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交四航局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四航局”)官微。四航局始创于1951年,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策划咨询、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一揽子方案和一体化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  3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冲锋衣这种东西!100元和1000元差别有多大! ·  3 天前  
每日英语  ·  每日谚语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交四航局

“会”聚全球,“展”领未来

中交四航局  · 公众号  ·  · 2024-08-29 23:57

正文





汕头,依海而立,向海图强,素有“百载商埠”的美誉,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广袤的海洋,见证了汕头依海而立、向海而兴的繁荣历史,孕育出汕头勇立潮头、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引领了汕头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发展未来。当前,汕头市正在积极对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水平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会展是驱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推动城市经济建设中能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风向、新创意举办各项大型会展活动,展示出会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并成功跻身“全国会展名城40强”,推动会展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汕头会展经济受限于场馆硬件局限、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亟须“开足马力”补短板增潜力。

近年来,四航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匠心建造了一座座大国“会客厅”和城市“金名片”,以开放融通拥抱八方来客,以合作共享描摹发展图景。2023年,中交四航局积极响应汕头市政府号召,服务地方经济,承建了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该项目建筑总高度为36.3米,包括5个5700平方米的展厅和4500平方米无柱式超大型宴会厅、3000平方米多功能厅以及60多个可灵活组合的中小型会议室及洽谈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粤东地区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现代化会展中心,有效服务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

建设期间,中交四航局二公司建设团队以争创国优为品质目标,首次踏足大型房建施工领域,依托自主创新赋能项目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施工生产,相继战胜了施工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安全风险多、工期时间紧、台风多发等诸多挑战。根据业主要求,将原本三年工期压缩至一年半,并最终优质高效安全完成建设任务,一个崭新的展馆落子汕头东海岸,推进汕头会展产业迈进全新阶段。


首次踏足房建领域

修建人民满意的品牌展馆



















































▲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

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是汕头市重点产业项目,作为承办高水平展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两大潮人盛会”主会场建设与助力粤东会展经济发展两重重大意义于一体,是筑牢汕头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指出,项目建设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锚定按期保质交付使用的目标任务,抢抓有利施工时机,加强统筹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中交四航局勇担央企责任,充分发挥驻粤央企独特优势,第一时间调派精兵强将跑步进场,安全、优质、绿色、高效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助力汕头举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为汕头未来会展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向汕头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按照原计划,建造展馆至少需要三年的工期。然而,为保障展馆项目能够服务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四航局建设者仅仅只有一年半的工期……

接到施工任务后,四航局建设者以“起步就是冲刺 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奔赴汕头,开启了大干快干的全新篇章,力争以最快速度打造令汕头人民放心满意的现代化展馆。“面对各种挑战,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优质履约。”施工策划会上,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经理曾令带领项目团队立下“军令状”。

随着相关资源准备就绪,只见一台台推土机、挖掘机轰鸣开进现场,一面面中交刀旗迎风飘扬,在项目建设者的共同见证下,挖掘机成功铲起第一铲土,标志着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全面开工。

伴随着项目正式动工,为保障大型房建施工效率和质量,四航局协调兄弟单位房建技术专家支持项目建设;四航局二公司累计从各个项目抽调60余名管理精英进场,高峰期调动2000余名产业工人,500余台大型施工设备参与施工;四航局及二公司主要领导每周现场检查施工状况,召开施工推进会,全程跟进项目最近施工进展;二公司相关部门责任人轮流蹲点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在四航局的鼎力支持下,项目团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争分夺秒,抢抓项目关键施工节点,取得开工仅四个月完成40万方土方开挖,五个月完成各类桩基施工8000余根,七个月完成多功能厅封顶的一串串亮眼成绩。

此外,根据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升设计方案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融入潮汕传统文化元素,打造令广大乡亲眼前一亮的特色建筑景观”的要求,早在项目建设之初,曾令便带领项目和设计单位沟通对接,将汕头文化理念、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融入到会展展馆建设当中,将会展展馆屋顶打造出层波叠潮的艺术效果,展厅入口呈现出展翅翱翔的形态,并将标志性的“过番”红头船、潮汕传统民居的厝角头等元素融入到施工建设当中,充分彰显潮汕传统文化和“侨”文化特色。


技术引领巧攻关

智造亮点纷呈的科技展馆



















































▲展馆内部结构施工

在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多名施工人员正分布在各施工工作面,悬挂的LED倒计时指示牌格外引人注目,一幅拉满干劲的奋进图景跃然眼前。“面对任务重,尤其工期十分紧张的不利局面,我们始终秉持‘技术创造价值’理念,聚焦施工重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引入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提质增效。”曾令介绍道。

