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定义一下“龙大”和“龙二”,一般是按市场份额计算的,龙大的规模一定是比龙二大。
从这个前提出发,解决买龙大还是龙二的问题,
答案就在于为什么这个龙大的规模比较大?这个规模能不能转换成更快的增长?它又能不能保住这个规模优势?
第一个例子是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
这个行业的上游是养殖,典型的周期型行业,价格忽高忽低,导致下游的成本变化也很大,只有品牌企业才能把涨价转嫁给消费者,所以下游的品牌,包括双汇、雨润、梅林、新希望都不弱,区别就在渠道广度。
这几家中,雨润主要卖华东,新希望卖西南,梅林布局上海,龙大肉食是华北,唯有双汇是全国布局。
这就是消费品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大的最常见的原因——销售渠道全国布局。
但这并不代表竞争格局好,因为龙二龙三也可能通过渠道下沉或跨省扩张进行竞争,还是免不了价格战。
但养殖和肉制品加工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屠宰,双汇的竞争手段是把屠宰环节的利润压到最低,结果是一定要上量才能赚钱。
以前这个行业都是猪出栏后,长途运到某一个地方集中屠宰,但非洲猪瘟后国家禁止跨省运猪,只能就近宰杀,这么一来,就要
接近消费者,只有销售渠道全国布局的双汇,才能保证充足的屠宰量。
通过屠宰环节这个产业链的瓶颈,双汇借此拓宽了护城河,让自己的规模转化为竞争壁垒。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乳制品市场,选择常温奶全国布局的蒙牛伊利在2010年以后,完全碾压主打巴氏奶需要冷链支持的上海光明、北京三元。
光明曾在2012年推出过一个爆品莫斯利安,很多人认为光明要翻身了,但常温酸奶是一个非常适合全国布局的产品。渠道能力更强的伊利没有给光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推出安慕希,销量后来者居上,光明在短暂业绩增长后,又陷入长期平庸。
一个适合全国布局的消费品行业,一旦出现“全国性公司”打“区域性公司”的竞争格局,至少前几年,后者是完全不能碰的,不管它的产品有多好。
在消费品行业,越是同质化的商品,乳制品、肉制品、纸巾,等等,越依赖渠道的铺货与强势曝光。龙大的规模优势,如果是渠道优势造成的,往往在几年内很难变化,龙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此时的龙大往往估值比龙二高不少,但这个高是有道理的,恰恰是因为市场认为优势带来的超额现金流至少可以保持五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