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六六的成长笔记
六六学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明白这4个人性,没人能拿捏你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海外优青 | 湖州学院诚邀全球英才加盟!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2025年度博士后招聘公告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春节后最痛的感悟:千万不要轻易离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六六的成长笔记

这个危险的想法我恨不得提醒每一个人

陈六六的成长笔记  · 公众号  ·  · 2020-03-11 15:01

正文

作者 | 柴桑

来源 | 拾柴院(ID:chaisangchai_)


Date | 2020.03.11

Music | 《知足》

总是不能懂不能觉得足够

Weather |sunny day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六。


这是我待在家里的不知第多少天,最近,不少城市解除一级响应,各地企业复工运转,就连春招都开始采取线上面试,不耽误大家混饭吃。

虽然警报还未完全解除,但是也渐渐的有很多好消息传来,相信胜利一定在快马加鞭的赶来,刚过完女神节,我们今天就聊一聊现实的消费问题:

宅家的这段时间,你花了多少钱?

等可以大方出门后,你又准备花多少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 互联网时代我们花钱越来越顺手了。

记得小时候校门口卖着5毛一袋的辣条,每次我都要把兜里的一元钱揉得皱巴巴才会递出去,接过找的5毛又小心翼翼的揣进口袋,简单的动作间,满满都是消费的仪式感。


当微信支付,手机支付流行起来后,这样繁复动作间的仪式感和纸币交换间的视觉冲击,慢慢消失了。

手机屏幕一闪就 -200 的数字,和自己亲手掏出两张毛爷爷再递出去,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比起兜里实实在在花一张就少100的钞票,手机擅自减掉的数字就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一样。

人的本性是会去“享受”花钱这件事的。

即使花钱本质一样,但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感觉 虚拟的数字 ≠ 金钱的实 如果只是动动手指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享受,并且还感觉不到那么的肉疼,那为什么不花呢?为什么不享受呢?


只是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曾经,这份享受的欲望被视觉里一沓沓钞票的扎实厚度,嗅觉里空气中飘散的铜臭气息,听觉里父母口中的钱要省着点花的念叨,从多方给理性抑制住了而已。


但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枷锁被打破了。

看不到钞票减薄的厚度,嗅不到钱的铜臭味,父母也格外纵容独生子女,我们很难在花钱时再沉稳的决策,理性的支付。

只有到每个月9号( 花呗青年噩梦日 ),才惊觉自己又欠了一堆债。



也是奇了怪了,我们想不起自己在哪儿花了这么多钱,也一直没有吸取教训不再花这么多钱。

之前我在餐厅兼职端盘子的时候,听店员姐姐聊天说她昨天做头发花了八百块,我受到了冲击,八百啊,有这钱拿去买游戏皮肤它不香吗( 咦好像有哪里还是不太对 )?

是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消费观受到了千人千面的推荐和针对。

上一刻在逛淘宝只想买个吹风机,下一秒它又给你推荐了防脱洗发水、护发精油、戴森卷发棒……百度随便查了一下怎么煎蛋,某东又马上给你push不粘锅广告。


你对游戏不感兴趣,知道你喜欢追星那就买张演唱会门票吧?知道你想好好学习,马上给你铺天盖地推荐知识付费课程,买吧,哪怕不听在收藏夹里躺着也安心。


*什么破信息保密协议,在整个互联网海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就在裸泳了。

密集的精准推荐和轰炸,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做着无意识的消费决策 总是感觉自己没买多少,没花多少钱,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跬步足以至千里。

在微博上有个投票:
疫情过后,你会报复性消费么?


我算了下投票百分比,选择“会”的人大概占比是: 23.5 %。

你能看出什么?

基本就是遵循二八定律的啊!

有钱人当然可以报复性消费啦,无论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后,都不会耽误他们该花钱花钱。无论是报复性,随机性,没事找事性,他们也一直都是想消费就消费的。

但当你也跟风去买买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 自己是那20%的有钱人么?



疫情快要过去了,可以预料,商家肯定会在不久的未来鼓吹报复性消费,毕竟3个月没业绩了,这不得冲一冲第一季度么?

陆陆续续准备好镰刀,准备磨刀霍霍向韭菜了。

在收割季正式到来之前,他们也做了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自媒体们开始写这样的文章:
《别在该好好花钱的年纪谈恋爱》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你不肯花钱宠爱自己的样子,真的很丑。》

广告主们开始张贴这样的标语:
“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能没有一整套口红色号?”
“穿上香奈儿,灵魂都是有香气的女子。”
“戴劳力士,你就是那个霸道总裁朱一旦,随时发配员工去非洲”

全社会都在鼓励消费至上。


消费主义的本质,是对物质进行虚拟意义的赋予 ,用各种概念粉饰自己的物品,再进一步去包装到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他们不会让人直接买买买,而是会潜移默化的向我们灌输一些观念。 比如用香奈儿的香水会让你显得精致与高人一等,不穿AJ就会在朋友圈显得特别土啊。

但其实,香水就是用来喷的,鞋就是用来穿的,压根无法给人贴上任何的永久性标签。 人的价值永远在于他丰富本我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得靠物质去刻意装出来。

我始终觉得, 只要是还没实现不上班每个月的收入就能超过远远自己的花销水平的,都不是有钱人 。穿什么,买什么,用什么,都不是有钱人。

赚钱就是为了花的,是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水平的,大家都这么说。

但是奇怪,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呢?

