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年度王炸!看了两分钟,我就爽到了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的人,没见过世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我从小想开书店的梦想怎么办?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29 08:52

正文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准时和大家见面啦。夏天里,最愉快的状态难道不是吹着空调,一起来聊天?


当然,可能还有在吹着空调的书店里偷闲。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实体书店。来听听大家怎么说吧!然后,欢迎在留言区一起聊哦。


当然,还要记得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上周话题


这几年,每次有实体书店关张、迁址的消息,都会有很多人表达惋惜与怀念。但毕竟时代变了,书店也要变,如今精致文艺范儿的书店空间也在渐渐变多,成为新的城市景观。所以,关于实体书店,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自己的回忆与看法?一起聊聊吧。



1

书店是一种氛围,一种气息


@ankiyo

  

十二岁,妈妈开了书店,我的青春就多了些书香,也多了些尘俗的各色人来人往。或许想象中的书店是窗明几净的,咖啡散着飘忽的热气,猫懒洋洋地蹭过一个又一个恬静读书的人的脚边。但是我们家书店不是这样,书店狭小,又靠近学校旁边,一到放学初高中的孩子们就吵吵嚷嚷地挤满了书店,在书店里,我看书的时候少,看人的时候多。我看过女孩们围着言情小说饶有介是地说,这本结局太悲不能看,这本很甜很真实,那种自得里透着一股可爱劲儿,未曾经历情爱却仿佛已读懂关于爱的一切;我看过细细为孩子挑选教辅的家长,在结账之前都絮絮叨叨,孩子一言不发,一切不管的样子,书店大概是唯一家长毫无怨言不怕孩子要求太多的地方,一本书就仿佛是一种希望,一种未来;我看过退休的无所事事的老人,问着有没有风水算命之类的书,得到歉意的回答后失落地感叹自己找不到能读的书,留下小小的我不知所措感到有什么错了却又说不出……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要把书店和书想成太过雅致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它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最动人的书写的是人间情爱,最美妙的时刻是和值得眷恋的人一起在书店叙话,也雕刻出值得眷恋的记忆。


家里开书店的好处之一是,孩子的文字会这样有灵气?



@虫二


从前总觉得以后我开一家小书店,里边堆满书,有些昏暗,又有些温馨,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愿望。

后来去苏州的诚品书店,瞬间被震撼,一家大书店里人山人海,看书的买书的不计其数,原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大概才是书店的感觉吧,不是小众,而是让人多的人爱上书,爱上阅读


不不不,就像便利店和大超市,各司其职。



@zx   

  

书店,如咖啡厅,是一部分人的精神寓所。愿越来越多的书店像三联等一样,即使夜深沉,亦为某些人开放一个大大的世界。看了《将改革》,此愿终行。

一个不再是朋友的孩子说要在兰州开一家书店,有梦就去呀!

也愿人们不去破坏那里的宁静,平心而论,书店只是一部分人的向往。如今各类文化剧烈冲击,店和店里的人也都变了,也都保留着一些,此景尚好,百年后不谈,二十年后亦存就好。世界的其他角落亦有此暗香。


深夜书店,是不犯困的人的精神寓所。



@慕暮幕

  

在这个追求迅速的时代里,实体书店的衰落不可避免,不过,实体书店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被漠视的。站在书店里,四周是高高的书架,上面摆着密密麻麻的各色书籍,这个时候,人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然后吟上一句诗吗:书山有路勤为径……



@小花猪儿

  

因为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小县城里的一个小山村,关于那种充满文艺气息,温暖柔和的黄色灯光,精致的摆设的书店,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并在脑子里想象着。置身于那样舒适的读书环境,应该是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了吧!实体书店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它就像是我们灵魂的港湾,是疗伤的净土,是情感的归属地。穿梭于一排排书架,用手抚摸着一本本书,嗅着书香,徜徉于书的海洋,任灵魂飞舞,任思绪飞扬穿梭……这是在网络书店所体会不到感觉。网络越来越发达,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但还是有人流动的地方,才最真实最具有人情味最温暖!


