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柏年说,作者:柏年
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可能真的要谢幕了。
基建这个二十万亿级别的产业,再度迎来“核弹级”政策。
最近几个月,在地方财政吃紧的大背景下,基建领域里的重磅政策频频推出。
先是12个中西部省份,全面暂缓基建项目,国家要求重新审视地方基建项目背后的债务问题。
紧接着,最近另一项政策要求,将基建领域改革推广至全国。
除了中西部省份外,东部省份的地级市,如果自觉地方债务难以负担的,中央也可以帮忙纾困偿还。
但代价则是,地方基建权力、财政权力的全面上缴。
2023年,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11万亿元”的整整两倍,占我国GDP的18%。
这么大体量的产业,如今迎来巨变。其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将极其深远……
“基建狂魔”的由来
过去十几年,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基建狂魔”?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建国后我国长时间处于“基建匮乏”的状态,基建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
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应该体会过家里频繁断电的滋味。
据统计,1992年这一年,甚至连首都北京这样的地方,一年都有100多天,不同区域、不同程度断电。
背后是中国电力基建的匮乏。
20年前,中国绿皮火车搞春运,经常出现“挤死人”的新闻。
背后是道路基建的匮乏。
基础设施匮乏,制约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要大搞基建。
而上述这些情况,都在新世纪后有了明显好转,也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
但是最近5到10年,中国基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基建匮乏”走向“过度基建”。
根据国发院的研究,2011年及以前,中国每新增一单位基建,平均增加0.5个单位的GDP,经济效益较好。
但2012年以后,新增基建的GDP拉动作用,显著下降。
2013年至2014年间,基建的边际拉动降至0.13个单位GDP,2015年和2016年几乎为0。
基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大了,那为什么此后,我们又搞了这么多年呢?
这里就要讲到,很多人不知道的第二个原因——基建,是地方获取“政绩”的最重要方式。
现在一讲到基建,很多人就说,是为了托底经济、促进就业。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促进就业,难道只有搞基建一种方式么?
把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养老金、医院医保、学校学费,让老百姓花起钱来更有底气,难道不能促进消费、提高就业么?
这是因为,过去我们的政绩考核是“唯GDP论”的。
基建是最有效的提升GDP的方式。投入下去,立刻就能泛起水花。
而作为对比,如果把钱用于民生,老百姓的消费是提高了。
但是比如,一个河南家庭消费提高了、买一辆小轿车,它是上海生产的,结果就会造成GDP的“外流”。
当地政府的资金,最后给外省市“做嫁衣裳”,这是地方官员不愿意看到的。
除此之外,在基建浪潮下,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新城、高速、机场,都是有实体的,都是可以写到地方官员的履历里的。
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消费提高了多少,都是虚的,很难作为政绩上报。
所以各种因素相加,共同导致了我们过去的财政支出,重基建而轻民生。
第三个原因,也是一个更加隐秘的原因,就是基建涉及到了地方的利益和蛋糕分配。
基建、地产通常不分家,基建搞得好,通常都能推动当地房价上涨。
这背后的利益网络,涉及到了土地财政、城投平台、房地产企业、建筑公司、钢铁水泥土石方老板乃至包工头,所有人都能在这场基建的游戏中“分一杯羹”。
作为对比,把钱用于民生、直接给到老百姓补贴,利好哪些行业和企业,都是不确定的。
所以地方的利益集团,也会劝说当政者,把钱多投入到基建当中去。
过度基建的代价
但是过度基建,这么干的代价是什么呢?
三个代价。
首先,造成了地方严重的债务负担。
根据广发固收的统计,包含隐性债务在内,2023年重庆、云南、贵州等10省份,地方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
其中青海、吉林更是超过了8倍。
过重的债务负担,造成了地方政府为了还债,不得不从各处腾挪资金。
这间接导致拖欠企业账款、拖欠体制内工资等现象不时发生,乃至医院、公交等依赖政府补贴的福利体系,运转质量也有所下降。
其次,过度依赖基建,导致我们的经济结构中“消费畸轻”,不利于经济发展。
横向对比来看,“三驾马车”中,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2022年高达43%。
老百姓消费占GDP的比重,2022年只有53%,且2019年以来呈现下行势头。
作为对比,美国这一数字为80%。甚至连越南,都比我们高出10个百分点。
在当前这个基建回报已经趋近于0,而经济发展愈发依赖消费的大背景下,过度重视基建,是不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
第三,基建投资的背后,其实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
刚才讲到,地方政府依赖基建,为的是我的钱花出去,最后还流回我的口袋里,不能便宜了其他地区。
这么搞下去,地方各自为政,全国不能一盘棋,我们的“内循环”还怎么搞起来?
