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智国际研究院
为您解读国际风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21-22 ... ·  昨天  
界面新闻  ·  传日本财团起草特斯拉投资日产汽车的计划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知情人士称美国国税局将解雇约6000名员工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阿里巴巴:目前没有出售盒马的计划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百度首页上线DeepSeek入口,开放仅1小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智国际研究院

从“欧亚”到“亚欧”,变的是什么?

民智国际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07-05 17:00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玉渊谭天”。文章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民智国际研究院立场。

当地时间7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习近平主席连续第12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

谭主 抵达阿斯塔纳,象征着哈萨克斯坦历 史的“凯旋门”周围飘扬着 欢迎旗帜


元首从不缺席,也代表着中方对于上合组织的重视。对于这一组织,中方有很多描述:


外交优先方向

顺应当今时代潮流

契合人类进步方向



怎么理解 这些表述?可以从习近平主席近几年频繁提及的一个词说起:

亚欧大陆。

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亚欧大陆”概念,并且五次使用。


从“欧亚”到“亚欧”,这不仅是亚洲主体性的体现,更是发展叙事的转变。


这种转变会带来哪些影响?谭主在这次上合峰会的举办地——哈萨克斯坦,找到了一些人,并和他们聊了聊。

扩员,是此次上合峰会的一大关注点。

今年,白俄罗斯预计将加入上合,成为该组织第10个正式成员国。


除此之外,根据上合组织秘书长透露,上合组织还陆续收到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积极寻求加入“上合大家庭”的申请。


这也意味着,上合组织的范围正逐渐从亚欧大陆腹地,向东南、西北、西南等多个方向延展。


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李天毅告诉谭主,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区域正在延伸至中亚和印度洋重要港口,联通亚欧两大市场,涵盖“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在“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不少国际组织俨然已经变成“小圈子”的背景下,上合组织为何能够保持这样的“生命力”?


从上合组织关心的领域出发,我们能够找到上合吸引力的来源。


上合在成立之初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安全问题。“冷战”结束的后遗症让部分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局势,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是当时最需要警惕的事,上合组织也应运而生。


而随着时代变迁,世界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上合一直在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除了每年的元首峰会,上合组织还有多层次各部门的部门首长会议。不同的部门会协商敲定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其中,经贸部门负责人会议已经超过安全会议,成为累计次数最多的会议。



并且,随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不断推进,会议讨论的话题逐渐丰富,目的也转向 切实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去年举办的经贸会议中,参会各方就达成了加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的共识。


在部分国际组织讨论的议题都被政治化时,上合组织讨论的,都是关乎成员国当下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明证。


2023年,海外英文媒体关于上合组织的报道集群的主题中,报道量排名前10的,有一半左右和经济相关。到了2024年,报道量排名最靠前的基本和“发展”相关,具体包括 医药、数字经济等。


而反观2024年海外英文媒体对G7的报道中,排名前五的,都与地缘政治相关,其中包括制裁、军援等话题。


这种趋势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并不例外。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2024年,有关上合组织的推文中,工商业话题的提及趋势上升了37%,汽车行业提及趋势上涨425%。


上合组织,思考的是如何把握机遇,如何发展,如何让本国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上合组织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渴望发展,也需要发展。


这样的理念,在地缘政治冲突激烈的当下,难能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媒体格外关注上合组织。美媒在报道中还会关注中国叙事,比如,“高质量发展”等中式表达就成为了美媒报道的关键词。


还有外媒提到,美国的政策没有给中亚地区带来改变,而上合组织的合作项目正在给中亚注入新活力。这会带来地缘政治上的转变。


事实上,发生转变的并非地缘政治,而是对发展理念的认同。


随着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加入,这种转变,开始从亚洲,走向欧洲,乃至更广阔的地方。



这种转变,可以从一个细节入手去观察。


过去几年,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频繁提及一个词:


国际贸易壁垒。


这是上合组织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背后折射的,是 “欧亚”和“亚欧”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当下,美欧国家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让这一挑战变得更加严峻。


他们不仅自己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不实言论,就连一些国家和关税的 相关讨论,也被其解读为对华加征关税的举措。这些国家试图营造出对华加征关税已经产生外溢效应的氛围,让国际社会逐渐打消和中国合作的念头。