置身其中的我们,又何曾真的在花钱后的一个月到半年中,感受过自己的生活档次和水平真的得到了质的提升呢?

仔细想来,唯一爽的时刻,只有刚花完钱的当下啊。

2018年8月,央行数据显示:

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的总额达到了 756.67亿元 。但在201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 76.86亿元 ,8年翻了10倍。



微博有人做了一个关于90后月薪和存款的调查,统计显示:

4万多人的评论点赞中,70%的人都有分期负债;20%的年轻人,虽无负债,但也没有存下什么钱;只有10%的年轻人,每个月有固定存款。


看着这个数据,我们真的还能心安理得的接受 「当下赚钱就该当下花钱享受」 这样的观念吗?

其实当代年轻人真的没什么钱,即使他们穿的是AJ、挎的是Dior的包包,吃的都是网红餐厅。

商家都在鼓吹消费,但却没有人会对你消费后的人生负责 ,除了你自己。



英国诗人塞廖尔·约翰逊说: 既花钱又存钱的人,是最满足的人,因为他享受到了两者的乐趣。

老粉都知道,我大学毕业靠自媒体的存款有15w。但这笔钱其实严格来说不都是我赚的,而是我存的。

之前隔壁寝室的朋友羡慕我“居然能在大学就赚这么多!”,我看一眼她桌面上摆满的亮闪闪的瓶瓶罐罐,笑着跟她说:

其实不是我赚得多,只是我不太会花钱。你换算一下,假如你不买这么多大牌化妆品,口红只买一只够用的,是不是比我还有钱?


她算了一下,说,我靠,还真是,但我也没有15万那么多。

我善意补充到:

还有你和你男朋友经常每隔一星期就来往一趟的火车票钱和你们平均五天就要过一次纪念日的礼物钱。


*啧啧,不谈恋爱,钱包没事。

这笔存款,我始终没怎么动过, 我认为人始终要给自己留一份底气和安全感,对我来说,这15w就是我的安全感。

即使不花,但光是这笔钱存在本身,就对我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我可以坦然选择做我喜欢的,有成长价值的工作,而不介意工资暂时会比较低。因为我有资本,所以我也有耐心等自己在这个岗位成长升值。

相比起来, 许多人选择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的标准,都是看钱够不够。

喜欢的工作工资低不敢去,讨厌的工作也不敢辞职,因为又要交房租又要交水电,一换工作就没底气养活自己,只好放弃。

但若是手里有一笔 FuckYou Money 够自己生活6个月的钱 ),其实就完全不用介意短期利益,转而可以去更关注长期价值。


许多时候,让我们错失机会和兴趣的,都是钱不够。

很讽刺的是, 钱这个东西不能买来一切,但却又可以间接的换到一切。



和你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消费习惯,其实一直都很简单,就是三点:

1、只买刚需的东西,每个月必须存下来一笔钱

我换季只会买2件基础款的新衣服,这样不仅简约,也不至于明年就过时穿不了,我有正式场合的正装,平时我就以简约为主。至于化妆品护肤品,我也会只买一两套,用完了再买。

相信我,不天天换套新衣服不在柜上摆满化妆品没人会看不起你的,你又不是英语老师哈哈~

而每个月我都会存下来当月收入的20%,拿去定投或者买基金,现在每天能收入大概30块钱。

长期攒钱,你会有一笔小小的积蓄, 这是你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也是你的启动资金。

你可以用这笔钱全职考研重新以应届生身份换工作,可以拿去学习一门新技能,用法多种多样,说白了,这就是你的底气,可以相对自由选择人生的底气。

2、关掉花呗,从来不用花呗支付

资本太聪明了,他们向你灌输消费观,包装自己的产品,还借钱给你消费。

花呗的本质,是透支我们未来的金钱去提前消费。当自制力不够强的年轻人们习惯了超前消费的快感,消费欲望会越来越大,对自身的真实经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知。

这是很危险的,每个月还完花呗所剩无几,于是又不得不再借钱消费。当人习惯了“ 借钱消费 ”后,这个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还花呗时的那种迷惑和肉疼,我真的不想体会第二次了哈哈。

3、如果我真的非常想要一个非刚需的东西,那我会先再等三天再买

我也会有奇奇怪怪的爱好啊,比如我喜欢买看不懂的原版精装书、机械标本、手账胶带……这些严格意义来说都是“非刚需,没多大用”的,但却是我精神需求的一部分。

所以当有了喜欢的东西,我会故意等三天,三天足以把所有冲动消费的热情磨灭,辨别我到底是真的想要,还是一时兴起。

事实上这个习惯让我至少少买了70%的东西……真的!先稍微忍一忍,等上三天,再看到就已经不会那么想买了。

所以我也不希望大家看太多淘宝直播,因为狂热的直播间气氛留给你的决策时间太少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自己需不需要这个东西,就条件反射跟着抢了。



真的很希望大家, 让消费回归理性,让金钱回归价值。

疫情过后,火锅店会被挤爆炸,旅游景区会被人头占领,东北澡堂子里的泥能把下水道都堵了。

但没关系,这只是普通的压抑后反弹,被关久了想多吃几顿小龙虾,怎么有错啦?

我们真正该警惕的,是自己的钱包余额莫名减少的速度,以及不自知的消费主义陷阱。

报复性消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