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古典学研究  ·  学人访谈|王焕生:我是一个“过渡”的人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和苏东坡一起喝茶,雅! ·  3 天前  
集邮本子  ·  JF叶圣陶诞生130周年纪念邮资封今日发行 ·  4 天前  
集邮本子  ·  JF叶圣陶诞生130周年纪念邮资封今日发行 ·  4 天前  
特例的猫  ·  金庸小说被歪曲的贫富观 ·  5 天前  
为你读诗  ·  戴上它,优雅度过秋天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译文君二号说:今天第一次,想和大家聊聊严肃的…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3-20 21:19

正文

今天的文章来自 译文君二号

在这里,译文君一号 祝二号同学

然后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一定记得多多“批评”二号同学

译文君二号 同学发来此时的心情……


其实今天二号译文君原本写的的推送题目是

《2008 年 5 月 12 日,您在干什么?》

也许在过去那么多年之后,不少读者可能会需要一点时间

才能回忆起来这个日期究竟代表什么

在这之前,先和读者朋友们聊一聊

“灾难”

这件事



如果灾难没有真正发生,

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离“它”很远。

灾难,是一个很微妙的名词,他看上去吓人,却又不够吓人,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灾难一词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运气,虽然我们可能不太讲的清楚运气是什么,却并不代表我们对灾难毫无认识,事实上,在一个媒体消灭距离感的时代里,我们几乎总是与“灾难“同在,媒介对灾难的热情和关注,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相当篇幅的公共视野。

想象一个日常清晨,你走出家门,赶往地铁站,从这一刻起,你大概开始接受信息,地铁电梯口免费递阅的报纸、用大拇指滑开的手机微博客户端,当你到公司,打开电脑,邮箱界面跳出的新闻弹窗,你同事订阅的月刊(即将越来越少)不知怎地摊在你面前...... 

你未必真的看完每一条信息,但倘若仔细留意,你可能会发现若干信息里总有那一俩条灾难报道,大至上百人遭遇不幸的海难,小到高空作业落下碎石刚好砸中路人脑袋,仿佛是在告诉每个人:你时刻都面临危险,或者换言之,你总是身处不知危险何时会到来的处境中。

然而大众媒体的信息碎片总是有限且短促,基于一种生物科学,我们会很快习惯灾难,或者说习惯灾难报道。我们会在看到灾难信息的那一秒产生些许不安,但很快就可以对“某日某地发生了某件坏事”感觉麻痹,伤亡数字、受灾地点、营救情况、甚至受灾的那些人、我们逐渐弱化对于灾难的认识,产生一种

“和道德无关的冷漠”

这种冷漠并没有错,然而一些富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作家、电影导演以及一些社会人士似乎发现了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漠不关心”,却造成灾难总是重复发生。于是很自然地,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试图唤醒大众对于灾难的印象。

由于谁也不知道生活会在何时发生什么,

我们就理应对灾难保持理性的好奇。

并非所有关注灾难的文艺作品都足够好。虽然不知道读者们的看法,但个人认为好的类型作品并不会刻意消费灾难本身,制造无意义的恐慌与刺激,它关注灾难本身,一场灾难如何发生,如何应对,灾难中,以及灾难过后的人的处境,每一层面的信息意义都会不同,唤醒的也是我们的理性与同情。

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我们值得关注的电影与文学作品,意图带大家回顾一下历年来被影视文学记录过的,我们这个星球上种种引人深思的“灾难”。与这些富有良知的艺术创作者和知识分子一样,希望大家如果在观看或阅读这些灾难作品时,能够积累对于灾难更多的理性认识和基于人类身份的同情与共鸣。

空难

“纽约好长时间没这种好消息了,特别是和飞机有关。”

--《萨利机长》

关于空难的艺术作品有很多,自从人类克服重力进入天空后,与之相随的就是灾难本身,我们都知道很多伟大的艺术家是葬生于天空,从民谣歌手约翰·丹佛到法国传世作家圣艾克絮佩里。有时我们为发生在天空的丧亡冠上浪漫主义色彩,意图消解那份原本的恐惧,前不久上映的《萨利机长》以一种好莱坞式英雄主义宣扬了人在灾情面前的理性的可贵,但今天译文君要为大家推荐的则是一套加拿大剧集。

这套剧集几乎讨论了迄今为止所发生的绝大多数空难

《空中浩劫》 

由加拿大Cineflix公司制作的系列剧集,播出至今已经长达十一季,在黑匣技术自70年代发明普及之后,越来越多发生在万米高空处的事故得以保存重要的数据,以供分析与汲取经验。Cineflix公司将结合四十年间地球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空灾,以精湛的拍摄技术和准确客观的视角将一桩桩因自然或人为因素的灾难再现。

