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火星财经
火星财经系集新闻、资讯、数据等于一体的区块链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由资深互联网团队倾力打造,已完成来自IDG等投资机构的多轮融资。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用户提供快速、全面、深度的资讯及数据服务,推动区块链产业的迅猛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杨煜达谈千年中国时空尺度下的极端旱涝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1462年,朱见深疯狂宠幸大17岁“保姆”万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火星财经

BTC Media古千峰:用Web3.0开启未来10年的财富大门

火星财经  · 公众号  ·  · 2018-12-16 21:17

正文


在Web3.0浪潮中,新秀们也许会以一种全新的自组织形式或生态圈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要点速览


1.如果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Web3.0,应该是去中心化、隐私保护、价值流动。


2.Web3.0时代的人文主义回归最直观精准的描述是:我的数据我做主。


3.Web3.0离不开通证,没有通证就完成不了信息流与价值流的闭环。


4.Web3.0可能会掀起一股远超Web1.0和2.0的大浪潮,产生市值远高于谷歌、 Facebook、亚马逊、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一批新秀。



近日,BTC Media亚太区CTO古千峰做客「火星财经创始学习群」,分享了“Web3.0能否开启未来10年的创新创富大门”。


在古千峰看来,Web3.0的目标是提升现有互联网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上的缺陷,结合密码学技术,构建一个可信且自由的互联网,让“我的数据我做主”。


对于区块链行业从业者,他认为当深入了解Web3.0后,会发现区块链不是Web3.0的开始,更不是Web3.0的终点,区块链是开启Web3.0大门的金钥匙;理解区块链理念的人会更懂Web3.0,也会在即将到来的Web3.0大潮中获取最大的红利。


以下为古千峰分享内容,由火星财经(ID:hxcj24h)整理: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Web3.0的一些认知,这个话题太新,没有定论,很具有挑战性,但这个话题中也充满了机会。希望与各位一起探讨与切磋,一起发现并点燃下一波燎原大地的星星之火。


互联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历经30多年,现在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因为区块链而饱受关注。


这个十字路口就是“向左走去中心化”还是“向右走中心化”。


向右走,比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保险以及实体行业的应用,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让交易更快捷、让资产流动更顺畅、让清结算更高效、让监管更实时穿透、让溯源确权变得更加可信。


向左走,比如Web3.0,目标是提升现有互联网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上的缺陷,结合密码学技术,构建一个可信且自由的互联网,让“我的数据我做主”。


以上观点,在最近写的《区块链世界中的“左π”和“右π”》中有详细论述。



在此推荐一本书《后谷歌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衰落及区块链的崛起》,乔治·吉尔德著,推荐的理由是副标题很有意思。他把大数据和区块链同框,大数据时代代表着Web2.0,社交网络让数据空前集中,产生了数据垄断主义,这种垄断阻碍了创新创业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区块链崛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把它称为3.0版互联网,将可能带来全新的网络世界。


今天我们分四部分简单说说Web3.0。



关于去中心化浪潮


Web3.0概念在2006年时火爆过,但当时很多大佬对它的定义都基于自己的业务角度,Web3.0更多的是一种PR。比如: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提出:Web 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 2.0是1M平均宽带,那Web 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3.0。再比如万维网发明人Tim Berners Lee说Web3.0就是语义网络,因为那段时间他一直在推“语义网”。


2016年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网络的Web3.0概念,我个人认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Web3.0。


很多做以太坊开发的也许是从web3.js开始知道Web3.0的,这也许是以太坊最好的PR了,他想把区块链和以太坊作为Web3.0时代的标准和牌子。


如果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的话,我想用去中心化、隐私保护、价值流动。这三个特征是我们所熟知的当前互联网所不擅长的,所以我感到将它称为Web3.0更合适。


那么web3.0带来的潜在机会在哪呢?


