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斗争、参与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系列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因此,上述红色文化空间的新时代创新营造对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探索意义非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其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沉浸式戏剧逐渐成为红色文化空间活化馆藏历史文化资源,调动在地戏剧文化资源,联动中小学、高校红色教育课程需求的重要创新方式,为红色文化教育、赓续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沉浸式戏剧:
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文化空间连接的新桥梁
红色文化是沉浸式红色戏剧的创作基石,红色旅游是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全国红色旅游年接待量突破20亿人次,市场规模 接近万亿元,这为沉浸式红色戏剧的兴起奠定了市场基础。自2021年《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沉浸式体验新业态进入飞速成长阶段,在相关政策号召下,红色旅游中“沉浸式红色戏剧”崭露头角,比如《延安十三年》《重庆1949》《星光·1953》《铁军烽火》等优质叫好叫座的沉浸式红色戏剧层出不穷,这种全新的红色戏剧演绎方式,不同于以往镜框式的“坐着看”,而是采取了行进式的观摩形式,将观众置于声光电再造真实风雪等科技手段中,打造了多重体感的互动式体验,将观者转化为亲历参与者,更能燃起观众内心与时代的强烈共鸣,唤醒心中对中华红色历史的敬仰。
▲大型沉浸式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二)“红色文化空间+沉浸式戏剧”,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新体验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孕育的先进文化形态,在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培育当中,依托革命历史文化空间厚植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红色文化空间作为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宝库,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在红色文化教育领域,沉浸式戏剧逐渐代替传统的观展教育,其将红色历史故事与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相结合,让观众在观看戏剧的同时,沿着以馆藏品为起源或线索串联的故事情节,跟随演员行进路线进行馆内非坐定式观戏,在沉浸式感受峥嵘历史的同时,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红色学习教育的新体验。
▲广州起义纪念馆《1927·广州起义》|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红色文化空间包括的红色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等,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在早期一直被贴上“庄严、肃穆”甚至是“无趣”的刻板印象标签,导致市民在非特定观览计划下,对这类空间的日常观览兴趣不高,甚至学生对于任务式的红色文化空间学习更是倍感枯燥,如何提高观众兴趣、如何让红色文化空间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在空间维度、内容生产上有更大拓展创新,是新时代未来新型城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命题。沉浸式戏剧与红色文化空间的结合很好地回答了这一命题,其从空间维度上,为原始红色文化空间添加了更多的沉浸式共情体验,这是以精神、思维构建出来的虚拟空间与现实与实体原真空间的结合体,让观众身临其境,形成别具一格的身份体验。同时,在内容拓展上,沉浸式戏剧通过以戏剧为IP,打造基于红色文化空间的一系列包括市民知识科普、红色文创周边等等,不断 进行符号再利用和价值再创造,引发个体的消费行为,实现红色文化记忆朝具象化、生活化方向延展。
▲武汉革命博物馆沉浸式实景戏剧《历史的回望》|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一)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博物馆公教课《峥嵘岁月·如愿》
《峥嵘岁月·如愿》是由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在原有的党建品牌项目——行走的博物馆公教课《峥嵘岁月》的基础上深耕细作、精心打磨,重磅推出焕然一新的升级版行走的博物馆公教课,并于11月4日首演亮相北站街道海文大楼小剧场。公教课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新形式,通过“博物馆+戏剧”的方式跨界打造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全剧共五幕剧情,以“情”为主线,力求以“情”串联、以“情”动人。新版保留了旧版经典的红色故事,如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家国情怀、工运先锋李启汉舍生为民、农民运动两姐妹“大姜和小姜”的故事,新增王荷波与三曾里的记忆,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秦鸿钧的故事《漫长的告别》。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真实历史人物为角色设定,深度融合戏剧表演、群像舞剧,结合光影剧等多种艺术手法,以及“一人多角”的演出模式,公教课向公众提供可亲可感的党史学习教育新体验。
▲《峥嵘岁月·如愿》演出剧照|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二)广州起义纪念馆:《1927永远的红色》4.0版
2024年8月8日,广州起义主题沉浸式话剧《1927永远的红色》4.0版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举行首次公演,《1927永远的红色》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博物馆行业领域首部原创沉浸式话剧,自2019年首部问世以来各版本深受观众喜爱,让无数观众为广州起义的红色历史感动。《1927永远的红色》将静态的展览与动态的话剧表演相结合,突破了以往革命场馆较为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加入多元立体话剧表演,使观众零距离地观演、感受和体验剧情,迅速地沉浸到历史情境中,同时把广州历史、广州精神、广州建筑、广州戏剧有机结合,是革命文物、革命旧址活化利用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而4.0版本整体更细腻,在完整的红布带故事线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将广州公社旧址与剧情结合起来,更加原汁原味地呈现广州起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观众的互动感、体验感、观赏感将进一步加强。