从乘客、机师等不同人的视角,从登机、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在片中会穿插对于乘客及机师的访谈(所有采访都经过当事人个人意愿),另外也会访问空难调查人员、目击者等。取材以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为主;若因调查单位不公开报告以致无法取得事故调查报告时,则会征询相关专家的说法以拼凑出全貌。可以说是相当接近百分百还原度的关于空难的剧集。

除此之外,每一集剧集都会依据年代对于当时飞机外观、空服员制服、机场等进行考究与,但也并非100%做到与当时完全一样,偶有不相符之处,如波音737驾驶室变成空中客车A320驾驶室。模拟演出时,会找与当事人相貌近似的的演员参与。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一场空难的发生究竟是源于何,空难的调查与救援。达到了艺术性与纪实性的平衡。



海难

几乎大部分海难纯属天公作祟

剩余很少部分则因人致祸 

出海的准备做的够充分,年轻人觉得没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扬帆的行动,即使是可能会来的风暴,事实证明他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大海。


《完美风暴》

《完美风暴》是一部虽然基于虚构,却拍出了堪比真实的海难电影,真实的海难可不只是那些耸人耳目的风暴特效,亦有身处其中的人,以及一旦发生便很难挽回的某种险阻。它没有或者说少有奇迹,真实不夸张地再现了海难发生的场面,当事人基于本能的求生,与外部人员争分夺秒的营救,有很多共情却毫不同情。

导演似乎想要告诉观众,即使浪漫如电影,而与大海的斗争中,年轻、爱也始终不能作为借口。它很好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灾难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归咎于谁?

是自然,还是我们自己。 


《泰坦尼克号:结案 Titanic: Case Closed》 

与那部缔造票房纪录的电影不同,《泰坦尼克号:结案》为所有对那场被谈论太多次的历史性海难做了一次普及教育,是什么导致瞭望员看不到冰山、是什么的导致周遭船只得不到求救信号?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为何几乎在瞬间葬身大海?纪录片冷静地解释了这些问题,关于那凑巧的拉布拉多暖流,更加凑巧的“海市蜃楼”,那场灾难可怕必然性的同时,似乎也存在着一点希望的可能。



冒险家与冒险精神 

“我坚信登山是伟大的活动,固有的危险非但无损其伟大,反而正是登山伟大的理由。”

讲出这句话的乔恩•克拉考尔自那之后终止了自己的登山活动,虽然凭借这本讲述他与友人攀登珠峰的回忆录,他获得了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及时代周刊的“年度图书”。然而他一定不会再想回到1996年的那个五月,在那场夺走十二条人命的山难中,他是唯一一个辛存者。《进入稀薄地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冒险家克服极限的作品,亦是一本忏悔录,乔恩·克拉考尔几乎是抱着强烈的自责与自省书写下这些文字:最谨慎老练的向导为何无视危险带领众人步入死亡,幸存下来的他,又做了怎样的决定才挽回生命。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乔恩·克拉考尔最终没能借由写作收获平静,但却让所有读者记住了那些奋不顾身的探险家,如何面临恐怖的暴风雪却已然可以慷慨助人,自我牺牲的英雄身影。 

我们不懂为什么冒险家们总是热衷去挑衅灾难的可能性,但我们却可以借由他们的陈述,了解所谓冒险精神的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分。 

对了,2015 年的那部电影《绝命海拔》(Everest,其素材正是来自本书。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这次“珠峰史上最大事故”的幸存者之一,在电影中他并不是主要角色,所以可能您对他印象不深。豆瓣上这部电影的影评区有篇很详细的解读文章,推荐大家看看,可以对登山时会遇到的险情以及人的体验,有生动的了解。



与死神为伍的矿工

“都活着,那帮笨蛋都活着。” 

全世界每年都在发生着难以计数的矿难,但从没有哪一场矿难像智利圣何塞矿难这般被大家反复讨论,圣何塞矿难过去不过五年,五年里,文化记者与小说家,电影导演前赴后继对其进行记录,创作。

然而圣何塞矿难的规模,受灾程度,伤亡损失放在几乎 是最频繁灾难类型之一的矿难历史中,并不算最可怕。它之所以受到如此多关注,不仅因为在这次矿难中发生了无数个奇迹,例如全员获救,例如长达69天的地底 生存,还有由始至终展现出的“活着”的顽强生命力,让人似乎相信在天灾面前,人是可以胜利的。


