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道风物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通过脚踏实地的风物发现之旅、值得信赖的线上线下原创内容,复兴原乡传统、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生活的燃烧  ·  每天领1212元机票神券!这2家闪促进入倒计时! ·  昨天  
爱生活的燃烧  ·  每天领1212元机票神券!这2家闪促进入倒计时! ·  昨天  
中国旅游报  ·  智慧旅游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  4 天前  
苏州本地宝  ·  苏州好吃的菜市场有哪些? ·  3 天前  
苏州本地宝  ·  苏州好吃的菜市场有哪些? ·  3 天前  
璞缇客精品酒店  ·  又两条高铁开通!不输涩谷的热闹地!圣诞氛围已 ... ·  4 天前  
杭州发布  ·  限时免费、半价!杭州人赶紧安排上! ·  5 天前  
杭州发布  ·  限时免费、半价!杭州人赶紧安排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道风物

中山大学,如何影响了中国100年?

地道风物  · 公众号  · 旅游  · 2024-11-11 15:45

正文




明天,就是中山大学的百年华诞!这座即将100岁的中山大学?是中山哪个大学,或者,是哪个中山大学?


在广东以北的“北方人”眼里,“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是一座遥远而神秘的名校——


在广州的高楼大厦里,
绿意满满的中山大学分外醒目。 
摄影/姚舜雨


她以中山为名,但是校区在广州、在珠海、在深圳,就是不在中山市,也与中山陵所在的南京相隔千里。她“中大”的简称总会被误读成“中山”。而中大的英译“孙逸仙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在一次翻译乌龙里成为了“双鸭山大学”。于是,相隔几千里的北方小城双鸭山,又意外地与中大联系在了一起。


的确,在中国名校之林中,中山大学是相对低调的那个。但在广东人眼里,她是享誉几十年的“广横走”。毕竟,无论是专精科研的数理化生、还是经世致用的人文社科,抑或救世济人的医学,中大都拥有全国一流的硬实力。


中山大学南校区立体校训。 
摄影/卢文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坐拥38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0所附属医院……孙中山先生“广东要建几十个岭南大学”的殷切期望,正在中山大学,逐步化作现实。


又是一年毕业季。 
摄影/肖智斌




位列十大最美校园的

到底是中大的哪座校园?



中国最美校园大学榜年年有,樱花缤纷的武汉大学、滨海听涛的厦门大学、学术圣地燕园和清华园,都是热门选手。而低调的中大年年入选,其校园之美却不为很多外人所知。

👈向左滑动
康乐园中,百花盛开。

摄影/汪泽霏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外界的不了解,哪怕是中大自己的学生,求学四年下来,都未必能够完全熟悉中大的校园空间。


因为中山大学,实在是太大了。今时今日,一共有接近5000名专任教师在这里传授知识,有超过66000名学子在这里读书学习,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141个专业、64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44个博士后流动站,校园里迎面相遇的同学,可能拥有迥然不同的学科背景。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摄影/伍钧浩

中山大学三个校区,更是横跨广州、深圳、珠海。深圳校区、珠海校区双双超过3平方千米,广州校区南校园、东校园加起来也超过了2平方千米,广州校区北校园继承了中山医科大学的衣钵,虽然仅仅0.2平方千米,但地处闹市,五脏俱全,五大校园加起来,面积超过清华与北大主校区面积之和。


所以,如果试图描述中大的就读体验,就会发现,这远不是几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不同的校园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大学生活、学科特色乃至城市风格。



中山大学老校区,到底在哪里?


别的不说,仅仅“中大老校区到底是哪里?”这个简单的问题,许多中大学子可能都说不清楚。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南校康乐园!的确,一千多年前山水诗人康乐公谢灵运被贬谪到岭南,由他得名的康乐园便早早在历史深处,埋下了一份悠远闲逸,直到2021年,中大南校区挖出古墓的新闻还是会登上热搜榜。但其实,康乐园最早的主人岭南大学,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时才并入中山大学。


夕阳下的怀士堂。 
图/图虫·创意,摄影/行走的木头人



这时候还会有熟悉校史的同学,盯着华南理工大学的五山校区,幽幽地告诉你,那才是中大的老校区。毕竟,华工的过去也与中山大学关系密切,而最正宗的原版“国立中山大学”牌坊,也还静静立在五山校区门前(今天中大校园里的牌坊,严格意义上都是仿制品)。


不过,中大校徽上的钟楼,并不在康乐园与五山校区,而是位于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中山大学)成立时的校址——广州文明路。1927年,鲁迅先生从厦门大学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就住在这栋大钟楼里。百年后,这里成为了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地,钟楼形象则永远定格在了中山大学校徽上。


广州鲁迅纪念馆,中大校徽的钟楼原型。 
摄影/鱼


这么一看,中山大学,实在是与广州的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康乐园与南校区

中大的精神根骨

中大入驻康乐园已经过去七十年的时光,这片古朴的校园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中大的根脉,生活在南校的康乐园,有一种历史和现实交叠的感觉——


