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您有帮助,请酌情在佣金派点上支持东吴机械团队(陈显帆、周尔双、倪正洋、朱贝贝),感谢万分。
【三一重工】【杰瑞股份】【中海油服】【恒立液压】【晶盛机电】【先导智能】【浙江鼎力】【北方华创】【锐科激光】【迈为股份】
本周周组合
【光伏设备】HIT技术渐行渐近,国内设备商将放异彩
1、PERC设备订单不会断崖下跌:
当前市场担心在HIT下游扩产尚未爆发之际,迈为&捷佳的订单2020年是否会断崖式下跌。根据最新调研,最近确定继续扩产的还有隆基和通威等龙头电池片厂商。从下游的扩产节奏看,由于2019Q4的电池片价格持续走低,我们判断,2020年的下游扩产的速度或低于预期。
按照目前的公开信息看,全行业PERC电池片扩产30-40GW,其中隆基和通威共扩产20GW+,占比高达50-70%。隆基2019年扩产电池片产能10GW,预计2020年将继续扩产10GW;通威2019年扩产10GW+,预计2020年将继续扩产8GW。对应设备公司的订单看,2019年或许是PERC设备企业新接订单的最高峰,从2020年开始下滑,但是下滑的幅度可能好于市场预期。
2、HIT技术路线2020年将产业化加速:
除通威外,目前明确扩产规划的有:新加坡REC;阿特斯;山煤国际1GW;东方日升200MW;爱康一期220MW+二期1GW;此外还有潞安、隆基等厂家持观望态度。
HIT技术路线目前处于小规模试产阶段,现主要的示范项目有四个,分别为新加坡REC的600MW项目(梅耶博格提供方案),山煤集团的10GW项目(钧石能源提供方案),通威合肥项目(迈为提供方案),通威成都项目(主要合作设备商包括捷佳伟创等)。这几个项目将在2020年上半年出量产数据(REC已出量产数据,超24%),届时HIT的生产工艺路线和降成本方向将更为明朗。
我们认为,量产HIT电池要比PERC电池更有竞争力的话,则其转化效率需达到24%以上,单位投资降低至5亿元左右。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19年-2022年HIT设备的市场空间超220亿,其中2019年17亿元,2022年120亿元,复合增速为92%。
未来一段时间的技术路线之争——HIT是下一代颠覆性的技术路线:
HIT仍是未来主流技术路线,PERC+是过渡路线。考虑到电池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是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大趋势,PERC+在设备商多了电池正面的TCO镀膜设备,从成本端很难和传统PERC电池相比有优势;同时转换效率和HIT技术可以做到24%-26%相比,也有差距。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HIT才是取代PERC的下一代技术路线,PERC+目前只是是过渡技术路线。
重点推荐:
(1)
【迈为股份】
:受益于PERC扩产高峰在手订单充裕,现提前布局HIT技术路线并能够提供性价比最高的整线方案,设备自制率达65%以上,看好后续验证通过后订单落地。(2)
【捷佳伟创】
:产品线广、协同性强的电池设备龙头,传统的优势业务即镀膜设备,在HIT最关键的CVD环节提前布局并具有优势。其余关注【金辰股份】国内光伏组件设备龙头,电池片设备新进入者。
【工程机械】12月挖机销量再超预期,韧性强劲
2019年12月挖机销量2万台, 同比+26%,持续超市场预期。
全年累计销量23.5万台,同比+15%。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韧性强劲,基建托底+更新需求+人工替代三大因素作用下行业周期性正在减弱,内生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12月国内市场销量1.7万台,同比+21%;出口2917台,同比+67%。
全年内销20.9万台,同比+13%,出口2.7万台,同比+40%,在总销量中占比达11%,出口市场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龙头企业增速大超行业。
12月份三一挖机销量同比+43%,单月市占率达27.7%;1-12月累计销量6.1万台,同比+29%,市占率25.8%,同比+2.7pct。此外,12月徐工销量+62%,市占率15.2%,卡特彼勒销量+46%,市占率13%。
核心零部件厂商产量持续超预期,12月同比增速近30%;
1月排产淡季不淡,春节影响下同比仍增近3%。同时1月份各地专项债陆续下达,我们判断2020年挖机销量有望迎来开门红,Q1在高基数下同比增速有望达10-20%,三一作为龙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销量增速有望达20%以上。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三一重工】:全系列产品线竞争优势、龙头集中度不断提升;出口不断超预期;行业龙头估值溢价。【恒立液压】国内液压行业龙头,海外拓展+泵阀全面放量,增长可期。【中联重科】起重机、混凝土机龙头,混凝土机刚开始更新周期,塔机销量有望继续超预期。建议关注柳工、中国龙工。
【油服】三桶油2020年资本开支计划即将落地,高景气预计将持续
三桶油预计在2020年1月中旬披露其2020年资本开支计划。我们预计三桶油资本开支均有望实现高增长。