最近,有一种论调,说互联网创业已死,2008到2018年的十年创业黄金期已过。表面上看的确如此,在资金、数据、流量资源被高度垄断的环境下,几乎一切创业者和创新项目都是在走向死亡或者投降。Web3.0将从底层打破这种垄断,重新点燃创新的星星之火。


在做客“王峰十问”时,真格基金徐老师提出了未来十年是“白金十年”的观点,也许在Web3.0上能找到一些“白金十年”的机会。


对于区块链行业从业者,当深入了解了Web3.0后,会发现:区块链不是Web3.0的开始,更不是Web3.0的终点,区块链是开启Web3.0大门的金钥匙。理解区块链理念的人会更懂Web3.0,也会在即将到来的Web3.0大潮中获取最大的红利。


1994年,凯文凯利在《失控》这本著作中,对分布式的理念做了系统性阐述。他从研究蜂群开始,到自组织、生态圈、工业生态、网络经济、电子货币直到人工进化,成功预言了当今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众包与众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网络经济以及数字货币等。这些成功的预言都源于凯文凯利对分布式理论的深刻理解。


今天下午和一个搞通讯的朋友聊,他告诉我,如果没有分布式技术,5G搞不起来,5G网络的底层就是一个分布式网络,从2-5G,是通讯底层技术逐步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过程。


分布式或去中心化最大的意义在于: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消耗更低、更公平、更透明、更简单,高效低耗。这种看似简单的分布式思想,使我们今天在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上得到了高速发展,解决了一些用中心化思路不可能突破的技术难点。


以分布式存储为例,当节点到达一定数量后,成本-节点曲线(横轴为节点数,纵轴为平均成本)会大幅度下降;而性能-节点曲线(横轴为节点数,纵轴为网络传输性能)会大幅度上升。而中心化网络上,平均成本很难大幅下降,性能更容易出现瓶颈。


比特币、以太坊等区块链技术在去中心化道路上燃起了一把熊熊烈火,但也遭遇了倾盆大雨。但这并没有动摇分布式技术的地位。


这里需要插播一点,可能是打字原因,经常会混淆去中心化网络和分布式网络两个名词,不管如何,我讲的是下图的Mesh网络,否则容易引起误解。


对于去中心化,我是一分为二理解的,在技术上,去中心化就是去中心化服务器,用《失控》中的文字:“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也没有中心,或者反之,到处都是开始、到处都是结束、到处都是中心。”,这就是区块链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治理上,我认为在去中心化治理道路上,还要走很长的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在不断地分分合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中交替,去中心化的道路往往也是下一轮中心化的道路。


所以,当我们在谈Web3.0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上,而非社会治理层面上,这个界线一定要划清晰。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身份验证,这将是Web3.0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保障。没有身份验证,Web3.0将会滑向Tor暗网。


目前来讲,互联网上的身份认证都是中心化的。但如果在某网站做实名认证时,不仅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还要提交手持身份证照片,这些照片都将在平台上进行人工审核。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有作恶动机的平台或者工作人员随时可能用这些用户资料做非法事情。


因此,中心化身份验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而一旦泄露并被恶意使用,后果及其严重。


在中心化身份验证方面,可以走得更远。即:建立一个以密码学为基础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中心化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即DID。国内已经有不少区块链项目在做这块了。


一旦这套东西完善后,无论是坐飞机高铁,住宾馆酒店,还是网购,或是在网络上聊天,发表观点与评论,甚至在收快递的时候,这个DID将承担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的双重功能。在验证身份时,任何组织、机构、商家、个人都能快速地通过密码学方式证明“某人是某人”,而无需知道被验证者具体的身份信息。



我对Web3.0的认知


要谈Web3.0,离不开可信网络,我在6月份提出了可信网络概念,其中包括:1、可信身份,上面已经提到了;2、可信账本,即区块链;3、可信存储,如分布式存储IPFS;4、可信计算,如多方安全计算;5、高速网络,如5G。


可信网络是一个挺大的话题,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多讲了,直接引出我对Web3.0的理解:Web3.0 =Web2.0+可信网络。


数据垄断主义催生了数据平权运动,区块链是数据平权运动的急先锋。数据平权运动让Web3.0概念自然而然的产生。


从技术上讲,Web3.0是在现有的Web2.0基础上,结合了可信网络几项技术而成的。Web3.0不是一项独立的技术,而是不同技术的混合。Web3.0不是一个技术名词,而更像一个行业用语。


相比于Web2.0来说,Web3.0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起码有这么几点:


1、人文主义回归


人文主义是指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互联网在30年的发展中,却在不断地去人文主义。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反人文主义的迹象。