沿着校园中心的中轴线,厚重的岁月缓缓铺开,进士牌坊是比整座校园还古老的遗存,惺亭记录着革命激荡的岁月,不远处的黑石屋,是陈寅恪先生晚年沉思的地方,大草坪尽头,中山先生的铜像连同国立中山大学的牌坊,都已经成为凝练着中大历史的符号


中山大学南校区中轴线。 
摄影/姚舜雨

马岗顶上的欧式建筑群更是风姿各异。每逢春夏,百花盛开,乃至有一本讲南校区植物图谱的书就叫《康乐芳草》2003年春,图书馆扩建工程可能波及马岗顶上的古树,当时的校园师生十分焦急。时任黄达人校长亲自写了一篇《我也爱马岗顶的树》,向大家解释问题:“中大之所以可爱……与马岗顶上的这些树是分不开的,在它们身上,折射着中大的传统。”由这个在中大学子里流传甚广的故事,即可见中大自由、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

👈向左滑动

图1,2:国立中山大学牌坊;乙丑进士牌坊。

摄影/李明


然而这厚重的中轴线两头,都是广州最热闹的世俗生活。漫步在南校区,一抬头就是广州的地标广州塔“小蛮腰”。北门牌坊外,你可以遇见广场舞大妈与珠江步道上的游客。学校南门,则正对着热闹的中大布匹市场,这亚洲最大的布匹市场在搬迁前,曾经聚集了几十万商贩和世界各地的商旅,从早到晚扰扰攘攘的市场,与一所顶尖大学相邻共处了几十年,在全国都不多见。但在“商贸之都”,似乎很合理。


在中大南校区,一抬头就是广州塔。 
摄影/伍钧浩

不过,收获历史底蕴的背后,吃住条件就要打些折扣了。比如那座1933年就建成了的广寒宫(没错,就叫这个名字),做了近百年的女生宿舍,绿瓦朱墙,不知道记录着多少代学子的校园时光。而在最新的松涛园食堂建成之前,分散在古老校园里的各个食堂,相比于其他更年轻的校区多少有些逊色。


广寒宫前树木上的猫头鹰。 
摄影/鹟鹟鹟



新生代的中大

从广州走向珠三角


大学城校区,也就是广州东校园,与其他十余所广东高校为邻。在这座名为小谷围的珠江岛屿上,几十万大学生共同生活。你可以去贝岗夜市和新天地商业中心感受青春蓬勃,可以在大学城内环路上与十余所高校的学子来一场夜跑。也可以在选课系统里,抢东校特色的龙舟课——在校园里那条连通珠江的小河谷河中,体验无数广东人为之疯狂的划龙舟。


中大特色龙舟划船课。 
摄影/谭羽杰

以医学著称的广州北校,是中大最小的校园,但若上溯校史,这里反而是中大真正意义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片校园。这里有中山医科大学最早的前身博济医院,是孙中山先生曾经求学的所在。尽管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原校名仍然挂在门前,代表着这所中国最古老的现代医学教育机构的传承与坚守。


珠海校区读书的人们,一度自嘲为“被流放”。背山面海的珠海校区,很大,庞大的地理尺度拉长了时间,也拉长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有号称亚洲最长的教学楼,有中大校区中唯一的海景,有一片日后容纳了国家科研工程“天琴计划”的庞大后山。


珠海校区海琴楼群。 
图/中山大学官网


教学楼与生活区,食堂与操场,校园与城市,珠海校区的中大人好像永远在赶路,在漫长的路途上,一代代学子离开了岁月湖,抱怨也渐渐化成了怀念,直到岁月湖被填平,“中珠”也在中大的快速发展中,迎来了一轮变迁。


当然,还有最年轻的深圳校区,短短几年间在寸土寸金的特区土地上拔地而起。校园设施逐渐完善,一座中大地铁站也建立了起来。(加上广州的中大地铁站,中大是不是国内唯一拥有两座同名高校地铁站的大学呢?)。自此,人们记住了深圳光明区的特产不只有乳鸽,还有一所百年名校。


深圳校区逸仙楼。 
摄影/伍钧浩


风格迥异的五大校园,让中山大学成为了华南生活最丰富的一所大学。不过,同在红墙绿瓦的校园里徜徉,在大二结束时去参加难倒了很多“旱鸭子”的游泳考试……中大人总是有相似的生活底色。


校区虽大,人文底蕴却共通。只要在系统内预约,其他校区的书籍也会通过每周在各个校区穿梭的“运书车”被流通到本校区来。更有意思的是,若是忘记还书,并不需要补钱,只有通过一轮图书馆知识测试,才能把扣掉的分数补齐,顺利还书。于是,没有一个中大人,不曾默默刷题,只为了归还超期图书。


丰富的校园生活:吉他协会与话剧社。 
摄影/梁晨

也许很少有中大学生吃过学校的每一个食堂,体验过每一片宿舍区,但即使是四年都没见过面的中大人,也有着一以贯之的相似气质——低调又高昂、闲逸却奋进。这与中山大学的百年校史,自然关联颇深。


中大特色音乐诗剧《中山情》。 
摄影/盘诗琰



中大的这一百年,有多不平凡?



明天,就是中大百年华诞。这或许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在中国高校“百岁俱乐部”不断扩大的今天,老牌名校中山大学居然才刚刚迎来百年校庆?