面对大型房建施工,很快项目团队便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在地下室底板大面积混凝土施工中,若采用传统后浇带工艺,施工期间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底板,需要两个月的等待期,导致屋顶钢桁架等其他分项施工无法按期进行,这对于工期紧张的项目来说难以适用。“当前工期十分紧急,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不能浪费。”面对技术上的缺陷,曾令决定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创新。

为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项目团队第一时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借鉴同行业优秀施工经验,决定引入“跳仓法”全新工艺,按照“分区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施工原则,利用已硬化混凝土结构对其相邻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有效避免混凝土形变。项目团队将底板区域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格子,在对整体完成土方开挖后,首个区域的“区块一”首先进行砌筑砖模、钢筋绑扎等工作,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收光、养护;当施工时间超过八天,再“跳跃”至相应的区域重复此步骤施工。“按这一方式,就像是小时候玩‘跳房子’游戏,形成一套高效有序的‘跳跃式’施工流程。”曾令介绍道。

同时,项目团队针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热水泥并添加适量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并使用薄膜覆盖、洒水等方式对混凝土加以养护,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施工建设要求。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项目团队用时不到一年,提前四个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任务,为项目顺利完工打下坚实基础。

在高标准完成地下室底板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后,会展展馆钢结构施工也马不停蹄开展。为加快工程进度,项目团队摒弃了传统“顺作法”施工方案,通过翻阅大量的工程资料,决定采取“半逆作法”推进钢结构施工。“‘半逆作法’即利用履带吊在已完成施工的结构底板和多功能厅回填通道上行走及吊装,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备保护环境、节约社会资源、缩短建设周期等诸多优点。”曾令介绍道。

通过采用“半逆作法”,钢结构施工取得重大突破,团队仅耗时57天便完成36榀钢结构桁架,总重3518吨的施工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2周,不仅减少了大型设备吊装的工艺对主体结构的损害,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更大大节省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创新安全管理举措

打造以人为本的暖心展馆




















































▲产业工人安全知识宣讲

在汕头市华侨经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只见身着反光衣、头戴安全帽、脚穿劳保鞋的上千名产业工人们正分工协作,加紧施工,上百台大型施工设备正在加紧施工,现场电钻声、焊接声、机械轰鸣声……奏响成一曲“劳动交响曲”。

为确保项目如期交付使用,项目现场投入产业工人高达2000余人,大型施工设备500余台,由于项目存在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参差不齐、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序转换频繁等特点,如何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下,确保项目稳步推进成为项目安全管理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

“进入工地就要佩戴好劳保用品!”每天早上,在施工现场的安全宣讲台,项目安全管理团队都会进行安全教育“班前会”。同时,安全管理团队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并下沉至施工班组,每个施工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落实“管生产就是管安全”工作理念;日常推行“安全隐患随手拍”“隐患整改一小时容忍制”等系列活动,打通班组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

除做好常态性安全交底外,项目安全管理团队还创新安全管理举措,设置“安全驿站”,通过打造沉浸式安全体验,为项目建设推进保驾护航。“我们这里有高空坠落体验、医疗急救体验、安全帽撞击体验、综合用电体验等一系列工地安全教育体验设施。”在项目“安全驿站”,项目安全总监刘自龙如数家珍介绍着各种“智慧”体验设施。此外,项目团队还结合项目驻地偏远、产业工业购买生活用品不便的实际情况,为产业工人量身设置安全积分超市。产业工人若遵守安全规范,正确佩戴劳保用品,劝阻他人不做违章行为、主动报告安全隐患可获得相应积分换取生活用品;若违反安全规范则进行扣分处理,并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同产业工人家属进行视频联系,通过家企共建的方式,联合员工家属共同推进产业工人安全意识提升。此外,为落实打造“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项目团队依托“安全驿站”开展安全造星计划,每月授予表现突出的产业工人“安全之星”称号,并发放证书和生活用品作为奖励。

自开工建设以来,在项目安全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累计培育产业工人4000余名,主动上报安全隐患60余起,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在顺利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交出一份优异的平安答卷。


厚植海绵城市底色

赋能节能环保的绿色展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3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已确认!当场击毙
3 小时前
经济学家告诉你B  ·  唤醒国民,宜以利喻,勿以义责
7 年前
爱健身  ·  无器械怎样练出大胸肌?
7 年前
大家-腾讯新闻  ·  你身边有多少这样勤奋而让人讨厌的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