一方面,2020年是国内油气七年行动计划第二年,仍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国内原油产量较2亿吨红线仍有差距,且过去几年产量仍在下滑,天然气也较目标有较大距离,2018-19年天然气产量增速不足以达到2020年产量目标。基于以上原因,预计2020年资本开支有望加速。
油服企业本轮成长性同样不容忽视。
经历2014年之后油服行业的低迷后,全球油公司投资均有所下降,导致全球油服公司技术进步有所放缓。而另一方面,国内由于作业环境难度较大、国产化率空间较大,推动国内油服公司持续技术创新。【杰瑞股份】除传统压裂车外,涡轮以及电驱压裂车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在11月份已经实现大马力涡轮压裂车的海外销售;【中海油服】的服务板块毛利率较2014年油价最高点高出10pct,主要源于高附加值服务业务的进口替代;【海油工程】配置了更多深海作业平台,助力南海开发;油气工程公司【博迈科】由模块制造分包方,逐渐向模块总包转型。总之,我们认为本轮国内优秀油服企业的成长性将为这些企业带来更优秀业绩表现。
投资建议:持续首推油服设备龙头【杰瑞股份】,此外推荐【中海油服】,【博迈科】,【海油工程】等。港股推荐【华油能源】。
【杰瑞股份】“奋斗者五号”计划推出,体现对未来发展强大信心
【锂电设备】国产特斯拉降至30万元以下,全球电动化加速
国产特斯拉最低降至30万元以下。
1月3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国产Model 3正式降价3.2万元,至29.905万元,首次下探至30万元以下。原售价35.58万元,降价3.2万元,再减去2.475万元的补贴,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生产了近1000辆处于准备交付状态的Model 3车型。此外,特斯拉2019年共交付36.75万辆车,同比+50%,完成全年目标。
电动化趋势不可阻挡、2019-2025年行业将开启8-10倍增长之旅。
以大众为代表的车企巨头电动化平台车型将密集推出,预计2020-2021年将出现爆款车型,电动化趋势将加速,2025年大众、奔驰、宝马等巨头将有望实现15-25%电动化率目标,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1800万辆以上,全球电动化率将达到16-20%左右,电动车行业将开启8-10倍增长之旅,CAGR将达35-39%,成为未来几年少数高速成长的万亿级别行业。
全球动力电池开启产能高速扩张周期。
CATL、BYD,松下、LG、三星、Northvolt共6家龙头电池厂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610GWh,未来四年增幅将达4倍以上,CAGR52%,预计新增设备投资额约为1800亿元。先导作为全球绝对领先的设备龙头,与6家龙头电池厂均有密切合作,2018年12月以来与特斯拉、Northvolt的合作也接连落地,将充分受益于未来几年的扩产周期。
中国设备公司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将分享全球电池产能扩张浪潮红利。
先导作为全球绝对领先的设备龙头,与6家龙头电池厂均有密切合作,我们不排除继续上调订单预期的可能性,业绩成长性和持续性将大幅超预期。
投资推荐:
重点推荐全球领先的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
;预计公司2019年、2020 年的净利润分别是9.5和13.8亿元,对应PE为42倍和29倍,维持“买入”评级。其余推荐:【杭可科技】、【璞泰来】、【赢合科技】。
【半导体设备】SEMI上调2020年全球FAB设备支出预期,看好下游终端景气度带来的设备投资机会
SEMI上调2020年全球FAB设备支出预期:
SEMI在其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上指出,预计2019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将上调至566亿美元,2020年晶圆厂设备投资计划修订为更乐观的580亿美元。
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收入增速远超世界行业巨头:
2019Q3国外龙头设备厂商AMAT、LAM、ASML营收和累计营收同比均较大幅度下降;国内龙头设备厂商中长川科技和晶盛机电Q3增速远超国际设备厂商巨头,其中长川科技收入增长79%。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产业正逐步实现设备国产化,龙头厂商业绩将持续增长。
2020年看好下游终端景气度带来的设备投资机会:
消费电子是半导体行业最大的应用,2020年将会有5G手机换机高峰带动整个行业的高景气度发展,除此之外,物联网、汽车电子也会刺激IC设计公司新产品放量。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IC设计公司(包括兆易创新,韦尔股份等)在加速半导体生产环节的测试设备国产化。封测环节相对于晶圆制造环节,设备的工艺难度大幅下降,相对容易完成国产化,封测环节的测试设备长期被国外企业爱德万和泰瑞达垄断,市占率达到90%以上。受贸易战和设备禁运的影响,国内IC设计公司面临设备采购难的现状,国内的头部IC设计公司开始培养新的设备供应商,以长川科技和华峰测控为代表的国产设备商,有望获得从0到1的订单机会和客户的协同技术进步。
半导体芯片第三方测试行业快速发展,第三方检测增幅大于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平均增幅:
半导体芯片第三方测试行业市场规模80-100亿。第三方检测服务会受益于半导体产业链发展,IC设计公司是最优质的客户群体之一,其测试环节大多需要委托外部;未来晶圆制造厂会趋于理性投资且更加注重成本管控;国内设备厂商如中微、北方华创和长川科技等在检测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会继续提高。
2019年台积电的资本支出大幅增长,带动设备企业订单复苏:
仅前三季度其支出就已高过去年全年总额,同比增长高达43%。根据台积电公告,1-11 月TSMC 设备采购金额为105 亿美元,同比增长46%。2018 年台积电全年采购制程设备82 亿美元,占当年台积电资本开支的86%。由于台积电的设备来源基本为ASML、KLA、AMAT等世界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TSMC的采购量上涨也为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复苏提供了关键动力。我们预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预计在行业复苏中能占据一定市场规模,实现自身技术水平的发展。
投资推荐:【中微半导体】;【晶盛机电】;【北方华创】;【长川科技】;【精测电子】;其余关注【华兴源创】;【至纯科技】。
【光伏设备】晶盛机电中标14亿元光伏大订单,光伏大硅片技术迭代将拉长设备需求周期
中标14亿元光伏大订单,业绩拐点加速。
截止2019年9月30日,公司未完成合同总计25.58亿元,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5.4亿元(含税)。加上此次新接的14.25亿元,在手的光伏订单预计为40亿元,半导体订单为5.4亿元;在手订单总金额为45亿元以上,预计2020年业绩仍然会高速增长。
光伏大硅片技术迭代将拉长设备需求周期。
2019年光伏硅片进入新产能周期,未来两年单晶渗透率将从目前50-60%提升至80-90%,同时中环最新推出12寸大硅片具备更高转化效率和更低成本受到下游电池客户认可,将是行业大趋势。新技术将拉长硅片设备需求周期,晶盛机电作为唯一的12寸设备提供商将大幅受益,预计未来三年光伏新增订单超过100亿元。
半导体业务进入收获期,大基金二期重点扶持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大硅片设备龙头有望受益
。中环8寸产线正式投产,12寸设备进场在即。中环领先大硅片项目拟投资30亿美元实现75万片/月8寸产能和60万片/月12寸产能。8寸产线已具备25万片的月产能,12寸具备2万片的月产能。8寸产线已投产1条,共规划3条产线。2019年6月以来,中环股份采购设备节奏明显加快,采购设备集中在清洗设备、研磨设备、检测设备。一期9月1 条 8 英寸线投产,12 英寸项目10月开始设备move in,2020 Q1投产,12寸招标有望逐步开启,作为核心设备商晶盛机电将大幅受益。我们判断随着12寸设备招标逐步开启,加上晶盛机电半导体设备的极高的盈利能力,预计未来会大幅提高公司的估值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预计公司2019/2020年收入分别为26/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7/11.1亿,对应PE分别为32/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光伏平价上网进度不及预期,光伏硅片厂商下游扩产进度低于预期。
先导智能:三季报业绩基本符合预期,毛利率恢复至41%,看好海外看好订单落地。
先导10月28日晚间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称:公司2019年Q1-Q3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16亿元,同比增长19.31%;前三季度净利润6.35亿元,同比增长16.14%;扣非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14.71%。
2019年全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新接订单预计在60-70亿元。2019Q1-Q3收入增长19%,利润增长16%,收入和利润增速整体匹配。
其中Q3单季度收入增长13.5亿元,同比+8%,环比+33%。
我们判断公司的收入确认和业绩释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全年业绩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预计2019年全年新接订单保守估计60-70亿元。先导作为全球绝对领先的设备龙头,与6家龙头电池厂均有密切合作,且随着 Northvolt+宁德时代德国后续扩产计划的落地,我们不排除继续上调订单预期的可能性。
毛利率大增恢复至正常水平,研发费用创历史新高。
