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喷喷群”
提问人:卢依凡
被“赞”和被“怼”,到底哪种方式更受欢迎?近日,清华北大辩论表演赛“喷喷群和夸夸群哪个更好”瞬间火了,微博话题阅读量最终达到了1.7亿。如果说“夸夸群”是互相吹捧,彼此取乐,那么“喷喷群”大概就是互喷互怼,彼此伤害。一个令你治愈,一个让你清醒。
据说互喷群起源于去年NBA总决赛。金州勇士队和克利夫兰骑士队连续第四次在NBA总决赛会师,按照惯例,对阵双方的球迷总会产生冲突。从百度贴吧,到猫扑天涯,键盘侠遍及各大论坛,由于发帖对喷一般都会进行删帖处理,于是第一个互喷群出现了——骑士勇士球迷对骂群。自此,各种对喷群遍地开花,互喷范围延至各种品牌、生活习惯、地域歧视、“蹭热点”等等,互喷形式也不局限于对骂,包括Rap、B-Box等才艺互喷。当形式慢慢大过内容,当初建群的目的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昨天我们谈“夸夸群”,那还是好理解的一种“使用满足”,而“喷喷群”这种奇葩现象,请问老师怎么看?
“喷喷群”
杜骏飞
有了“夸夸群”,也就有了“喷喷群”,在网络心理需求上,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那样,既不同又相近。
如果说“夸夸群”是情感寒冬里的抱团取暖,那么“喷喷群”就是行为盲区里的思想免疫。
“喷喷群”同样体现了社交媒体的本质属性——为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在这里,人可以获得远超相互表扬所获得的自由。
是的,“夸夸群”里的欣悦和沉醉很少见,但是,“喷喷群”的自由和刺激也不常有啊。
所幸,网络空间对话的基石是虚拟身份,人可以藏在ID后互相吹捧,自然也可以藏在ID后互相批评。批评者固然能畅所欲言,被批判者也可能会觉得无关痛痒。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喷喷群”成了人们演练批判性的秀场,主客双方身份不同,攻守各异,但或许彼此也只是自感角色不同而已。
但饶是如此,真正肆无忌惮的批评,仍然是失礼的。
陌生人之间,可能会靠相互赞许来区分远近,但真正见出人格本色的,却是相互批评。“喷喷群”里自然是“喷”字当头的,但“喷”有实有虚,有松有紧,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即使“喷”者无心,被“喷”者必定是会留意的。
尤其是,“喷”的真谛在于,以“喷”表达善意,与以“喷”表达恶意,那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同样是批评在前,善意者致力于成人,恶意者致力于毁人,这是任何人都非分清不可的。
丁帆教授曾回忆,在当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南京大学中文系许志英老师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那时政治空气十分紧张,中文系也不得不开批判会。但是,经过“文革”洗礼的人们,大多只是应景地说两句而已,但也有人借此机会泼脏水,搞诬陷。
许志英先生曾反复说:我原谅一切批判我的人,但是到死都不能原谅那一个人。
就纯正的批评理性而言,“喷喷群”里最可贵的自然是情理兼备的好批评。
这就要求批评者有仁心仁术,还能讲道理、讲逻辑。
倘若批评者确实没有这等高水平的喷功,被批评者也没有从善如流的神通,那就要看双方能不能以游戏之心待之了。
毕竟,“喷喷群”的理念是疗伤,而不是伤害,是指正,而不是污蔑,是娱乐,而不是施虐。
有同学跟我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有礼貌的疏离,于是在互联网中,就会极具个性。有这样一种说法: 当代青年害怕当面吵架的原因是怕自己脸红失语手发抖,因此,喷喷群给了内心戏精们无与伦比的表演机会。如果真是这样,那也要祝贺你,“喷喷群”使你的心理欠缺得到了弥补。
但我也担心,如此锻炼,毕竟还只是面具下的做戏,
你可否有朝一日能将“喷喷群”里练就的大法施展到生活中,并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呢?
据编辑说,除了“夸夸”、“喷喷”这类神群,网上还有“哈哈”、“怼怼”、“酸酸”、“丧丧”群,排队要等我谈的话题,估计会绵延几公里。
如何看待这虚拟现实里的红尘滚滚呢?我踌躇再三,感慨万端。但不知怎的,落笔下来,却只有“众生皆苦”四个字……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甘地说
|
林清玄说
|
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
:
杜课导言
|
新闻理想
|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自来熟
|
自我实现者的画像
|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
永恒回归
关注
:
乱世预感
|
王菊现象学
|
妇女、女生与女神
|要担心的不是咪蒙
|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