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年燃爆全球的网飞神剧,揭开了这个行业的残酷真相 ·  6 小时前  
新周刊  ·  谁在收割DeepSeek的第一桶金?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年过四十,我终于不被“他人建议”摆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排队3小时,云贵菜正在占领北上广CBD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3 23:0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云贵菜在近两年内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和流行,通过小酒馆(bistro)的形式,融合云贵菜特色与都市审美,成为都市人新的餐饮选择。文章介绍了云贵菜的新特点,如野趣的氛围、漂亮的配色、差异化的口味等,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包括旅游热的带动、消费者的好奇心、云贵菜的特色等。同时,也指出了云贵bistro目前面临的挑战和质疑,如价格偏高、口味复制粘贴等,以及品牌的规模化问题。最后,文章呼吁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保留对云贵菜的原味的好奇和向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云贵菜的兴起和流行

近两年,云贵菜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和流行,成为餐饮市场的一股新势力。通过小酒馆(bistro)的形式,融合云贵菜特色与都市审美,成为都市人新的餐饮选择。

关键观点2: 云贵菜的新特点

云贵菜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氛围,如野趣的氛围、漂亮的配色、差异化的口味等。

关键观点3: 旅游热的带动和消费者好奇心的影响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带动了对云南旅游的热爱和对云贵美食的好奇。消费者对未被过度商业化的云贵风味产生好奇,对新兴的美食形式产生兴趣。

关键观点4: 云贵bistro面临的挑战和质疑

云贵bistro目前面临着价格偏高、口味复制粘贴等质疑,以及品牌的规模化问题。同时,也需要面对网红美食市场的规律,不断创新和提升品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观点5: 对云贵菜原味的向往和保留

在享受云贵bistro的同时,也要保留对云贵菜的原味的好奇和向往。毕竟,真正的云贵菜才是美食的根基和灵魂。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槽值
(ID:caozhi163)
作者:槽值小妹


“众所周知,老北京全是地道,没有美食。”

每个来到北京游玩的人,向生活在本地的朋友抛出“推荐吃什么”问题后,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外乎:烤鸭,涮肉,驻京办,出门找家麦当劳/肯德基。

但最近一段时间,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从老家去北京旅游的人,如果有机会,和北漂刚回老家的人见一面,问一下去北京什么值得吃。

可能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答案。

“要不你拿出半天时间去排火烧云吧,我的精神老家。”

(图/作者供图)

甚至不止北京,过去这一年,一批以“山””云”字辈店名为代表的云贵菜,正在悄悄占领各大商圈。

以上海、北京为主要根据地,往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扩散。

在其他实体餐饮“卷生卷死”的时候,越开越多的云贵bistro,已经悄悄占领北上广了。

IMG_256
(图/社交平台截图)


最近的北上广,
快被云贵菜开成丘陵了

哪怕你还没打卡过,在各路网红探店或铺天盖地的安利下,可能都已对云贵bistro有所耳闻,甚至从它的全世界路过——

区别于印象里传统云贵菜常见的的张哥XX,陈姐XX,杨姨妈XX,在云贵菜2.0版本中:

“山”是它必不可少的关键字,遇见如山石榴、山迈山、山苗苗、半山腰、三出山、山外面、上山下山闭眼入基本没错。

IMG_257 从整个西南大山路过。(图/小红书@城北汇汇)


野性又松弛是它刻在DNA里的标签,从“坐”“忘”“云”等充满新中式审美韵味的字眼,到“野果”“石榴”的点缀,一看便顿觉有种森系餐馆的美。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不过,仅仅凭借这些特点,还不足以鉴别,需得寻找一个关键词的身影——bistro。

这个原本意为“小酒馆”的词,如今已在各大城市餐馆招牌上快速繁殖,和云贵/云贵川在语法上形成固定搭配。

没人知道西南边陲的美味,怎么和巴黎风情的小酒馆玩起混搭,但在最新的潮流语境里,它俨然正在成为必备防伪水印。

“现在的云贵川菜,不加个bistro是不能开吗?!”

