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战略前沿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集前沿科技以及孕育产生前沿科技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密切追踪科技前沿热点,敏锐捕捉战略前沿技术,传播前沿科技资讯。欢迎点击订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iPhone将可预估充电所耗时间#】科技 ... ·  昨天  
新浪科技  ·  【#比亚迪发布2024员工持股计划#,总人数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目前国内电竞俱乐部大部分亏损#】#Fak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战略前沿技术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战略前沿技术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7 07:22

正文


本文由卫星与网络(ID:satnetdy)授权转载,作者: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连续两天,马斯克又上全球新闻了。

北京时间6月24日3时10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角的39A发射台,使用回收的猎鹰9火箭第一级构成整箭,发射了保加利亚通信卫星。49小时后的6月26日4时25分,又在美国大陆另一边的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另一枚猎鹰9火箭,将10颗第二代铱星送入轨道。两枚火箭的第一级全都回收成功。26日的这次飞行,是猎鹰9火箭的第37次发射,本年度的第9次发射,第13次回收第一级成功……更重要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家商业企业为了纯粹的商业目的,在两天左右时间内连续发射两枚大型火箭。 

猎鹰9火箭本次发射的一级回收快放视频,感谢@航天爱好者网 林晓弈  提供


美国空军做不到的,

马斯克为什么能做到?



如此高频率的发射,让人想起美国空军在反恐战争期间提出的一个口号“作战快速响应航天(ORS)”。当时战事紧迫,前线部队极其需要空间信息的支援。但是传统侦察卫星的发射周期长达几年,在轨卫星要想重复观察一个目标,间隔也很大,时间分辨率无法满足部队需求。卫星图像传到地面,分析判读的流程同样很长。当情报送到一线部队,敌情早就发生变化了。因此,美国空军决心采取全面改进措施,压缩卫星侦察的时间周期。其中发射环节的压缩是最重要内容之一。美军提出,从任务下达到火箭发射,周期要压缩到7天乃至更短。

然而,直到这两场战争基本结束,美国空军也没有实现设想中的应急发射、随时发射,哪怕他们决定采用结构相对简单、射前准备工作很少的小型固体火箭也没能做到。近几年,“作战快速响应航天”甚至已经从美国军事航天的视野中淡出。至于NASA,距离实现快速发射就更远了。

2015年11月,美国空军执行ORS-4任务,用“超级斯届比”快速响应小型运载火箭发射13枚微型卫星。但在起飞后不到1分钟,火箭失去控制进入翻滚,随即解体。

那么,马斯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实际上,全世界的航天界都明白,快速发射、随时发射、频繁发射,是火箭和航天发射事业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否则,人类就永远不能实现多星球文明的梦想。

我们可以用航空产业来做一个对比:如果某个机场一年只能放飞十几架次的航班,是不可能支撑商业客运的。

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十多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马斯克先后做了三件事:学会造火箭、学会用火箭赚钱、让火箭更好用更便宜。眼下,前两点已经是现在完成时,而第三点是现在进行时。马斯克与其他发射服务商的区别在于,他真的想做到第三点,而不是仅仅当做一个口号。

更具有冲击力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让火箭只便宜一点点,他在付出真正的努力,不断降低火箭的成本,不断提高火箭的发射频率。也就是说,马斯克在不断刷新发射服务的标准,迫使竞争对手们踉踉跄跄地跟进。不跟进的甚至于跟进不够快的,就要面临被客户抛弃而退市的风险。现实就是,作为官商的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欧洲阿里安公司、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纷纷采取行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条件。而小型火箭创业公司纷纷涌现,为蓬勃发展的小卫星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这就是一个产业领袖所能发挥的作用:亲自实践并最终引领。


马斯克是干航天的,

其他人是干什么的?



马斯克从互联网行业起家,至今已经在商业航天产业坚持了十多年。进入商业航天之前,马斯克已经跻身亿万富翁行列。但和所有白手起家的经商者一样,他曾历经坎坷,也曾默默无闻。由于马斯克本人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活动高度公开,马斯克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

马斯克在商业航天领域中的一切过程,无论失败、再失败;或成功,可以说,都“高调”亮相于全世界。无论是褒奖或质疑,马斯克都独自承受,并坚定不移于自己确定的目标与战略。人们也因此而公认,马斯克是个真心实意从事商业航天事业的创业者。

同时,人们认定马斯克是商业航天的创业者,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马斯克所支撑商业航天的钱,都是从商业活动中得到的。换句话说,马斯克从事商业航天的钱来自商业,而且,是自己的腰包。

如果说马斯克是商业航天的创业者,那么其他“投身商业航天”的人到底是做什么的?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充分接触了当今中国的各种商业航天相关人士,从政府官员、投资人士、国企领导、技术专家到民间创业者,发现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追求。

应当说,从对外宣传上,为了促进产业的萌发与繁荣而努力的人,似乎不在少数。但是,如果深究每个企业及其幕后负责人的深层次需求,像马斯克这样把航天当做信仰来追求、把商业航天作为事业来努力的人,到底有没有、有多少、是哪些人,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大家都知道,从事航天,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体量的。这个体量不说几百亿上千亿;但至少要有几十个亿。

而中国目前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且不说现实的资金体量到底有多少,真切地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多少钱来从事航天?创业商业航天?从这些人以前从事什么行业,有多少原始积累?就可以找到相关答案。相反,这其中,有些人不过是利用商业航天热来谋生的;有些则是为了实现业绩来打通仕途。更有一些“创业者”完全是为了发财而来的,只想着怎么利用现在的热点,通过自身的那点资源,从政府渠道或资本市场,“骗取”点现金。

从事航天、尤其是商业航天,是肤浅地模仿一下互联网思维,自吹自擂、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地发表几篇夸大其词、夸夸其谈的软文吗?显然,这些人:志不在商业航天或航天商业化!!

