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因为话多她挨了一枪,大难不死话更多,多得17岁拿下诺贝尔奖

bookface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9 20:05

正文

波叔前两天讲范雨素,评论区都炸了。各种意见都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在《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里,有一处波叔上次没怎么提,其实挺值得大众留意的,那就是穷人家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是个全球性问题。如何保障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女童,都有书可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就在半个月前,4月11日,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又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使者(Messenger of Peace)”,她在履行这一职责时,就将侧重于女童教育问题。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来自巴基斯坦、1997年生的妹子——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y)

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到底有多年轻?

马拉拉到现在也还没满20岁,而她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仅仅17岁。

天啊噜,17岁!

波叔17岁的时候只想着追看《灌篮高手》,你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忙着第一次恋爱?准备迎接高考?

可人家17岁就登上人生巅峰,和各国元首、超级富豪、最具影响力的明星谈笑风生,切实地改变世界了。

但波叔不嫉妒马拉拉。对这个比波叔年轻十几二十岁的小妹妹,波叔只有心悦诚服的佩服和崇拜。

因为她做的事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她到底做出了什么丰功伟绩能够得到如此殊荣?

她无畏地面对一颗射来的子弹:2012年10月,在大庭广众之下,恐怖组织塔利班的杀手对着她的脑袋开了一枪。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站出来反对塔利班,主张女孩也应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我们看来,女孩上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是对马拉拉和她的小姐妹们来说,上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仅仅在5年前,马拉拉的家乡斯瓦特地区仍然被塔利班占领,塔利班禁止电影电视等娱乐活动的存在;规定男人必须蓄须,女人必须蒙面;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

违抗他们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处死。

生活在正常环境下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严酷的条件吧?

马拉拉的家乡本来不应该是这样。

马拉拉的父亲叫齐亚乌丁·优素福扎伊(Ziauddin Yousafzai),祖父是个教育活动家,子承父业,齐亚乌丁也是个教育活动家。

齐亚乌丁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私立大学教英文。但他最向往的,是回家乡开办学校,开创自由的风气。

于是他仅凭着150美元,与朋友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只来了三名学生。

即便如此,父亲依然坚持照章办事,从唱国歌开始一天的学习。然后,由来帮忙的侄子阿齐兹升起巴基斯坦国旗。

他的教育事业就是从这三个学生开始的。就这样,他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7年7月12日,齐亚乌丁的女儿降生了。这就是马拉拉。

越落后的地方,重男轻女的思想越严重。巴基斯坦也不例外。对于当地人来说,生女儿是个悲剧。

马拉拉出生时,没有人来恭喜初为人父的齐乌亚丁,反而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安慰孩子的母亲,仿佛她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

但齐亚乌丁并不那样想。

当马拉拉出生时,坦白说,我不喜欢新生儿,但当我看到她的眼睛时,相信我,我觉得分外荣幸。在她出生很久之前,我就开始想给她取什么名字,我当时对在阿富汗战争中一位为自由而战的传奇女性着迷,她的名字是迈旺得的马拉拉,所以我给自己的女儿也取名马拉拉。

他给女儿取了个女英雄的名字。他一定没想到,女儿有一天会比这个名字原来的主人更有名,更伟大。

接下来他还做了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自家族谱里写下女儿的名字。

优素福扎伊家族的族谱可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的祖先,当然全是男性。和我们中国一样,巴基斯坦也规定女性没资格被列入自家族谱。

但齐亚乌丁就是这么离经叛道。他对女儿的重视,仿佛也预示了女儿将来的不凡。

学校就像马拉拉的半个家。齐亚乌丁在她四岁半的时候,就把她带到自己的学校。在学校里,虽然还不怎么听得懂,她也常常看着老师给学生们讲课看到出神。大一点的时候,她就开始学着老师的样子,对着空教室发表演讲。

等她一到5岁,齐亚乌丁就让马拉拉正式上学。

齐亚乌丁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勇于批判传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经常表扬我女儿,赞扬她聪明、机智,当有朋友来的时候,我鼓励她和我坐在一起。我鼓励她和我一起参加不同的会议,所有这些好的价值我都试图灌输到她的性格中。但不仅仅是她,不仅仅是马拉拉,我把这些好的价值带去学校,带给男同学,也带给女同学。

我通过教育带来解放,我教育自己的女儿,我教育自己的女学生,要学会对“服从”说不,我教育我的男学生,要忘记所谓的“荣耀”。

言传身教,在父亲的引导下,即使是在落后的国家、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之下,马拉拉也仍然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思维开放、热爱自由的女孩。