但这样的叙事,并没有影响到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 上合组织成员国明白,什么才是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模式。


上合组织中,有不少国家都是能源生产大国。能源领域的变化,对上合组织的影响很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亚国家。


美欧国家很早就向中亚国家抛出了橄榄枝,但一直没有给其提供有保障的能源合作。


专门关注欧盟动向的欧洲媒体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 就曾指出,欧盟委员会起草过一份长达15页的机密战略文件,表现出对中亚能源的兴趣,但却总是因为对其中一些国家在一些政治议题上的不满而无法推进能源合作。而这些不满未来又极可能演变成为新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


美欧一些国家一边制造矛盾,一边又给这些国家提要求。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就曾在一场主题为“绿色中亚”的会议中提出,希望中亚国家加入欧盟绿色转型的行列,并把此当作欧盟与中亚重新开展能源合作的前提。


但问题是,中亚国家不是不想绿色转型,而是没有能力绿色转型。


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发展模式——美西方国家并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发展阶段,强行给这些国家设定目标,这些目标,反而成了这些国家发展的阻碍。


而如果说这些国家真的在一些领域做出了成绩,美西方国家又会通过打压的方式,遏制这些国家的发展。


说白了,在“欧亚大陆”的模式中,“绿色发展”成为了其干涉其他国家发展的抓手。


而绿色转型发展,在上合组织中,变成了切切实实的行动:



2023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项目投运后,每年发电量约占吉国发电量的17%;

2023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风电合作投资协议书,这将成为中亚第一座山地风电站。



这些项目,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也正是这样的基础,让这些国家 可以自主选择其绿色转型的道路,可以主导自己绿色转型的进程。


有行动,也意味着他们在这些国际议题上,有了发声的底气。


过去,拥有发声的机会,对于很多上合组织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曾长期在中亚地区研究考察的区域国别专家张艳璐表示,随着这些国家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不断深入各领域的合作,上合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间的实力失衡和地位不对等,提升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


也就是说,当有些国家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时,上合组织成员同样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过去几年,就在美西方国家大搞贸易壁垒时,中亚国家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李天毅告诉谭主,中亚国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免关税或关税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上合组织的发展,也能让全球治理舞台上出现更多元的声音。


这也是“亚欧大陆”发展模式的意义所在。


亚洲主体性更强,是上合组织的发展思路之一,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会给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去年年底,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在与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面对面沟通时,提到一个关键词——现代化。


用“现代化”这个词来描述发展,这更像一个我们所熟悉的表述。


谭主在进行梳理后发现,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上合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及 “现代化”,是在2021年。他提到:


重点支持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项目 ……

这段讲话,也成为那一年中亚国家讨论“现代化”的高峰。


2021年,互联互通的项目,让 “现代化”进入了上合国家的视野。第二年,这个词就成为了上合国家的热议词。


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 上合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的讲话中提到:


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给上合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新机遇?“现代化”是如何可感可知,走入了上合国家讨论的语境?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跟谭主分享了他的观察,在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时代,社会民生层面的压力都被放大,包括贫困问题。也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中亚各国开始对中国的治理模式感兴趣,通过合作,中国式现代化给了广大中亚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甚至实现现代化一些启发,让他们有信心以自身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次上合峰会的主办国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观察的窗口。


谭主整理了2022年和2023年中哈双方交流的新闻稿,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合作项目,进行了编码。


这两年间,中哈提到的合作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工业、农业、经贸、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交通——从“中欧班列”、“增设铁路口岸”,再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中国人总说,“要想富,先修路”。但交通领域,似乎不足以让哈萨克斯坦民众直接感受到“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哈还做了什么呢?


哈萨克斯坦曾在2017年,把“发展出口导向型电动汽车生产”写入国情咨文,视电动汽车产业为哈萨克斯坦把握未来机遇的主要抓手。但这一目标提出4年 后,哈萨克斯坦仍未实现本国电动汽车商业化生产。


改变,发生在2023年。


此前,中哈合作下,有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一条电动汽车生产线。它的投产,让哈萨克斯坦拥有了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