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以科学家的身份在大分子这个领域耕耘,虽然现在花很多时间做管理和运营工作。不管什么职位,对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喜欢自己现在这个状态,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持续地影响到自己的公司和行业,甚至整个中国生物制药界。
李锦才是同写意论坛第64期活动“2017全球视野下中国抗体药产业发展之路”总策划及报告嘉宾。议程及报名请点击☞这里
李锦才
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博士现任药明生物副总裁,负责无锡生产一部(MFG1)临床和商业化用药的GMP生产。2011-2016年间在药明生物的上海工艺研发团队负责细胞培养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的团队。李博士担任了众多大规模项目的CMC负责人,其领导的团队完成了中美40多个IND申报以及多个上市产品的CMC工作。加入药明康德之前,李博士在基因泰克领导一个小组负责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工艺研发。在此之前,在单抗公司Tanox Inc负责公司主要产品的Ⅲ期临床试验药物的生产支持,在生物技术公司Diversa Corporation 参与多个项目的基因表达和发酵工艺开发。
清华大学是李锦才的母校,他在这里读了化工专业。因为是很纯粹的化工,打下的扎实基础对他现在从事的产业化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他去了美国马里兰大学读博士,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之后去了圣地亚哥工作,而且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那是我眼中很美的城市。”李锦才由衷感慨。
本世纪初,随着美国人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工厂在从事生产的时候逐渐开始用生物酶替代化工原料。Diversa Corporation就是推动这个变革之一的生物技术公司。他们遍寻世界各地的极端环境处,找到能生存的微生物,提取DNA,检验出对该微生物保持活力起到重要作用的酶,然后把这些耐热或耐酸的酶产业化,应用在工业上。李锦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家公司做基因表达和发酵工艺开发。“因为是化工专业出身,所以我对钻研放大技术比较感兴趣,酶的生产反应器最大能够做到20万升,比一般的动物细胞要大十倍左右,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李锦才在Diversa工作了五年,帮助公司成功做了几个商业化产品,积累了工艺的开发,优化和放大的宝贵经验。
受到周围很多从事制药行业的同学影响,李锦才决定换一个工作领域——单抗公司TanoxInc是他转行做药的开始,这是一家由华裔科学家创办的公司,在李锦才入职一年多后被基因泰克收购。2007年,李锦才成为基因泰克的资深工程师,工作地还是圣地亚哥,这也是除了在湾区的研发中心以外,基因泰克新设立的唯一研发机构。
那时候,基因泰克正在对细胞培养基更新换代,想把传统的含有成分复杂的蛋白水解物培养基变为成分清晰稳定的培养基。圣地亚哥的研发团队对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这个由来自不同公司的科学家组成的新团队,犹如为基因泰克注入的新鲜血液,他们带着不同的灵感,彼此碰撞,很快就把新一代的培养基开发出来。李锦才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用新的培养基完成了一个让细胞的表达量接近10克/升的工艺。这在当时的基因泰克,成为工艺高表达量之冠。而且,这个工艺是通过在线取样检测,自动计算,自动补料的智能化工艺,就好比工艺研发的AI(人工智能)。在基因泰克的几年,李锦才最怀念的是公司浓厚的研究氛围,这也是基因泰克吸引众多科学家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基因泰克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我感觉在那里又读了一个博士学位”,李锦才谈起这段宝贵的经历,至今还是津津乐道。4年多时间里,他在行业顶尖杂志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发表了3篇文章,另外还有其它杂志,书籍章节的3篇。
2011年,基因泰克被罗氏收购后,李锦才再次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彼时,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刚刚起步,急需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得知药明康德正在组建新的生物药研发服务部门,李锦才相信,聚集众多海归科学家、的药明康德能为自己提供巨大的发挥空间,”我觉得回国有种创业的感觉“。李锦才如是回顾自己的选择。
六年前,药明康德组建生物制药和生物工艺部(药明生物前身)时团队仅有几十个人,但从一开始布局,就是按照大格局去筹备,分别请了各领域的专家负责不同的区块,做自己擅长的事,李锦才是负责细胞培养工艺研发部门的。
李锦才回忆,2011年的中国大分子领域,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产品少之又少,动物细胞工艺开发的基础非常薄弱。要从无到有搭建起平台,李锦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亲力亲为,从采购设备、建实验室、接项目,到招聘员工、培训员工、把团队建立起来。“比如,培训员工从最基础的对数据的理解讲起,开始时,每天试验结束员工都要报告数据,征询实验方案是否需要调整等,那真是手把手地教。”
细胞培养工艺研发负责人这个岗位,李锦才一做就是五年,把细胞培养的平台给搭建起来了,并且在这个平台上为不计其数的国内外客户提供了服务,也为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去年9月份,李锦才去了无锡生产部门,迎接新的挑战。
大分子产品的质量是由工艺来决定的。这使得工艺成为抗体产业化里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只有在工业界多年打磨积累的人才可能开发出稳定的工艺。而所有工艺里,哺乳动物细胞的工程化培养工艺是国内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之所在。这一方面,药明生物团队的水平毋庸置疑在国内处于领先。李锦才介绍,药明生物搭建了工艺优化和质量调控的强大的平台,以及技术难度非常大国际热门的灌流培养平台。药明生物做过很多极具挑战性的双抗、多抗,还有不少重组蛋白项目,这些工艺的研发难度比单抗要大得多,这样的技术能力,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
药明生物的理念是通过自身平台帮助更多公司实现做药的梦想,成人之美而非自矜功伐。受此影响,李锦才把每天听到各种各样的创业故事,和接触大量的创新药视为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而参与到很多个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那么,一直在生物医药工艺第一线的李锦才如何评价生物药的中美差距呢?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生物药研发从基础薄弱到如今各种项目遍地开花,并且涌现出大批专业人才,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之快是必须肯定的。
和小分子药物的口服不同,大分子药物最后多是直接注入病人的血液里,成熟的欧美市场对产品安全性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在中国,过去几年研发的产品大多还没有上市,可能会面临的挑战还无法完全显现出来,临床或商业化生产中,能否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产品还没有被市场验证过。“中国真正上市的生物药寥寥无几。从实验室到GMP生产,到稳定的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药给病患,这些都要靠长期的积累。”
药明生物刚刚在8月初顺利完成了美国FDA上市前的现场核查(PLI),如果最终通过,将是中国生物制药的一个里程碑。“希望这个宝贵的经验能够让广大的药明生物客户也得益,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服务中国和全球的病患。“
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