但好景不长,塔利班控制马拉拉的家乡之后,他们的控制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封闭。一切都在向后退。人们原来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被无情地夺走了。

关于塔利班,波叔只说一件事,给你们感受一下:阿富汗有两尊石刻大佛,叫巴米扬大佛,是有15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玄奘取经时就去瞻仰过。

结果在2001年,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和抗议,塔利班动用炸药、火箭炮、迫击炮、坦克,用了好几天,把大佛完全摧毁。

马拉拉要面对的敌人就是这样愚昧、疯狂、没有理智。她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塔利班来到了她的家乡。从12岁起,她开始得为争取自己的教育权利而斗争了。

那是在2008年底,齐亚乌丁接到朋友阿卜杜勒·海·卡卡尔的电话。对方是常驻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的英国广播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BBC特派员,想找一名女教师或女学生,撰写塔利班统治下的每日记事。

这些文章将会放在BBC乌尔都语栏目“巴基斯坦女学生日记”专栏里。

最初接受这项任务的是一个叫阿依莎的女孩,但是被她父亲制止了。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得罪了塔利班可不是闹着玩的。

马拉拉听说此事之后,却自告奋勇:

我希望外界知道斯瓦特发生的一切。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就如同我们有权利歌唱一样。

在塔利班的高压政策下,干这事简直就是拿生命在开玩笑,换作是哪个父亲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冒险。

但齐亚乌丁不是个寻常的父亲。他同意了。

马拉拉此前从未写过日记,所以海·卡卡尔给她讲了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故事(波叔讲过的,复习戳这里),并为她取了笔名古尔·玛凯(Gul Makai),以确保她的安全。

古尔·玛凯,在普什图语中是矢车菊的意思。

马拉拉的第一篇日记诞生于2009年1月3日,标题是“我很害怕”:

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军事直升机和塔利班。自从斯瓦特地区被军事控制之后,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噩梦。吃完妈妈准备的早餐后,我出门去学校。

塔利班颁布了法令禁止女孩上学,这让我很害怕。一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在喊“我要杀了你”,惶恐着加快了步伐。有惊无险的是,他只是在讲电话,也许是在威胁电话那头的人。

27人的班级,今天只去了11个,人数一直在减少。我的三个好朋友已经跟随家人,分别转去了白沙瓦、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

1月14日的日记:

再也不能去上学了。今天去学校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好。从明天开始就放寒假了,但校长只告诉了我们放假的消息,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学,以前都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我猜想,是塔利班已经下命令,从明天开始禁止女孩上学。我很乐观地相信,新学期一定会再开始的。但当我离开学校时,我回望了一下校园里的建筑,好像我不能再见到它似的。

没想到,马拉拉的日记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学校里有学生甚至打印出来拿给校长齐亚乌丁看,校长脸上挂着一副了然于心的微笑,淡淡地说:“写得很好。”

他默默地为女儿感到骄傲。

马拉拉在日记里真实记录在塔利班统治下一个普通女孩的生活:塔利班不许女童接受教育、班级里敢来上课的女孩越来越少、男孩被洗脑接受恐怖主义教育、日复一日的恐怖袭击与轰炸。

她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还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它迅速引起全世界对塔利班控制地区的关注,间接推动了国际对塔利班暴行的干预。

马拉拉也渐渐意识到:

一支笔以及那支笔所写出来的文字所产生的力量,可以大过机关枪、坦克、直升机。

她的身份公开了。现在,人人都知道是马拉拉写了那些日记。

在那三年里,马拉拉成为斯瓦特地区儿童集会的主席,被南非大主教图图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并获得第二名,还是巴基斯坦首位国家和平奖得主。

对塔利班来说,这个日记专栏是他们的眼中刺。他们要找到日记的作者,制止她写下去。

人们以为塔利班再残忍也不会杀害一个孩子。马拉拉和她的家人也以为齐亚乌丁的处境更危险。

我们一年到头都被人威胁,有些刊登在报纸上,有些是其他人转来的传单或小纸条。母亲很担心我,但塔利班分子从来没有特别针对过小女孩,相对而言,我更担心他们会针对我的父亲,因为父亲总是发表反对他们的言论。去年8月,我父亲的好友,也是他抗争暴权的同盟扎西德·汗在去祈祷的路上脸部中枪。我知道所有人都在劝我父亲:“小心点,否则下一个就是你了!”