Web3.0时代的人文主义回归,最直观精准的描述是:我的数据我做主。


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价值,将与农耕时期的土地,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一样重要,一样的有价值,甚至更高。而这些巨大的价值却未给提供数据的普通人带来任何好处,人文主义回归将首先在这方面做出改变。


相信以上话术在很多区块链白皮书中见到过,其本质是对人文主义回归的期盼。


2、信息流与价值流的闭环


Web3.0将价值与信息绑定,可以同步传输,这种因技术上实现的价值传输能力,形成了今年的一个热门话题:通证经济。


Web3.0离不开通证,没有通证就完成不了信息流与价值流的闭环。


通证并不仅限于区块链行业,所有与Web3.0相关的都离不开通证。可信计算、可信存储、可信身份等,没有通证,这些模块都无法自洽的运行起来。


智能合约技术让“信息与价值”在互动过程中可以程序化自动控制。从而让某些特殊的金融业务在区块链上操作成为了可能。比如:投融资业务中的对赌条款,商品销售业务中的赊账与延期付款,保险行业中理赔业务等等。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老实说,我是“算法众筹”的信仰者,因为只有智能合约中的不可篡改的算法,才是未来。无论是过去有很多人捧他,还是现在有很多人在喷他,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算法众筹,是值的推崇并推广的。


3、去中心化服务器


点对点数据传输是Web3.0的重要特征之一。


区块链的特点是在去中心化服务器管理下通过共识机制来完成账本一致性,除此之外,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数字身份系统等等,都需要在点对点场景下完成。去中心化服务器是Web3.0的网络底层。


4、基于密码学信任机制和隐私保护的新型的协作关系


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通过第三方对双方做信任背书促成的。比如购物,因为买卖双方在第三方平台上有信用记录或者货款抵押,才让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第三方在充当中间人,促成交易的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


另外,所有的流量和数据向第三方集中,导致第三方不仅成为了数据中心,更成为了流量中心。流量分发成为了这些平台的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也构成了电子商务中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时,增加了用户隐私数据遭侵害的风险


密码学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即:如何在没有第三方信任背书的情况下,无摩擦地完成交易。这种就是基于密码学的信任机制,在这种信任机制基础上,可以构建全新的协作关系。


归纳以上特点,我对于Web3.0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比作成一个人的话,她将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她的骨骼系统将是一个点对点网络,一个无需中心化服务器的网络,数据在节点之间高速传输。


她的肌肉系统是一个语义网,网站、视频、文档等丰富的内容将从服务器后面走到前面。


她的免疫系统是密码学,用来保护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她的循环系统是区块链,即提供了一套可信的价值传输与记账机制。


最后,DWeb浏览器和数字钱包是Web3.0的神经系统,通过DWeb浏览器和数字钱包,各个节点如神经元般进行交互,链接产生智慧。



Web3.0的技术相关问题


从技术角度来讲,Web3.0的相关技术栈很多,我整理了8项,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欢迎交流,如下图:



上图我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相关技术与web3.0的相关技术做了一一比较。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把上述8项技术的成熟度做了一张表,如下: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区块链支付和去中心化域名系统外,其他技术都还相当不成熟。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区块链不是Web3.0的开始,更不是Web3.0的终点,区块链是开启Web3.0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只关注区块链技术,而忽略其他,行业应用将很难落地。


大家可能很奇怪,区块链技术不成熟啊,怎么把区块链支付的成熟度加了四颗星呢?


我认为区块链在支付这块上已经足够OK能用了,即使如比特币这样的老坦克,也要比银行支付系统要快得多,而且安全可靠,所以给他四颗星。


但同样是区块链范畴的智能合约,最多只能打三颗星。在这里,我把区块链的支付功能和合约功能分开,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如前面图上,合约解决的问题是替代现有服务器一致性逻辑的,无论是费用还是性能上来讲,都远不如现有中心化服务器。



DWeb浏览器


区块链乃至Web3.0要成为下一代互联网,需要解决用户体验与隐私保护的矛盾问题。这个矛盾已经成了做Dapp开发者最头痛的问题。把Dapp的用户从千级做到百万级,千万级的关键,在于解决这个矛盾。


一个只有千级用户规模的Dapp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一个只有万级、十万级用户的行业是没有希望的。


这个矛盾的背后是一个百万亿级的大市场,是 Web3.0时代的入口:去中心化浏览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