公司Q1-Q3综合毛利率高达41.3%,同比大增4.2pct,格力智能制造订单以及内部抵消事项的影响消除后,公司盈利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也接近于上市后的历史最高的水平。净利率19.8%,同比略降0.5pct,依旧是专用设备领域的高净利润率。主要系期间费用率合计达20.6%,同比+5.2pct,其中研发费用率高达11.1%,使得管理费用率(包含研发费用口径)同比+3.1pct(研发人员大幅增长导致管理费用率上升)。其中Q3单季度毛利率为38.8%,同比+3.7pct,环比-2.5pct。研发费用3.6亿,在收入中占比约11%,同比增长101%。先导作为专用设备龙头,研发费用作为未来发展潜力的前瞻指标非常有参考意义。除了几个传统业务之外,智能物流、汽车产线、燃料电池、3C、激光加工等几大新事业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技术延展性。
现金流大幅提升,存货周转天数继续减少。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3亿,同比由负转正为+8.35亿元;其中Q3单季净额为1.5亿,环比Q2(2.4亿)减少了0.9亿,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达12.0亿元,从2018年Q3以来均维持高位。
此外,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从上年同期的389天大幅缩短至346天,设备公司营业周期的缩短也是下游需求旺盛的直接验证。
电池行业进入新扩产周期由集中走向分化,设备行业将继续向龙头集中。
继CATL等电池龙头持续扩产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也跟进大规模扩产。我们判断电池行业格局将由集中走向分化,加大扩产规模弹性,利好设备厂商。我们认为设备行业将继续向先导等龙头公司集中。先导作为全球锂电设备龙头,其高质的供应设备能力及丰富的工艺经验将使其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且先导目前是少数能够供应整线的设备商,整线自制率达80%以上,现已获得不少整线订单并形成供应,后续将继续受益整线、一体化大趋势。全球电动化大浪潮加速,看好绑定龙头电池企业的设备公司,业绩成长性和持续性将大幅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19年、2020 年的净利润分别是9.5(下调8%)和13.8亿元(下调3%),EPS为1.08和1.57元,对应PE为42倍和29倍,维持“买入”评级。给予目标PE为42倍,对应目标价45元。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低于预期,下游投资扩产情况低于预期。
三一重工:高基数下继续维持较高增长,坚定看好戴维斯双击。
公司2019Q1-Q3实现营收587亿,同比+43%;实现归母净利91.6亿元,同比+88%;扣非归母净利92.5亿,同比+77%。Q3单季实现营收153亿,同比+18%;实现归母净利24.1亿,同比+61.3%;扣非归母净利24.4亿,同比+39.6%。
Q3业绩继续维持较高增长,受益行业景气度持续+公司市占率提升。
今年以来,公司业绩在高基数下继续维持较高速增长,主要系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设备更新需求增长、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推动工程机械销售增加,同时公司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Q3单季收入增速趋缓,主要系18年同期基数较高,并且行业处于销售淡季,7-9月行业挖机销量增速为16%,而三一增速达19%,增速领先行业,全年累计市占率从2018年的23.1%提升2.5pct至25.6%;起重机行业销量由于18年同期基数高,下半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我们预计三一增速略高于行业;混凝土机械由于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大,行业更新换代速度正在加快,我们预计Q3泵车销量增速在30-40%,三一增速在40%以上,并且规模效应下混凝土机械的毛利率有望提升。
整体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研发费用明显增长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受益于公司高水平的经营质量,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产品总体毛利率32.5%,较2018年同期增加1.4pct;净利率为15.6%,同比+3.7pct;加权ROE为24%,同比+6.6pct。其中Q2单季综合毛利率为33%,同比+2.9pct;净利率为15.8%,同比+4.2pct,规模效应明显。费用管控良好,三项费用率合计为12.5%,下降1.15pct。销售费用率6.9%,同比-1.4pct;管理费用率2.4%,同比-0.75pct;财务费用率-0.2%,同比-0.5pct;研发费用率3.5%,同比+1.5pct,主要系公司加大工程机械产品及关键零部件、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及应用的研发投入。
经营性净现金流维持高位,资产质量不断提升。
公司近年来严控经营风险卓有成效,回款良好,经营质量与经营效率显著提升。Q1-Q3经营性净现金流94亿元,同比+8.2%,随着公司销售的不断增长,现金流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上年同期的127天降至104天,存货周转天数从上年同期的85天降至77天;截至Q3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8%,近几个季度持续降低,财务结构非常稳健。