但是猜错了。

他们要对一个还没成年的小女孩下手。

2012年10月9日,一辆校车正驶出一所中学,马拉拉像往常一样坐在校车上,和几个同学开心地聊天。

突然,校车被截停了,几个蒙面的男人冲上来。

那个男人戴着一顶宽檐帽,用手帕蒙住口鼻,看上去就像是得了流感一样。他看着像是个大学生。他一跃跳上车厢,向我们走过来。

“谁是马拉拉?”他用命令式的口气问道。

没有人开口说话,但有几个女生望向我的方向。我是唯一一个没有把脸蒙起来的女孩。

这时候,他举起一把黑色手枪。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把柯尔特45型自动手枪。几个女孩子开始尖叫起来。莫妮巴之后告诉我,当时我死死地抓着她的手。

我的朋友们告诉我,那个男人开了三枪,一枪接着一枪。第一枪射穿了我的左眼眶,子弹从我的左耳射出。我倒在莫妮巴身上,鲜血从我的左耳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我旁边的女孩。有一枪打中夏希雅的左手,还有一枪从卡内·利兹雅的左肩射穿进入她的右上臂。

朋友们后来告诉我,枪手开枪时手在发抖。

子弹从马拉拉的左眉上方射入,卡在她的左肩胛骨附近,碎裂的头骨伤及大脑,让她的左脸几近瘫掉,左耳一度失聪。

由于伤势严重,在巴基斯坦进行了紧急手术后,马拉拉被转送到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这是英国最好的外科医院之一。

这个顽强的生命到底还是支撑下来了。

其实马拉拉想象过这一幕的发生:

我想象在回家的路上,有人从台阶上跳出来朝我开枪。我想象自己的反应:也许我会脱下鞋子,朝他扔过去;但我又觉得如果那样做的话,我就和恐怖分子没有什么区别。最好还是向他祈求好了。“好吧,如果你想开枪就开吧。不过,在此之前,请先听我说几句话。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不是针对你,我只是希望每个女孩都可以去上学而已。”

大气,无畏,勇敢,真诚……波叔想把这些赞美的词全部送给马拉拉。

塔利班的失算不但没有让马拉拉停止发声,还把她推到了国际上前所未有的关注高度。

在巴基斯坦,无数曾经屈服于塔利班的淫威之下的普通人被激怒了,他们走上街头,游行抗议。

全世界震惊。你有多怯懦才会对一个小女孩下毒手?

在网络上,“我们都是马拉拉”的运动如火如荼。

齐亚乌丁在女儿受伤后感到深深的自责。他痛苦地问妻子:

对于发生在我们女儿身上的事情, 我是不是有责任?

妻子说: 

请别责备自己。你之前所做的没有错。 你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环境,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也为了教育,你的女儿受到了启发,并愿意和你并肩作战。你们两个人都在正确的道路上,真主会保佑她。

波叔觉得,齐亚乌丁是个称职的父亲。

为所有的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是马拉拉的信仰。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变得纯粹,无所畏惧。

作为一位深爱女儿的父亲,齐亚乌丁无法阻止,也不忍阻拦女儿去追求她的信仰。所以,他选择陪在女儿身边,默默地支持,守护她。

她被送往英国接受最好的治疗,痊愈后在英国继续上学,并坚持不懈为全世界女孩的受教育权奔走发声。

她见过数不清的政要和明星,所有的同龄人都羡慕她,但她依然渴望做一个普通的学生,每天按时上课、写作业、考个好分数。

2013年4月,马拉拉登上了美国《时代》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

7月,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4年10月,马拉拉正在英国伯明翰的一所中学里上课,她的老师走进教室。

当时我在上课,老师进来告诉我说我有个重要的消息要告诉你,然后他说,你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祝贺你!

如果马拉拉像身边的姐妹一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那么她现在很可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

投胎是个技术活,马拉拉是幸运的。她的出身,使她不用早早嫁为人妇生儿育女,愚昧一生。

但这份幸运,也让她背负起同龄人无法想像的担子。

齐亚乌丁在他的TED演讲上说过:

不要问我对马拉拉做了什么,问我没对她做什么。我所做的,只是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还有什么比父女并肩作战更让人动容?

有父如齐亚乌丁是幸运的,有女如马拉拉是荣耀的。

马拉拉说过:

得奖让我感到很荣幸,这会激励我继续前进,我们想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现在,马拉拉真的在继续前进。诺贝尔和平奖不是她的顶点,更不是她的终点。

她的获奖理由是:

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

现在,她仍然在抗争。

今日心情 敬佩

别折断心中的翅膀。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你也许看过这个女人的第一寸肌肤,有人把她劫走藏了两年》

《为了美,他去死》


——菠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