在众多关于圣何塞矿难的艺术作品中,毫无疑问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郝克托·托巴尔的《深暗》是当中翘楚。赫克托·托巴尔以其卓越的书写,以及拉丁美洲人的族裔身份不仅再现了矿难发生前后40小时里的种种细节,更深入33位当事人生活,从人的角度解开了所有一切谜团,奇迹如何发生,奇迹发生的过程,奇迹结束后,那些缔造奇迹的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郝克托·托巴尔并未对灾难本身提出任何结论,他只是客观地描绘了当时的一切,每个人,是如何与这场灾难产生关联。《深暗》甚至不能单纯称之为是一场记录矿难的文学作品,在赫克托流利,深入浅出的行文下,似乎每个人都亲身走进了五年前的智利圣何塞矿井,而特别的是,赫克托不仅仅再现了奇迹,更再现矿工这个常年行走于死星边缘职业复杂又百感交集的人生。

2015年,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地心营救》(The 33)上映,并于去年登上了国内院线。



洪水与地震

天灾抑或人祸

在译文君(二号)的成长经历中,洪水与地震几乎是最常见的灾难,印象深刻的则有,98年的世纪大洪水,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随后的玉树地震。和灾难有关的记忆,常常是崩塌的大厦与汹涌泛黄冲垮堤坝的洪水。

但我也许从未真正思考过灾难,以及灾难究竟和我们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直到前不久,我看了李奥纳多主演的纪录片《洪水泛滥之前》。

 

以李奥纳多作为环保大使遍访全球作为线索,《洪水来临之前》平静地叙述了一个个有关人类生活,气候与各种异常灾难的故事,坦白讲,虽然作为一部讨论环境与灾难的纪录片,《洪水来临之前》不能算绝对理性,足够优秀,用圣经里的大洪水语言来作为环保主题的警示到底有些太过艺术性,但反过来讲,这种直白宣扬的浅显道理对于普通人却非常受用,我却并没有被好莱坞大明星不修边幅的真实模样吸引掉注意力,“相当天真”地觉得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也许真的是一个信号,那种只存在于语言中的大地震与洪水也许真的会在未来出现,彻底摧毁我们的家园。


病毒,活着的灾难

如果不是非典,可能很多人对于病毒灾难的印象还停留在很遥远的时期。病毒灾难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似乎属于一种历史事件,医疗条件的发达,让病毒灾难的可怕程度减少,然而,和其他大型自然灾难不同,病毒灾难是一种可以发展,活着的灾难,正因为它的未知,可变,他所具备的恐惧也是让人难以想象。

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再现了20世纪最可怕病毒埃博拉病毒从发生到攻克的种种故事,尽管理查德已经足够冷静地处理这样的题材,仍然令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惊出一身冷汗。“《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怕是最恐怖的描写。”


然而恐怖绝非不可战胜,《血疫》从所有一线当事人的视角出发,以类似小说的笔法全面展示了人们如何凭借勇气与智慧一点一点与这场20世纪最可怕的病毒做对抗,并最终战胜了它。读的时候总是会想起2003年的sars非典病毒,出于人们对病毒灾难的了解空白,当时一度出现难以控制的情形。由于病毒灾难的神秘,不可预,我们才更需要了解它,一如《血疫》里那些勇敢的人们,或许战胜恐惧和避免恐惧的唯一途径,就是了解恐惧究竟是怎么发生。


大家觉得译文君二号的表现如何?还请多多鼓励呀!


最后:纪实作者赫克托·托巴尔以一句 “他回来了。” 结束了他关于智利圣何塞矿难的纪实作品《深暗》。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看完全书后,这句话所带来的巨大感动。

人类文明在进步,我们对灾难有了更多理性认识,我们探寻灾难的起因,了解它并学习如何避免它,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挽回那些逝去的人。2008年5月12日,这是九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子,一如圣何塞矿难对于智利人是一种可载入史册的奇迹,汶川地震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则是一种共同记忆,当时译文君(二号,译文君一号已经到译文社工作好几年了…)正值高考前夕,地震发生时,我和所有同学们惊恐地从那栋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向外奔跑,后来,因为电讯信号的短暂中断,我与家人朋友站在疏散地望着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的灾情实况,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要好好活下去啊。”

如今十年过去了,小孩们抽条长大,当时的少年初入职场,中年人有了下一代,一些人已不在,一些人则老去,或许拿一场灾难作为记忆的注脚不太恰当,但对于译文君本人来说,当时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仿佛一点点生命的意义。

很想知道读者你们再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的故事,那一天你多大,正在做什么,这些年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

我们将随机抽选三名留言读者,赠送由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深暗》一本。留言有效期至2017年3月22日晚24时。


点击封面跳转阅读

我们像矿工一样进来,也要像矿工一样出去

《深暗》

(译文纪实系列)

[美] 赫克托·托巴尔|著

卢会会|译

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的33名矿工被困700米井下,在经历破纪录的69天艰苦等待后,最终奇迹般获救。

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赫克托·托巴尔独家探访获救矿工,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这部《深暗》。除了解读33名勇士及其家庭的故事,还追寻了让人们在这一危险地区坚持工作的神秘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

本书已全面上市,长按下图二维码

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买到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