政策稳基建+环保趋严将拉长景气周期,龙头市占率提升+出口高增长将带来业绩弹性。
展望明年,专项债额度在四季度提前下达等举措将起到稳基建作用,环保排放标准的切换将加速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我们预计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叠加龙头的市占率提升以及全球化布局,三一业绩将继续增长。(1)挖机业务:预计明年行业挖机销量将维持0-10%的稳定增长,三一增速有望达10-20%。(2)基建托底+环保加速更新,起重机和混凝土机将继续维持较快增长。(3)海外收入快速增长,出口正在成为新亮点:根据我们中性假设,若明年出口销量继续增长35%,国内挖机销量与今年持平,那么整个行业销量增速在5%左右;三一挖机出口销量目前在行业中占比达31%,半年报披露大部分海外区域销售额均实现较快增长。我们继续维持年初以来的观点,坚定看好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企业:高端产品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出口高增长将持续带来业绩弹性,全球竞争力逐步体现带来估值溢价,看好公司戴维斯双击的机会。预计公司2019-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113亿、127亿、137亿,对应 PE 分别为13、11、11 倍,给予“买入”评级。我们给予2019年目标估值14倍PE, 对应市值1574亿,目标价18.8元。
风险提示:下游基建房地产增速低于预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不及预期,出口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激烈导致盈利能力下滑。
晶盛机电:Q3业绩超预期,预计业绩拐点或到来。订单确认速度加快,预计业绩拐点或到来。
公司2019Q1-Q3实现营收20.1亿,同比+6.2%;归母净利4.7亿,同比+5.9%(业绩预告区间为0-10%);扣非归母净利4.5亿,同比+6.7%。其中Q3单季营收8.3亿,同比+28.4%;归母净利2.2亿,同比+37.4%;扣非归母净利2.2亿,同比+48.2%。截止2019年9月30日,公司未完成合同总计25.58亿元,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5.4亿元(以上合同金额均含增值税)。我们按照中报的未完成合同金额和Q3单季的确认收入金额到推出Q3单季的新接订单数量是6.6亿元(27.29+新接订单数-8.3=25.58亿元)。由于公司主要的光伏订单生产周期在3个月,发货后的验收周期在3-5个月不定,按照目前的订单确认进度,我们判断接下来两个季度公司的业绩将继续反弹。
Q3单季毛利率继续回升,净利率达26.6%。
2019Q1-Q3综合毛利率38.23%,同比-1.45pct,其中Q3单季毛利率40.6%,环比+1.5pct,自Q2以来继续回升。Q1-Q3净利率为23.51%(同比-0.08pct),其中Q3单季净利率26.6%,环比增长6.2pct,单季度盈利能力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Q1-Q3期间费用率13%,同比-1.4pct,整体费用控制良好;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2%,同比-0.7pct;管理费用率为5.1%,同比+0.6pct;财务费用率0.2%,同比-0.1pct;研发费用率为6.5%,同比-1.2pct,依旧维持较高水平。
单季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大幅净流入,经营步入健康发展通道。
2019年Q1-Q3经营性现金流4.3亿,同比增长437%,其中Q3单季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5亿,与Q2环比基本持平,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净流入;此外Q3单季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8.2亿,创下历史新高。Q3末应收票据为15.3亿,环比Q2增加3.8亿;应收账款为11.2亿,环比Q2增加1.1亿。随着公司订单的逐步验收,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也略有增长,但现金流情况也在明显改善,说明公司的经营已步入健康发展通道。报告期末预收账款金额为9.85亿,环比上季度末增长2.25亿;存货期末金额为13.3亿,环比上季度末增长0.9亿。预收账款和存货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公司在手订单情况基本相符。
半导体业务进入收获期,光伏技术迭代拉长需求周期。