这或许也是中大内敛个性的体现,她没有像许多名校一样,将校史无限向前追溯——尽管从中山医学院上溯至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博济医院,校史能够轻轻松松延长半个多世纪。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 
摄影/李明


对于中山学子而言,更重要的是校歌里所唱的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时的信念,成为这所大学最重要的起点。


诚如孙中山先生的名言“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大地处岭南,但从不偏安一隅。事实上,这座大学的命运就像岭南大地一样,在历史激荡中,紧紧地和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国的大革命时期,广东是前沿阵地,中山大学也是新文化的高地,一位位人文名家,怀揣着变革国家的梦想,深潜于中大的江湖,也不忘眺望中华大地。


在中山大学留下足迹的学术名家。 
制图/鱼一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师生西迁至云南澄江,当日军进入广州城的时候,抢运的图书器材正在中大师生的护送之下,乘船溯珠江的支流西江而上。1940年,中大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中大第三次搬迁,各学院师生分散在梅县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师生们才迁回广州。在那样艰难的烽火岁月里,中山先生留下的学校血脉也绵延赓续。


上图:孙中山先生多次来过的大钟楼内大礼堂,
下图: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礼堂演讲。 
供图/中山大学


后来的中大,更影响到整个广东乃至中国的教育格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都与中大学科调整息息相关。天文、哲学、语言学等一批优秀院系,则被调往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支援全国教育建设。同时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中大正式进入了“康乐园时代”。


这场绵延百年的复杂学校变迁,直到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才徐徐划上句号。


中山大学校史沿革。 
制图/鱼一条

1999年,经济特区开发催生了珠海校区,新世纪初,广州大学城开发,中大作为广东第一高校也顺理成章地进驻,2015年深圳校区落地后快速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的“大手笔”。从白云山下到珠江两岸,可以说在“大湾区”概念被明确之前,中大就已经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大湾区发展当中。广州老校区的悄然变迁,珠海校区的浪花和深圳校区的日新月异,就是最好的佐证。


百年校史,与中国百年风云激荡同频,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昂扬,抗战时期的坚韧,新中国成立后的求索,还是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前行,中大的这一百年,都足够不平凡。


珠海校区迎着夕阳下课的同学们。 
摄影/田隽恺




这座“南天一柱”,不一般!



百年中大,当然不只有多彩校园和绵延校史。更重要的,还是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紧扣时代脉搏的学人追求。这,才能当得起总理“南天一柱”的赞誉。


中文、历史、哲学和物理、化学、数学等为代表的文理学科,以及享誉全国的医学,是中大传统的优势学科。同时,依托于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的区位优势,中大也在努力弥补工科短板,士别三日,曾经那所“文理大学”变得更加综合了。


深圳校区相山广场。 
摄影/梁晨

在最新的中国高校经费排行中,中大依旧排在前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身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广东,这所中山大学,不一般!


中大,有迈向远洋的勇气。2021年,我国排水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正式投入使用,首航南海;豪气的中山大学,甚至拥有我国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中山大学极地”号(由企业家捐赠,校方改造)。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 
图/中山大学


中大,有探索前沿的雄心。在广州东校园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里,国际领先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正是“镇校之宝”。中大同样心怀仰望深空的视野。在珠海校区,“天琴计划”于2015年启动,“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在九天之上聆听宇宙中的引力波。校园中的一片湖水,也被命名为“琴湖”,这是中大独特的科学浪漫。


珠海校区天琴中心。 
摄影/田隽恺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山大学?


在悠闲的时候,中大是得闲饮茶的长者,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在关乎时代的重要时刻,它又会振臂一呼,奋发图强。


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及附赠的普洱茶饼。 
摄影/居居


尽管对于很多初到广东的学子,中大有一层陌生的“异域感”:气候湿润、方言难懂、饮食生猛,就像很多北方人心目中的广东一样,富庶却遥远,久闻其名,但要去求学定居,总要下一番决心。但只要走进中大校园,穿过那一片老建筑,在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物掩映下,“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映入眼帘,这所大大的校园就能让人沉下心来,好好面对学问,好好面对青春。


毕业季的同学们。 
摄影/肖智斌

著名词曲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校友陈小奇,在建校75周年时写过一首“中山大学校友之歌”《山高水长》。如果说“白云山高,珠江水长”的校歌代表着中大的家国情怀,那么这首有“第二校歌”之称的《山高水长》,吟唱的就是无数中大人的校园情结——


是“风里的钟楼火里的凤凰激扬文字的昨天”,也是“千百个梦里总把校园当家园” 。


跨越古今,薪火相传。 
摄影/袁玮骏



文 | 宜舟(中山大学2018届校友)

文字编辑 | 后果

图片编辑 | 顾嘉玮

设计 | 魚一條

封面摄影 | 卢文

头图摄影 | 李明


特别致谢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厚朴【HOPE】工作室

中山大学东校区摄影协会

中山大学摄影协会(北校园)


瞿俊雄老师

姚舜雨(2021届校友)

梁晨(20级在校生)

中山大学所有投稿的同学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