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这个技巧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
记录待办事项一定要用动词开头
,没了。但是亲测下来确实明显改善效率。
我们的大脑是比较“懒惰”的,节约能源算是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如果一个 todo 看到以后还要进行一下思考才知道要做什么,往往就倾向跳过或者拖延。
我自己一直在 Things(任务管理软件)中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想到的一个点子、想要精读或者收藏的文章、等待处理的邮件等等。我发现里面经常会堆积长长一列等待我读或者等待我剪藏的内容,就像下面这样:
当我读到这样的任务,一瞬间根本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一定要读一遍标题,然后想好一会才能缕清楚自己应该干啥,是要读还是要收藏还是要干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看到这类 todo 就会第一反应跳过,然后单子越拖越长。
但是等我尝试附上明确的动词,比如「剪藏网页」,拖延的情况就大幅好转。因为看到这个 todo 我立刻就知道,这个任务耗时不会超过一分钟,然后就地就给解决了。在 todo 的命名上,只要是动词就比一个简单的名词或者不知道哪里复制来的一句话要强太多。
如果要在这个思路上再稍微往前一小步,我会加个限定词「
尽可能简单、细碎的动词,最好还能附上时间限制
」。
所谓简单细碎,就是指动作拆分得越小越好,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上面的反例「写一篇文章」,这种 todo 一看就是会被无限拖延的那种。我之前任务「拍一条讲讲预算的视频」愣是被拖了一个多月,反反复复地「明天再做」。但是把这个动作拆分以后效果就会好很多,工作量完全可预期,执行起来容易很多。
而且还有个小技巧,
多用类似「随便写写」、「大概想想」这类关键词
,效果同样显著。
你们可能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其实实践下来并不会,我们的专注力是有一种惯性的,
做一件事最难得部分往往是开始以前的思想斗争
,任务一旦开始,反而就会自然而然地专注进去,相信你们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加上 随便、大概、3 分钟 这类能让任务显得很轻松的副词,会让启动任务变得非常简单。
等真的开始着手做一件事以后,持续专注就变得容易很多。而且一旦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再着手搞定其他任务的心理阈值就会低很多,常常是顺手就给做完了。
任务划分往往是预期越低,动作越简单,到头来做得事情反而越多。如果动作太笼统,难度大,往往就是不断地一拖再拖。
拖延不算贬义词
其实我自己并不觉得拖延是个负面评价,也不是人执行力的问题。说实话,即使我已经大幅度改进了自己的任务管理技巧,还是会有经常的拖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