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复习困难的同学,不是被各科试题折磨得心力交瘁,就是挣扎在放弃边缘,破罐破摔。高考虐我千百遍,我待高考如初恋。那你为什么被虐了千百遍还不(si)离(bu)不(hui)弃(gai)呢? 空有一颗想学习的小心心,没有正确的方法做指导,你只能继续被虐,还不能还手。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任何科目都适用的方法——组块。
当你开始学习一个全新的概念时,有时候你并不是太懂,就像一堆乱糟糟的拼图,
掌握知识就是拼拼图的过程。组块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跃进,通过每个知识点的含义将零星的知识碎片拼接起来,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可以使各个知识模块更容易记忆,也能更好地融入你的整个知识体系中。
原理陈述完毕,下面我们再用一个简单的栗子来解释一下:
你今天复习生物,复习到了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和生物膜系统:
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脂质是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糖类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
(此处省略一万字)
平时空荡荡的脑袋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知识让你感觉自己要上天,可是你又担心一下学太多脑容量不够用 ,所以你决定采用组块学习方法,把散布在大脑内的记忆碎片都拼起来,给大脑减负。
昨天你学习了细胞膜,今天又学习了细胞核和细胞壁:
细胞核包括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此处省略一万字)
你还是像昨天那样把今天学的新知识进行组块,然后把各个知识块联系起来。
随着你的知识块越积越多,知识网也越建越大。
然后你开始学习新的章节,组建新的知识块,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我们平时说的把书读厚再读薄也是这个意思:
高一高二打基础的时候要把书上的知识都尽量弄懂,每个知识点都要能展开说出个123。
到了高三,就要把厚厚的教材精简成知识块,几张纸就要把书本的中心意思全部概括。
高考考的是知识的综合运用,通常会把你学过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搭配起来考查,一道物理题既考受力分析,又考电磁感应和圆周运动,一道地理题既考经纬海拔,也考地形气候。
面对海量的信息碎片,如果不把它们进行组块,你很有可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己,复习的时候也无形之中更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知道从何开始,感觉哪里都有不会的地方”,如果你静下心来,把一个个知识点梳理一遍,打包成块,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学习的时候心里就有“谱”,还能帮助自己克服焦虑情绪以及“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的迷茫。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有水泥,再做砖,再砌墙,最后变成能住的房子。
一个个知识点就是松散的水泥,必须通过“砖”这个载体才能把他们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没有砖是盖不成房子的,只能是一堆水泥,不能为你遮风挡雨。
一块一块的砖就是你所学知识的中心思想,当你开始组块时,你不需要记住所有的细节,只需记住主要观点,概念和方法。按 “砖”来记忆,比记复杂的知识点记得快,也记得好。只是死记硬背,不通过理解它的含义和背景并不能帮助你真正掌握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关联。
学霸的知识块组建得很牢固,他们盖的“房子”非常豪华,能抗八级地震;
学习不好的同学知识学得很模糊,理解也不到位,块就组得不牢固,犹如茅草盖的房子,遇到稍微遇到大一点的“模拟考”风,房顶都会被吹到十万八千里开外。
正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突然开小差,回微信或者打游戏,都会增加你“盖房子”的难度。砖砌到一半,你突然走了,等回来的时候水泥都被风吹走了,你又要重新和水泥,重新砌墙,这实际上就是重复学习,在做无用功。
研究表明,人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需要25分钟的适应时间。
也就是说,你表面上虽然只玩了几分钟手机但是你停下来之后至少要“缓”25分钟才能进入新的状态。所以即便你已经把笔牢牢地攥在手中,脑袋里也许还在:
总的来说,组块式学习是一种全局式的学习方法,由下至上,构建知识网络,再由上至下,打通知识脉络。
思维导图是组块学习的一种良好应用形式,可以帮你把所学知识清晰地展示出来,哪里有缺漏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标记,再进行集中训练,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除了上述提到的生物思维导图,政治,历史,地理,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你都可以构建导图。
从来没做过思维导图的同学也不要怕,还是那句话,授人以渔也要授人以鱼,小猿已经把一位模考学霸做的物理思维导图放在了链接里,想知道学霸的“房子”是怎么盖的吗?
后台回复“物理导图”,获取链接一探究竟吧!
这种学习方法,
猿宝们有木有用过呢?
都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