不仅如此,在云贵菜bistro版本中,民族的和世界的,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

家喻户晓的折耳根,昔日花名“云贵川渝的呐喊”,诨名“食物的终点”,让云贵川之外的人闻风丧胆。

如今,在各大云贵bistro里刷足存在感,新花名是“在北上广深每个CBD种满折耳根”。

其他代表性的还有长相千奇百怪的菌类,各式各样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共同调和成极具记忆点的漂亮饭。

别致的食材,野趣的氛围,饭张力十足的画面……每一样都在打工人的取向上蹦迪。

“好不好吃先别管,只看配色跟画似的,就让人心情愉悦。”

如今,无论是约一个云贵馆子尝鲜,还是兴致勃勃找家云贵bistro约会,都是备受都市人青睐的周末活动,打卡热情势不可挡。

“排队3小时也要吃”的云贵bistro上海遍地都是,北京朋友吃火烧云得“准备提前2小时取号”;

武汉的野果号称“排队王”,一号难求;南京的梅果也不甘示弱,“好耶,排3小时了还剩90桌”。

等待时间之久,有云贵人看不下去开始给出建议:退一万步说,直飞云贵是不是还快点?

(图/《去有风的地方》)

只是云贵太远,云贵bistro门口依旧不缺食客,一边对门口长队感慨“有啥好排的这云贵菜”……

一边感慨完了不忘找店员问“请问要等多久”,再领取一张至少排到三位数起步的号码牌。

高人气不仅体现在队伍长度和等号时间上。

据红餐数据,截至2024年11月,中式正餐赛道云贵菜全国门店总数超4万家,占全国中式正餐门店总数的3.1%,在各菜系中排名第10位。
曾经在网红餐厅中存在感并不高的云贵菜,怎么就火出圈了?

“云贵人没吃过的云贵菜”,
怎么这么红?

提及初次看到“XX·云贵bistro”的感受,许多人的心情总是复杂。

云贵菜就云贵菜,还bistro是怎么回事?

过去,人们最熟悉的云贵菜什么样——

说贵州,是各种酸汤,以及大街小巷里来自安顺的夺夺粉、贵阳的肠旺面,毕节的汤圆、遵义的羊肉粉,遍地都是的炸洋芋,实惠大碗。

说到云南,是以米线、包浆豆腐、菌类火锅等特色美食,出了当地再难复制。

(图/《风味原产地·云南》)

而当遇上bistro后,好像一切看起来都不同了。

“它具备云贵菜系的特色,又融入简约酒馆的风格,打出了一记差异化十足的组合拳。”

符合近年来餐饮界“中餐西作”的趋势,云贵bistro,颜值上走的是精致化路线,强调“香香饭”“氛围感”。

气质上,则是将西南的自然野生与都市酒馆的小资情怀结合。

不同于一开始的迷惑不解,尝试过云贵bistro的人们,总会不可避免的被震撼。

有时是因为它口味的跳脱,不可预料——

黔式香辣能和海鲜风味混搭,卤肥肠可以用来下红酒,鸡尾酒能与辣椒粉、木姜子碰撞出火花。

有时是因为它设计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 工业风吧台能与民族风蓝布兼具,艺术吊顶能与云南土特产交相辉映。

或者干脆安排个新国风格调,加上毛笔字书写的横幅、肆意生长的绿植、半明半暗的灯光……

当Chef拿着他的喷枪,走到你桌前表演一道烤饵块时,西南佳肴与法式西餐的碰撞就此完成。

“城市里的香格里拉”“在混凝土的环保下纵横野生”,这不符合种草、打卡、二次传播的规律,谁符合?

不过,网红美食界有这样一条规律:小众变大众,大众变附庸,附庸变倒闭。

放在如今,似乎也适用——

一边是云贵bistro们风风火火地继续开店扩张,一边是消费者们质疑的声音愈发明显。

印象中的云贵菜,多以实惠、性价比关键词为主,经过融合后却难免被质疑“少且贵”“口味复制粘贴”“不土不洋”。

(图/《去有风的地方》)

同时,尽管云贵菜在社交媒体上人气颇高,但整体仍不算“规模化”。

据红餐大数据数据,截至2024年11月,超99%品牌门店数却在5家及以下,门店数超过100家的品牌数占比仅有0.01%,全国化扩张脚步并不快。
而在走过2024年的火热和扩张后,已经开始有人大胆预测:“从风靡全国到渐渐消失的规律,云贵风恐怕也不能免俗。”

扎堆云贵bistro的人,
到底在吃什么?

回看云贵风刮了又刮的原因,和这两年云贵两地的爆火不无关联。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掀起云南旅游热后,过桥米线、菌子火锅、炸洋芋、烤乳扇、舂鸡脚、鲜花饼等云南美食遍地开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