你描述的大概应该叫“仙气书店”




2


重要的,是我小时候


@胡闹    

  

上小学时,练琴的地方对面就是新华书店,所以下课经常坐在里面看书等着爸爸妈妈来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书架最上面一排的四库全书,看见它就觉得很有威严,要好好读书;上初中以后,结识了很多爱看书的同学,现在我们也是玩了了十几年的死党,每周末我们都骑车子去图书城看书,高考前一个周末我们还继续去。现在一进到书店里,不仅感觉亲切,看着满架子的书心里还很踏实感动,以后还要继续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还以为你暗暗许下一个愿望——长大后,家里也要摆一屋子四库全书。



@bofengshuimen21

  

书店啊?以前上学的时代比较穷,虽然说现在也不富裕,当年同学说零花钱的话题我是一脸懵逼的,啥玩意儿?钱是不富裕的,那时候读书的兴致也是不大,所以虽然当年有很多实体书店(当然也是开了关,关了又有别家开,如此反复也有十家八家的)即便如此也不容易淘到我心仪的书,所以大多时候都是淘杂志,同学之间换书读。那时候读书不用心的很,大多随意翻书。后来初三后很多书店关门了,于是便有几家常去的,后来也关门到只剩一家了,当年偶尔会有饭费,我是走读生。所以零花钱、饭钱之类的没有。所以我走在放学(上学)的路上会捡废品,然后很多年有同学跟我谈这事儿当时我还一脸懵逼来着。后来一想确实是这样,可是我一向我行我素惯了,没想过所谓乱七八糟的事儿,他说他自己生活买菜都怕被同学看到(他当时高中生)最近二年看电子书居多,少去那家仅剩的店了,还有就是书少了,他家在搞些卖的贼贵的书。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能开家书店,弄成我想要的样子。


祝你的书店比从前这许多家都好运(怎么听起来都关门了……)



@珞珞      

  

以前高中下了晚自习经常就会去书店逛一圈,那时候为了买一套《盗墓笔记》省下生活费一周买一本,而现在大学快毕业了,每次想买书都是去当当,那种省下饭钱在书店淘到喜欢的书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了,就像小时候吃过的小零食、玩过的小游戏一样都成了回忆,虽然网上购书确实方便很多,但那种逛书店的感觉确实是再也体会不到,想想还是挺遗憾也挺怀念的……


有感于省下饭钱买书:学校旁边的小饭馆和书店其实是同业竞争对手!



@洛景夏时    

  

从小学开始一直在书店蹭空调和书到高中毕业,书也从《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小说到言情(《甄嬛传》)、武侠(《甘十九妹》、《饮马黄河》)、网游(《勇闯天涯》)、玄幻(《凡人修仙传》、《雪中悍刀行》)、悬疑还有人物传记一些书籍,实体书店的确是记忆中的一部分。


从小到大,不变对故事的爱。



@望星辰  

  

虽然不在一线城市,但好歹大街小巷近百家的实体书店基本都跑遍了。关于实体书店的回忆,现在想来还是很温暖的~

最初,在我家门口就有一家国营的新华书店,每次去都要被营业员的扫帚、墩布“驱赶”,还要随时承受营业阿姨们鄙视的目光,但我是学生啊,真的没钱买,只能蹭书看!

后来,就是那种私人开的书店,虽然没有扫帚、墩布了,但营业员随时会来推销他们的购书卡、借书卡,看的时间长了也会被小小的嫌弃,但办卡押金也好贵的啊,仍然没钱,只能低声下气,对着营业员一脸谄媚地笑!

现在,书店都好精致,还可以边喝咖啡边看书,至少有了些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或悠闲地坐在店里看书了,但没有了时间,工作、孩子、家庭都脱不开身,只能羡慕那些自由自在的年轻人,悔恨时光已逝!

总结:书店看书这事吧,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有了时间,跟旅行一个道理!SO,这期话题让我有点伤感了。。。。。


扫帚,墩布……有种误入巫婆家的感觉



@爱读书的小仙女


想起之前小学的时候,那时还不懂事,沉迷于看言情小说,但是自己又没有多的零花钱去买一本书,每次去到书店,就站着或者蹲在角落,还要随时冒着被老板娘赶走的风险,一页一页地翻,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手指触碰纸张的感觉,比在屏幕上划动好太多了。       


小学沉迷言情小说……还是很早慧的!




3

总是觉得,实体书店无法取代


@一株苇草  

  

个人认为实体书店是不能被虚拟书店所取代的。

很多书在实体书店才更有味道,而且一些难得的好书也会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那种寻到宝似的兴奋是在虚拟书店所体会不到的。

对我来说,一大憾事就是我家附近很少有书店的身影,每次都得坐好几路公交才能有一家大的书店,但即使抱着一堆书挤公交也还是很开心 嘿嘿……

实体书店更多的像是一种情怀,很多浪漫的故事也会在那里发生,说不定还能遇到趣味相投的知己呢。

发现一本好书,觅到一个知己,也算是人生一大乐趣了吧。


感觉你……心思不纯!惦记自己能在书店转角遇到爱



@燕燕于飞  

  

相比于电子书,实在是更喜欢纸质书捧在手心的感觉,书店也是心头好,每回去书店,总会看到爱书的人席地而坐静静阅读,就好像看到了同道中人的感觉。书才是书店真正的灵魂,爱书的人,都是寻着这一缕灵魂的香气,才决定推开这一间间书店的门,踏进书中的万千世界。