作为一个明显的例子,号称要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商的创业者不在少数,但是除了两大航天集团自己组建的子公司,我们还没有发现特别靠谱的商业火箭公司。有人会抱怨,这是因为无法找到懂得火箭制造的专业人才,那么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放在大众眼前——正在推进的重庆马达西奇天骄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从乌克兰引进了前苏联时代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近年来经营惨淡的马达西奇公司,把这个科研生产联合体的人员、设备乃至家属全部搬到重庆。这是一家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的大型航空动力企业,引进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短板问题。消息一出,坊间纷纷议论“中航发(指垄断经营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竞争对手来了!”

这和商业航天有什么关系?除了马达西奇,乌克兰还有一个名动江湖的火箭科研生产联合体,叫做南方设计局。这个伟大的设计局功勋卓著,研制了前苏联最强大的核导弹R-36M(西方叫它SS-18“撒旦”),研制了在世界航天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天顶”号火箭。由于近几年乌克兰政局的变化,我们相信,只要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资源,一定有足够多的乌克兰火箭专家愿意暂时离开内战中的祖国,去世界的其他地方发挥专业才能,并谋一条生路——马达西奇就是例子。事实上,南方设计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公司都有过多次交流和接触,在对华合作方面很有诚意。

2014年,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视察南方设计局,在无法交付的火箭前向工厂员工发表鼓舞士气的讲话。

号称要从事发射服务却又抱怨没有人才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们,对这样的事实,是真的不曾了解,还是装视而不见,抑或根本志不在搞火箭?


体制外优势是用来做什么的?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即使在商业环境非常成熟的美国,也是航天的“体制外”。因为身在体制外,所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面对体制外企业的资源困难的同时,也拥有响应的优势,包括没有历史包袱、机制灵活、有跨界思维等等。

因此,马斯克可以用超出行规的高薪,从传统航天企业那里雇佣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竞争对手,坐在一起共谋人类的未来;可以跳出传统流程的框框,大胆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着手尝试一些国家评审委员会肯定不会通过的新奇想法。马斯克可以像影视明星一样,在镜头面前尽兴表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为自己、为公司、为商业航天鼓与呼。对马斯克本人来说,他还可以在搞航天的同时,开辟电动汽车、太阳能家庭供电等新的市场。这是波音、洛马等体制内企业负责人很难做到的,哪怕在美国也是如此。

事实上,许多从事卫星应用的中国民营企业,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做着和马斯克相似的事情。只不过声势还不大,这个山头正空位着等着一位高瞻远瞩的企业家而已。而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体制外企业同样有着这些优势。但是这些企业和“创业者”,却把产业当前的这些宝贵的优势当做忽悠的资本和便利。把自己“包装”成冉冉升起的航天新星,把自己的企业包装成“中国的SpaceX”。试问,自己是否具备了马斯克那样坚定不移的“人类移民”梦想?是否具备了马斯克的艰苦奋斗精神?所学的马斯克的公关传播手法,也只在皮毛。

我们知道:“为人低调;为业高调”,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华为这个品牌,是优先于任正非而享誉全球的;马云的名字,也是滞后于阿里巴巴而驰名于公众面前的。更早的前辈,如柳传志之于联想;张瑞敏之于海尔……哪个不是为成为产业领袖而用心锤炼企业,并把企业的理念、文化、技术实力与创新等广而告之的?什么时候,见过真正的“创业者”公开场合高调宣传个人的?或直接粉饰自己是“马斯克”的?

马云和任正非

尤其是,一边在宣布自己将研制和发射种种火箭或者卫星同时,一边却无时无刻不在指望着从传统航天企业那里订购火箭和卫星,再刷上自己的LOGO,把他人的成果粉饰成自己的。这样的“创业者”能够承载起人类的飞天梦?能够承载起中国的航天商业化重任?

当这种纯粹的“贴牌”不能落实,华丽的PPT不过一纸空文。说到这里,读者可以查一查、问一问,某家号称“有望在2017年6月首射”的“商业火箭公司”,现在已经是2017年6月的最后一周,贵公司的火箭进场了吗?空域使用权申请下来了吗?或者我们问得更加直接一点,贵公司的火箭在哪里?

航天是个严肃而客观的行业。火箭灵不灵,一点火就知道。已经上了发射架的火箭,为了排除故障而推迟发射甚至放弃发射,都是正常而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一个可以忽悠的行业。体制外的优势应该用来更快、更好地搞航天,而不是搞噱头。


商业航天要搞航天,

不能恶搞航天



我们是来搞航天的,不是来恶搞航天的。航天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事业。强大的商业航天不仅仅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将是中华民族迈向大航天时代、多星球文明的必要手段。今天的中国商业航天,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在视察驻晋某部时表示,“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全军前列”。这说明从国家层面来说,对商业航天是正式、公开支持的。而商业航天潜在市场的规模,也是得到业界公认的。

创业者们能不能真正成为马斯克、效仿马斯克,用商业化的态度和商业化的方法,以及坚定不移的创业诉求来从事航天产业,才是决定中国商业航天能不能取得成功、甚至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般成为“人类希望”的关键因素。我们迫切而真诚地期待并相信,中国会有真正的商业航天公司的那一天。

完稿于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星期一,晨。

作者介绍:刘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卫星与网络》杂志总编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