▲ 《1927永远的红色》4.0版馆内演出现场|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三)长影旧址博物馆:大型沉浸式戏剧《消失的母带》
《消失的母带》是由嘉点芥茉文旅集团与长影文传联合出品,于长影旧址博物馆上演的国内首部大型历史题材沉浸式实景戏剧,也是首次以长春这座城市为背景打造的原创红色历史题材作品,由国内知名导演李崇健执导。《消失的母带》以“电影母带”为线索,描写地下党员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情悬疑且催泪。与普通话剧不同,该剧有10个角色,每个角色有一条完整故事线,10条故事线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次看剧观众可以选择两个角色跟随,体验两条故事线的内容。通过若干次观看,观众可以从中抽丝剥茧,“拼成”完整的故事。该剧在长影洗印车间实景表演,利用洗印车间里真实的电影设备和曲折的构造,与剧情完美结合,再加上顶级艺术团队的保证,专业浸入式演员的张力,舞台级别的灯光音效,让观众更容易沉浸在剧情中,带来相当完美的观剧体验。《消失的母带》是长影旧址博物馆主动出击,与各类业态合作的一个范本,后续长影旧址博物馆积极探索以长影电影文化为载体的文旅项目,成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尝鲜”,走进红色历史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消失的母带》戏剧现场|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一)科技创新引领审美表达,打造具身性叙事融合红色沉浸空间
在“红色文化空间+沉浸式戏剧”的融合中,结合前沿新技术是打造具身性叙事融合博物馆沉浸空间的关键。首先在戏剧场景打造上,可以利用混合现实(MR)技术,叠加虚拟信息,比如在跟随演员脚步观览革命遗址或物品时,通过佩戴眼镜就可以看到当地的历史原貌。其次多感官体验的融合,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还可以通过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例如,在模拟战争场景时,通过震动座椅、模拟爆炸的气味等,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历史事件,可以将红色历史故事与红色文化空间的展览内容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最忆船政》由马尾船政旧址改造的沉浸式移动剧场|图片:网络公开
(二)动态结合沉浸式戏剧叙事与红色文化空间游览内容
在红色文化与沉浸式戏剧结合当中,围绕着空间内部重要的人、事、物的故事进行深化打造必不可少。首先,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需要根据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和内容,设计一条或几条具有连贯性的叙事路线。每条路线都围绕一个核心故事或历史事件展开,将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等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其次沉浸式戏剧叙事需要与空间相结合,将叙事内容融入展览空间的设计中,使空间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例如,在设计展览空间时,可以根据叙事线索设置不同的展区,每个展区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氛围,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变化,引导观众跟随故事的发展,逐步深入了解展览内容。
▲《1927永远的红色》4.0版本展演场地与文物旧址融为一体|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在“红色博物馆+沉浸式戏剧”的融合中,联动学校红色戏剧教育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学校的红色戏剧教育相结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例如,博物馆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红色戏剧教育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沉浸式戏剧的创作和表演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博物馆也可以为学校提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支持学校的红色戏剧教育工作,与学生戏剧社团的兴趣发展,实现馆校协同,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南洋中学戏剧社的同学们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内,表演《风声》《红岩魂》《国歌》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文物能够唤起观众对历史的记忆与兴趣,引导观众珍惜和平,激发观众的爱国之情。此次活动也让参演同学深刻体会到过去青年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真理的追求。
▲南洋中学学生馆内戏剧表演现场|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当下,红色文化空间的创意营造已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批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红色文化场馆、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浸式戏剧、数字艺术等创新形式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文化 + 旅游 + 教育” 的融合发展模式也日益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在红色文化空间的创意营造当中发展,要沿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同时沉浸式戏剧的融合也能让红色文化空间增添更多新的色彩,其可以成为线索串联空间内容,可以作为氛围制造器让观众身临其境,更可以作为目的地吸引物让更多观众前来观看的同时了解空间中的历史文化、红色故事,实现真正的“红色文化+旅游+教育”的沉浸体验。
参考来源:沉浸城市;《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蒋智涛,张新亮,张子怡,等.实体、虚拟、开放:空间视域下武汉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世界,2024,(11):102-105.;陈学凤.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蕴价值与实现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5,(02):184-186.;羊城晚报;新快报;中国吉林网;南洋中学校园新闻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