“灵魂的香气”总能莫名触到笑点……对不起



@Melody

  

说到实体店,到让我想起来几天前被朋友圈刷屏的诚品书店创始人去世的消息,很敬佩他,他说创店的初衷不是卖书,而是为了扩展阅读,很敬佩他的这种想法和亏十五年仍旧坚持的勇气。去过一次苏州的诚品,装修很精致,从大楼入口到内部小构造都很有设计感,将建筑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很多人坐在咖啡厅,落地窗,甚至直接坐在底下看书,而每个服务员的态度也都非常好,很宜人。一直以为我都推崇书籍阅读,不太喜欢或者可以说有一点点排斥电子阅读,虽然现在网络世界很发达,但书的香味和历史痕迹是电子产品所取代不了的,无论像kindle之类的模仿纸张有多相似,归根到底,还是在模仿书籍。希望人们可以多阅读,多翻一翻书,真正的书。我一直相信,多看书,多看优秀的书,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的,这种气质,是每天抱着手机看一些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电子书得不来的。如今微信,微博,论坛,贴吧都很发达,各种推文鳞次栉比,虽然快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希望大家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坐下来,翻一本书,静下心来体会一下不一样的世界。


电子书也不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嘛!形式是形式,内容归内容。




4

说说书店这种经营形态


@平平      


其实对严格意义上的书“店”没有什么感情,但是记得西单图书大厦几年前实实在在地有五层楼的书,现在书占的空间可能少了一半,被各种咖啡店电子产品文体用品店占领了,书也经常不齐全,已经不怎么爱去了。

我不是一个很情怀很文艺的人(表示不喜欢那样的画风),其实现在能在书店里一泡一天的能有几个人呢?实体书店的减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悲观地说真正的书店可能会消失(有一些很商业化;至于很文艺“很慢”的那些,我总觉得绝大部分根本就是装个样子,假装高冷“心静”而不一定真正能读进书里,可能有些偏激),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有高品质的阅读。我现在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一些书,想看的直接网购(确实没有时间泡书店,只去一两个小时也很难真的改变自己对一本书的印象,干脆直接买),并不会有所谓“节奏加快不能静心”。

(PS:个人对怀旧的理解,世界不断变,大家都只是站在这一个怀念前一个,每个人记得的前一个不一样,怀念自己的就好,怀念别人的无聊。没有真正泡过书店当然不会“怀念”之,不必以此为羞,更不必故意做出文艺状。)

既然是读书,“读”才是重点,书的内容不受影响,书从哪里来并不起决定作用。这就像,一道菜的味道并不因它出现在街边小店还是高级餐馆而改变。


同一本书从哪里买差别不大,但菜的味道还是很难一样的!



@野有蔓草 

  

首先表明身份,我从事于图书行业,目前也刚进入一家独立书店工作。对于实体书店,我想是不会消失的,虽然越来越多的书店在倒闭,不过究其原因,多半是经营问题。现在大环境下,单靠卖书无法支撑书店运营,怎样把书店和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即提高客户粘性,运用更新更适应客户需求的运营模式,从这方面着手才是书店能长久生存的根源。书店作为一个载体,什么样的经营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初心未变,它还是一个“书店”    


感觉可以给你们设个辩题,书评君搬小板凳看着就行啦。



@金刚槑   

  

想起老师大对面的晓風书屋关门事件。现在的转型书店很大程度靠文创周边和餐饮来补贴家用。最后,实体书店生存不易,希望豆瓣书屋挺住。


豆瓣书店,豆瓣网,豆瓣胡同,请试答三者之间关系。



@Katie     

  

说到书店,首先想到的是诚品,最近有关诚品的文章简直刷屏了我的关注。现在诚品的模式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书店发展的标准模式了,六月去成都去了方所,也是这样一家书店。其实我一直很好奇,这样还算是“书店”吗?这样的经营模式也同时伴随着“推广文化,推广阅读”理念口号,可是我反而更怀念以前单单纯纯只是“书店”的书店。就算再怎么情怀,也不能掩盖如今这种书店经营模式是为利益所逼的事实,大概最悲哀的,就是不得不这么做,却还要为此套上情怀的外衣。不排斥这种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但仍旧希望还能有传统书店幸存下来,也希望自己以后能为此做些什么。(苦逼的考研党(つД`))


不喜欢当然是可以的,但说“利益”也许夸张了……大多只是为了能维持经营下去而已



@如也     

  

这期话题估计惋惜的声音会过半,且“针砭时弊”甚多😂 ,没办法,人总是习惯性怀念过去畅想未来。没准儿,过去的时代如果有电子书,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呢。时代发展使然,慢生活的节奏不仅在形式,更在心境。好像心灵鸡汤了(尴尬脸)


不要太自信,好像并没有!



