兹菲尔德是出名大方的人,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对某个研究计划有了好想法,只要去找赫兹菲尔德,用不了30分钟就可以弄到钱! 

1966年中的一天,罗伯特·泰勒去找赫兹菲尔德,讨论IPTO面临的困难。问题很明显:与IPTO合作的人都强烈要求有更多的电脑,而IPTO的财力有限,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去买电脑。况且,大家也需要互相了解各自的工作,最好能互相合作,因此,有必要把电脑连接起来。 

赫兹菲尔德问:"这是不是很难?" 

回答:"哦,倒并不难。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好主意!接着往下做吧。我现在已经给你的预算增加了100万美元。赶紧去干吧!" 

当罗伯特·泰勒从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多少带有一点"遗憾",自言自语地说:"这才谈了不到20分钟啊!" 

然而,仅仅有了钱还不够,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完全领会利克莱德建立网络的思想,并能够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的,优秀的、有远见的电脑工程师。



作者简介

郭良,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论坛”成员,1987年进入中国社科院研究西方哲学,1996年初,倾囊建起学术交流网PhilNet,同时在《南方周末》连载“跟我玩互联网”系列文章。而现在,又回过头来,给网络以“哲学的关怀”。出版有《网络创世纪》一书。


往期经典文章回顾

1. 泰勒定理的奇闻轶事

2. 丘成桐:漫谈微分几何

3. 概率的意义:随机世界与大数法则

4. 算法|人人都该了解的十大算法

5. 数学里也能耍流氓

6. 深入浅出遗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