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将是大基金二期支持重点,目前国内大硅片规划总投资超过 1500 亿元。晶盛机电已经合作或有望合作的大硅片公司包括实力较强的中环、有研、合晶等大硅片厂,四家规划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晶盛机电做为大硅片设备绝对龙头将有望受益。此外,中环8寸产线正式投产,12寸设备进场在即,2019年6月以来采购设备节奏明显加快,采购规模也同时增加,作为核心设备商晶盛机电有望大幅受益。光伏业务方面,2019年光伏硅片进入新产能周期,未来两年单晶渗透率将从目前 50-60%提升至80-90%,同时中环最新推出12寸大硅片具备更高转化效率和更低成本受到下游电池客户认可,将是行业大趋势。新技术将拉长硅片设备需求周期,晶盛机电作为唯一的12寸设备提供商将大幅受益,预计未来三年光伏新增订单超过100亿元。预计公司 2019/2020 年收入分别为26/51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 6.7/11亿,对应PE分别为32/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平价上网进度不及预期,光伏硅片厂商下游扩产进度低于预期。
【半导体设备】2019年中国晶圆制造市场规模达1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6%
IC Insights发布了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晶圆制造市场的表现,其中中国是唯一增长的。具体来看,2019年,中国晶圆制造市场规模为1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6%;美洲地区为308.13亿美元,同比下降2%;欧洲地区为35.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日本为29.87亿美元,同比下降13%。
IC Insights认为,过去10年,随着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数量的增加(如华为海思),其对晶圆制造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半导体设备】中微中标长江存储9台刻蚀设备订单,将迈向成长期新阶段
2020年1月2日,中微中标(被列为中标候选人公示)长江存储 9 台刻蚀设备订单(2019 年中微全年中标长江存储 13 台)。中微开年获长江存储大额订单表明国产IC设备行业迎来超长景气周期,同时国内IC设备龙头企业将陆续突破盈利拐点,迈向成长期新阶段。
2018、2019、2020 年长江存储对中微收入贡献分别为2台、5台、10台+,保持翻倍以上的快速成长。从中微订单中,可以反应国产设备龙头企业伴随存储等IC产线产能释放,正逐步进入业绩快速兑现期。
【半导体设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入股睿励科学仪器
天眼查数据显示,睿励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月7日发生投资人变更,新增投资人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海风投资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2亿元新增至约3.1亿元,其中此次入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持股12.12%。
【半导体设备】盛美半导体看重临港项目发展,获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完成增资
与非网 1 月 10 日讯,盛美半导体增资完成,新增了包括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尚融创新股权投资中心等 8 名股东,其中,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参股的地方基金。
【锂电设备】乘联会:2019年乘用车累计销量2069万辆,同比下降7.4%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2019年12月乘用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12月狭义乘用车(轿车、SUV、MPV)销量为2141098辆,同比下降3.4%,环比增长11.1%。2019年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0697614辆,同比下降7.4% ,2019年累计销量降幅较2018年下降的3%大,乘联会认为这是超预期的下滑。
【锂电设备】2019年我国新能源客车与乘用车装机量公布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通过发布的《动力电池字段数据库》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客车累计生产约8.1万辆,同比下降19%,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4.73GWh,同比下降15%。其中,排名前十动力企业合计装机量约为14.35GWh,占新能源客车整体的97.42%,其中宁德时代单独的装机量便超过了10GWh。