@匹诺曹   

  

书店与其他行业的实体店一样,要面对互联网的竞争,要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个城市里有偏好文艺范书店的消费者,也有偏好传统书店的消费者,还有许多偏好不同类型书店的消费者。书店经营者对一个城市书店行业进行市场细分,选择进入并深耕其中一个细分市场,与该城市里的其他书店区别开,或许能让书店更为长久。观点出自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    


这是……上市场营销课吗。



@芳烃      


逛了很多年书店,从初中时候附近的新华书店,到古籍书店,以前,镇尚小,路未拓。夜间出摊的人,铺出的一块块大塑料布,上面各种新旧书,偶尔有些惊喜。后来逐渐管得严,只有过年前和周末在某些特定路段准许摆一阵。城里的新旧书店,十几二十年来,有新开的,有谢幕的。总体趋势,谢幕的比新开的多。而且总在最后清仓减价的那些天,人变得特别多,拿起手机自拍几张,仿佛为这方艺文空间留了点奠仪,买书的,仍不多。很多时候,小书店的温度存于与店主熟悉后的絮叨中,在灯下摩挲新获的兴奋中。但现在诸多连锁大店,这份人情味是欠缺的。他们有近乎一样的选书口味与目标受众,想复制某宝岛名店的成功模式。咖啡来了,文创来了,旅馆也来了。成为安插在地产项目中的点缀和引入商场客流的保证,但就算是这样,实体书店还是多一点好,有些东西值得在这个变幻的大时代留存下来。


对“成功”的复制,人情味的欠缺,又何止书店呢。



@slowold 

  

作为一个穷读书人,表示并不是很喜欢书店。能够较方便地生存的书店多半掺杂了咖啡店这种文艺元素,真心不喜欢(点名批评1984书店)。剩下的老实卖书的店在价格和种类上完全没有竞争力(和互联网,图书馆相比)。以即将搬迁的季风为例,他们家最吸引我的其实只有讲座。现在一说到独立书店,大家总是情怀泛滥,这会不会是一种媚俗呢?


是否媚俗,可以争论啦~



@往来南 

  

最近才去了自己所在小城的(据说)第一家独立书店,它有着独立书店固有的模样:小物件+桌椅+餐饮。其实这样强调“腔调”的实体书店存在着总比不存在的好,因为我觉得过去的老书店在书目上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了。虽然太过于注重腔调有时会让书店和自己之间产生隔阂感,但把握好度量的话,新型书店的存在还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哈哈,感觉“隔阂感”应该不是他们的本意



@豆沙包包包薛

    

别说实体书店了 以我家为圆心 N站公交车站的距离为半径 连一家书报亭都找不到 愤怒 不过也省下了不少买杂志的钱啊(不知道为什么 我喜欢看的杂志都不便宜)

实体书店都装的越来越漂亮 但是去了后真正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没多少 几乎像个景点一样 拍照 发朋友圈(可能只是我们一家 有一个太爱给我照相的麻麻)

嘴上说着不喜欢电子产品 但我两周前的买的书 现在才看到第四章 而每天的各种推送却能看一堆 郁闷

诶?看起来好像都是我自己的原因 但我感觉现在的书店离我太远了 距离还有心理距离

看了《S》曾憧憬在公共场所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交换书和文字 但后来想了想 我大概容忍不了别人在我心爱的书上写那么丑的字

诚然 实体书店的生存 盈利状况都有些难度 但感觉实体书店越来越走向极端 私心觉得她可以有更多面的延伸啊 适合不同群体 情况的存在 也许有我不知道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许是沈阳 别的地方不这样?

想起之前和室友聊天 惊觉大家小时候都有“要开一家书店”(还有都想开小卖店)这样的希望 是我们都还没有长大?是这样的希望又躲回童年的梦中?是太忙 太累 没钱这样的原因?好像都不是 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希望 我能一直这样希望也不只只是希望٩(˃̶͈̀௰˂̶͈́)و


小卖店乱入,破坏了气氛。。。



@DOU      

  

我觉得,书店是不是可以养些小宠物,比如说小猫之类的,陪着顾客一起念书。这样子,既可以解决流浪猫的收容问题,也可以吸引爱猫人士光顾。言外之意是,书店,除了看书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特性。功能单一,在这个有电子书、图书馆和书房的年代,便难以生存。


就怕大家去了,只看猫,不看书。喵~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话题


有太多地方,我们都是先从书里认识。比如没去过江南的北方人,往往因为读过的诗文多了温柔旖旎的想象;没去过巴黎的人,先从一本本小说里构建出了浪漫之都……你都因为读书,对哪些地方、哪些城市产生过向往?如果之后真的去探访过,又是一种什么感觉?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