所以,今天中央借着这个“处理地方债务、帮助地方纾困”的由头,全面铺开对于基建、对于地方财政的体制改革。
基建改革全面铺开
改革分将为两个层次。
首先,就是中央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地方偿还债务。
例如,2023年三季度我们发行了1万亿特别国债。
从2024年开始,我们还将每年发行超过1万亿的超长期建设国债,为的就是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但是,中央的钱不是白给你的,是有代价的。
代价是,拿了中央的钱后,中央要求收回地方基建项目的审批权,同时加大对于地方财政的指导权。
这么干,直接带来了3个结果:
首先就是,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到位后,地方终于有钱可以清偿企业欠款和拖欠工资。
过去两年,地方教师、环卫工人、辅警等岗位,工资拖欠的情况不时发生。去年11月,国务院还组织过专项督查,摸排16个省份的相关情况。
今年,中央的钱到位了之后,有关拖欠企业账款和工资的情况,预计将得到缓解。
这对于很多体制内外的职工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其次,刚才我讲到“过度基建”,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地方上的“政绩诉求”和“利益影响”。
基建审批权上缴,未来可以有效的遏制地方政府的“基建冲动”,避免过度基建、无效基建的发生。
这也就使得,基建这个二十万亿体量的大产业,未来增速将长期放缓。
第三,中央加大对于地方财权的干预,为的是促进财政资金投向民生、社保领域。
根据刚刚出炉的2024年预算报告,今年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增速,都超过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
这意味着,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向民生、社保领域倾斜。
其实,这也是今天发达国家的常态。
近些年来,不少留学生和游客,吐槽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旧,相关段子经常出现,国内的自媒体们也不免笑话一番。
但是不要忘了,在中国之前,这些国家也曾经是“基建狂魔”。
上世纪30年代,纽约帝国大厦竣工、胡佛水坝竣工,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打着内战。
此后,美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交给了日本。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修建了98个机场、250条新干线、2800座水坝、1万条隧道和68万座桥梁,年平均投入20万亿日元。
在最巅峰的90年代,日本的基建投入,超过美国同行3至5倍。
但是此后,日本的基建也归于落寞。“基建狂魔”的称号,终于转移到了中国头上。
为什么美日、欧洲,后来都不搞基建了?
本质上是这些国家发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社保领域,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升民众幸福感。
再对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十几年来的基建浪潮,可能真的要落幕了。
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让出“基建狂魔”的称号,或许让给印度、或许让给越南。
基建退潮,改革不止
不过,我还是要提示大家,地方的“基建冲动”虽然得到了遏制,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体制改革的结束。
例如最近,我还发现了另一个危险信号——那就是地方借汽车、新能源等赛道,重拾投资的冲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大手笔投向相关企业,最后企业破产,导致国有资金损失的新闻,是屡见不鲜。
例如,刚刚破产的高合,盐城、青岛国资方面投资了40多亿;
另一个破产的威马,绵阳、上海等方面投资了50多亿;
还有,曾经宣传“喝了水就能跑”的青年汽车,先后坑了鄂尔多斯、南阳等多个城市。
为啥,地方政府一说投向民生就“没有钱”,一说投向项目就能拿出来几十亿?
为啥,一些没有科研能力的四五线城市,还硬要吃“新能源”这口饭?
本质上还是“政绩诉求”和“利益关系”在作祟。
钱花到项目上,相关方都有“蛋糕”吃。钱给到老百姓,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打了水漂。
所以啊,基建的风虽然停了。
但是想要把财政资金真正投入到实处,投入到老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国家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改革这条路,我们还远远没走到尽头。
——END——
【优选项目库】
轻松找项目,
高效
寻投
资
在庞大的投资领域中,作为投资人,如何精准找到潜力巨大的优质项目?作为项目方,如何让自己的项目被更多投资人看到?
我们倾心打造了一款革命性的小程序——“
优选项目库
”。小程序汇聚了众多精选投资项目,覆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让投资方轻松找到心仪的优质项目,让项目方与合适的投资人对接。
点击下方卡片可立即体验“
优选项目库
”小程序,
探寻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