另一方面,2019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生产约102.4万辆,同比增长2%,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2.24GWh,同比增长28%。其中,排名前十动力企业合计装机量约为37.58GWh,占新能源乘用车整体的88.96%,其中第一名宁德时代装机量接近21GWh。
【锂电设备】比亚迪2019年动力及储能电池装机超12GWh
1月7日晚,比亚迪发布2019年12月销售快报,数据显示比亚迪2019年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12.323GWh,其中,2019年12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0.667GWh 。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9.71GWh,同比下降27%。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比亚迪专用车的装机量同比暴增733%,赶上其客车装机的比重。客车的装机则呈现下滑趋势,这与其客车销量下滑50%相关。
【锂电设备】工信部公布2019年1-11月全国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9年1-11月全国电池行业运行情况,主要从生产情况和效益情况来做了说明。生产情况方面,2019年1—11月,全国电池制造业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139.8亿只,同比增长2.4%;铅酸蓄电池产量18130.8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2.9%;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362.8亿只,同比增长2.3%。11月当月,全国锂离子电池完成产量14.3亿只,同比增长8.1%;铅酸蓄电池产量1987.4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7.9%;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33.9亿只,同比下降2.0%。
效益情况方面,2019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营业收入7156.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316.4亿元,同比增长37.8%。
【华源控股】拟1.03亿元收购克来凯盈剩余股权
华源控股2020年1月6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李志聪先生、李炳兴先生、陆杏珍女士出具的《股份减持计划实施完毕的告知函》,获悉三人减持期限内合计减持14,829,3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7679%。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李志聪先生、李炳兴先生、陆杏珍女士本次股份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巨星科技】拟使用自有资金3000万美元投资泰国设立泰国巨星有限公司
2020年1月6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使用自有资金投资泰国设立公司》的议案。同时授权公司董事长或董事长书面授权的代表签署泰国巨星相关的设立和投资等文件。
本次投资不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次对外投资事项无须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赢合科技】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减持公司股份
赢合科技1月7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CEO、副总裁于建忠先生在未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于2020年1月6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37,500股。于建忠先生任公司董事、CEO、副总裁,本次减持前持有公司股份150,000股,股票来源系公司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股份。2020年1月6日,于建忠先生的家属在未通知其本人的情况下通过证券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了37,500股公司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0100%,交易均价为33.75元/股,减持金额为1,265,625元。本次减持后,于建忠先生尚持有公司股份112,5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299%。于建忠先生本次减持行为未在十五个交易日前披露减持计划,违反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