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今天23:00结束!湖北人钱省了!缺牙、牙不 ... ·  14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升温,武汉直冲27℃! ·  2 天前  
最英国  ·  唐顿移民问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能和孩子一起玩的人,才有能力爱孩子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06-07 18:20

正文



「玩」是孩子的本能,回忆起童年,你最美好的回忆大概率是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光。

但当大人面对孩子时,玩似乎又变成最不重要的——

去年新闻里曝出一些学校取消课间休息十分钟,让孩子为了「安全」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一些父母经常会说孩子在「瞎玩」,或者玩就是不务正业;
也有一些时候,一开始的玩耍不知不觉变成「竞赛」,孩子被逼着上兴趣班,兴趣全无。

事实上,「玩」的重要性被人们大大低估了。 乐高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想要提升孩子的创意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释放玩乐超能力」。

孩子们在玩耍中 锻炼肌肉、感受快乐和放松、接受挫折、学习人与人相处的规则…… 这些能力甚至会陪伴他们的一生。

甚至, 通过玩耍还可以开展心理治疗。 儿童游戏治疗就是通过游戏给予孩子「玩出」他的情感和问题的机会,就像在成人在心理咨询中「谈出」他的困难一样。

我们邀请到 资深儿童心理游戏治疗专家 王文秀 老师 ,请她聊了聊:

  • 玩到底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 会玩和不会玩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有什么不一样?
  • 我们如何通过「游戏」——这门孩子使用的语言,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帮助孩子。


王文秀老师

中国台湾游戏治疗学会前理事长,中国台湾游戏治疗学会游戏治疗督导,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系退休教授,清华大学(前)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系教授兼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中国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理事长。

曾担任游戏治疗师、游戏治疗师督导、开设硕士班游戏治疗课程与带领游戏治疗工作坊多年;曾于 2008-2009 至美国北德州大学(UNT)游戏治疗中心休假进修一年。
以下是王文秀老师的自述。

你是 「不会玩」的 大人吗?

很多人觉得,「玩」是一种本能,谁还不会呢?

但是的确在我的咨询经验里面,有一些成人来访者,他们来处理一些困扰的议题,通常会谈到自己的童年经验,他们真的就不知道什么叫「玩」,或者玩的记忆非常有限。

为什么不会「玩」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整个成长经验让他 不敢玩

  • 因为玩可能会涉及到输赢
  • 有过被嘲笑、被孤立这种很不堪的经验
  • 曾经被限制,玩一玩就会被大人说:你不能玩这个,你要用功读书,你要去补习,你要去做什么……
  • 甚至有的「玩」会被大人责备,说是玩物丧志、没有意义、影响学习……所以导致整个玩的过程里面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也有一些孩子根本 不能玩

家里的经济比较困窘,可能放学回家就要帮家里做这个做那个,没有时间玩。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 「亲职化」,很小的孩子要做超乎他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或是被迫要当成懂事成熟的小大人,就错过了要玩的那个阶段。

有人说:不会玩就不会呗,能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一个孩子,他不知道怎么玩,也不允许自己玩,或者是他玩的经验都很挫败。那他长大了以后,如果真的碰到挫折,他们 没有办法让自己回归到本心,用最单纯的方式来陪伴自己, 他可能就只会买醉,或者其他一些方式(让自己好受一点)。

但如果他可以 让自己回到很单纯的「玩」的状态,舒压方式或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比较多元一点。

图/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会玩的人能够允许自己失败,碰到挫折可以再站起来。

因为在玩的过程里面,绝对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如你所愿。比如: 今天我玩骑马打仗,我们这队输了当然会不开心,可是明天这个事情过去了就好了,或者我今天玩个折纸,没有折得很好,但也不是世界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输赢平常心的心态,他长大以后就会认为,所有的事情我只要投入时间心力,就一定非赢不可,没有办法放松,一直处在很紧绷、很高压、很焦虑的状态里面。他会把很多事情的失败归因到自己身上,倾向于认为是我的问题,我就是一个很没有价值的人,或是怨天尤人,认为都是别人造成他如此痛苦。

「不会玩」 的孩子通常会成长为 「扫兴」 的大人,他们具有如下表现:

  • 价值观或行事风格可能会比较单一,对错好坏只能二选一;
  • 日子会过得很严肃,因为不敢输,不敢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周围人也可能会觉得他很无趣,因为永远都是板着一张脸;
  • 认为玩乐没有意义,看到有人在玩手机或者手游这些,就会觉得在玩物丧志。

会玩的孩子,反而是不会变坏的

但「玩」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大大低估了。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不让学生随意打闹,就取消了课间 10 分钟活动,听说还创造出一个名词叫「厕所社交」,很多小朋友必须要到厕所、洗手间的时候,才能简短地交谈几句。

我第一个感受是震惊,第二个是心疼。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就是瞎玩,而且玩的时候大人越不喜欢就越开心。

虽然会有点紧张,偶尔可能会弄脏、跌伤,但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事,顶多就是伤口遮起来不给大人看到,免得挨骂挨打。

而且你会发现:那些爱玩的男孩子往往很皮实,越挫越勇,越受伤越知道要怎么保护自己。

图/ unsplash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我理解家长疼孩子,担心孩子在玩的时候会有碰撞、受伤,但你要知道,我们大人是不可能一辈子都跟着他(孩子)的, 避免孩子受伤,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从小挫折、从「受伤」里面去学习的能力。

再说回学校,孩子们到学校最重要的当然是学习,但不要小瞧下课的10分钟。

我之前到小学里面去做督导或者开会,最喜欢下课的时间站在走廊上观察孩子们,低年级的小朋友通常会这么玩:

  • 有的小朋友 手牵手去到池塘边,看蝌蚪,看生态,这其实是在观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 有的三三两两在玩跳橡皮筋或者是踢毽子,看着很简单的游戏,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这是在练习平衡;
  • 有的孩子可能会去爬游乐场的那些设施,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他的大肌肉、小肌肉;

而中高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踢足球,玩篮球……等游戏,这些游戏中蕴含着很多重要的意义:

  • 这整个动态的过程就更重要,他们要练习自己技术的精进;
  • 因为是 teamwork,要有团队精神;
  • 还要研究策略,我们这一队这次输了,那下一堂课 10 分钟,要想办法重新调整我们的布局;
  • 有的孩子输不起,他可能会赖皮,会作弊,但这样就会被别的小朋友唾弃,大家就不跟他玩,那他可能就要去学习(这个规则),学会妥协。

这里面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都是上课学不到的。

图/ 《追风筝的人》


如果让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面,用到的只有大脑,对他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因为他没有办法从静态到动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块去做一些调整。

当然我也很理解,因为现在不管幼儿园或者是小学,我相信大家都很怕出事情,因为被申诉太可怕了。但我希望 家长碰到孩子在学校跟人有冲突或者受伤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客观的理解。

当然一些基本的安全真的是需要注意的,但除此以外, 小朋友之间基本的这种互动、冲突、碰撞、跌倒(走路都会跌倒),不用过分担心。

一味抹杀孩子(玩的能力),不让他们玩,某种程度上才真的是可惜。

当玩耍成为「竞赛」

到底什么是「玩」?

「玩」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它是自愿性的、是自发的。

一些孩子被父母逼着去上培训班、练琴,这就违背了「玩」的本质了。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对钢琴好像特别有兴趣,期待孩子有没有可能培养成未来的贝多芬,那最起码「演技」好一点,不要表现出太强的个人意图,一旦让孩子感觉爱好变成了任务,这件事就「被污染」了,就不再是自发性地 「玩」 了。

第二个特质是玩的过程里面是没有输赢,没有好坏的。

有一次在某个小学的美术教室,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画得很天真,我便拿起来说:诶,这看起来还不错。旁边跟着的老师马上就说:这个如果拿去比赛的话一定不会得前三名,因为这幅画某个地方有留白……得奖作品有这个规定。

如果为了满足一些世俗的标准去「玩」,那也不是玩的本质。要允许孩子有机会自由表达。

第三个特质:没有时间感。

孩子的专注力往往是从玩中练习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不要经常打断或者催促,让孩子全神关注地投入。

最后,「玩」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掌控感。

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玩什么、先玩到这里,明天再继续。孩子自己就会琢磨:明天从哪边开始?要去加强什么?孩子就会更加 投入、更加自在,这是他可以掌控的。

图/ 《小欢喜》

「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玩的本能来做更多事情。

我是做儿童游戏治疗的,直白点理解就是 通过「游戏」来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 当然这个游戏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儿童游乐区还是不一样的。

专业人士的游戏治疗有三个要素: 一是游戏师这个人, 二是游戏室的整个空间,再加上这个空间里面的这些玩具,组合起来形成治疗性的因素, 可以让孩子在游戏室里去克服他的逆境,突破创伤的地方。比如:曾是独生子女,不能接受父母新添的弟弟/妹妹, 陷入到巨大的变动和冲突的情绪中;又或者第一天到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没有办法靠自己的方式或者大人的支持度过,也会来到游戏治疗室里面。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真的需要精神科医师帮忙用药控制情绪,或者多动症/自闭症的孩子,就需要通过特殊教育的渠道,这样多管齐下一起来帮他。

图/文秀老师游戏治疗室一角


游戏治疗界有一句名言, 「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儿童的语言」。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那么强,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困扰付诸于文字和语言。这就更需要透过玩具、透过游戏,让大人来解读。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但是他不想说、拒绝沟通,原因可能有:

1、 他曾经也愿意讲,但没有得到好的回应, 比如被大人指责、批评,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开口了,因为他觉得说了也没人了解我。

2、 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太羞愧了, 他甚至都想用个黑盒子盖起来,永远不要去揭露,但(创伤)是掩埋不掉的,在学业,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都会显现出来,但是他就没有办法说。

游戏治疗也可以帮助大人去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具体这个过程是怎么通过「游戏」进行的?我分享一个案例。

案 例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小的时候一直跟奶奶一起生活,关系很好,长大后才被 父母接到身边生活。

后来奶奶生病住院,没隔多久就去世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父母没有带孩子去参加奶奶的告别式。孩子只是从父母口中得知奶奶去世了,但他不懂什么叫去世,也不太知道死亡的意思,看起来他继续生活,没有异常。


可是后来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起伏变得非常大,还经常很暴躁,于是就带他去做游戏治疗。

到了游戏室,小男孩一开始就在玩,和一般五六岁的孩子玩法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后来他经过一个玩具电话(游戏室的东西都要摆固定的位置),孩子绕来绕去,晃一圈晃一圈,每次看到那个电话就稍微停顿一下,但是也就视若无睹地走过去了。

大概是第四次,孩子走到那个电话旁边,拿起话筒,然后就喂喂喂喂喂,再挂掉电话,治疗师也没有说别的,只是看到孩子把这个拿起来,放下去,然后孩子就继续玩别的。

下一次孩子还是走到这边来,拨了号,但是他这次说: 「喂,是奶奶吗?」 就这样又过了好几次,孩子每次来不管前面玩什么,这个(电话)就是他的一个主题,所以他在游戏室里跟奶奶的对话就越来越多,甚至后面他会说: 「奶奶你在天国好吗?爸爸妈妈说你在天国,可天国到底在哪里?天国离这里很远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