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迪网
凯迪社区唯一官方订阅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Mol Cell | ... ·  昨天  
生信宝典  ·  专家点评Cell |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盘点 | ... ·  3 天前  
生信人  ·  Cell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迪网

南医大奸杀案嫌犯同事:“他给人印象很忠厚”,为何这让人后怕?

凯迪网  · 公众号  ·  · 2020-02-25 19:31

正文

-抓捕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凶手现场-


据媒体报道, 2 24 日下午,就“ 1992.3.24 ”故意杀人案(南医大女生被害案)侦破详情,警方已经给出相关通报。 一言以蔽之,就是“很不容易”。 不过,回到“凶手”的世界,总还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他“潜逃” 28 年,已经一定程度的“上岸”(媒体获悉: 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经营名犬生意,公司全职驾驶员)。


所以,当他被捕后,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都感觉很惊讶。 无论是狗圈的人,还是他的同事,都觉得他“很忠厚”,根本不会把他跟强奸杀人犯联系起来。 不得不说,人性之复杂,总是无法估量。 他作为强奸杀人,十恶不赦。 但是,却又在自己的关系链条中,显得“和善忠厚”。


这种事情,如果复盘起来,确实让人后怕。 他今年 54 岁,作案时 26 岁。 案发当年,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讲,想必在作案后,肯定会有短时期内的失措。 但是,人就是这样,时间可以稀释一切。 当他开始发现,自己已经“安全”的时候,很自然也会回归正常的生活。


目前来讲,我们并不知道他当初的“作案动机”。 当然,随着案情的逐步浮出水面,这个“谜团”会被进一步揭开。 无论怎样,善恶总是游离在人性之间。 他作案时,人性走向恶的极致,他回归正常生活后,人性可能也跟多数人差不多。 当然,之后他有没有再次作案,这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追问。


因为,这关系到“彻底的恶”和“失控的恶”的基本区分。 如果一个罪犯,连续作案,不知悔改,那么这种人根本上就是恶的。 反之,一个罪犯要是作案后,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并且不再作恶,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控的恶”。 当然,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这用来解构人性是非可以,但在法律上应该无差别。


毕竟,对于强奸杀人行为来讲,无论是“道德审视”,还是“法理审判”,都会给予最重的打击。 但是,对于人性的解构来讲,却必须超越这两个范畴,站在更为全面的视角上,对人下定义,对善恶下定义。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性的复杂中,看到所谓的“微光”,并以此去打捞那些“被丢弃的人”。


要知道,出现“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反差,并不是判断力的问题,而是脸谱化识人,本就是一种“偷懒”的方式。 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或许又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 所以,只能依赖“经验主义”和“脸谱框架”进行具体的人际判断。


所以,就“凶手”同事的惊讶表现,显然是可理解的。 因为,无论是谁,遇上这样的事情,都可能短时间内无法接受。 尤其,对于曾经跟“凶手”单独接触过的女同事,更会感到无限的“后怕”。 毕竟,他强奸过人,还把女生杀害。 这种想象力的复盘性恐惧,是正常的,也是异化的。


无论怎样,他的同事没有被伤害过,应该是最值得庆幸的事儿。 所以,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本质上也是一种弥合后怕的过程。 甚至,作为他的同事,也就此会对生活的认知有更深刻的反思。 毕竟,同“恶魔”共事多年后,竟然浑然不知,这总让人有些尴尬。


当然,人的异化是分阶段的,有修正的可能性,所以,才会出现“魔鬼和佛主”的共同体。 就如“南医大奸杀案凶手”来讲,他的26岁,应该是最魔性的“时刻”。 至于之前发生什么,之后发生什么,有关联性,但不是“必然关联”。


如果,最终实证,他在作案后,再也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判定,他是失控后的恶魔。 甚至,我们从奸杀行为的动机变化来看,多数情况下,罪犯并不是一定要杀死受害人,而是觉得场面无法控制,才会导向杀人的地步。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女性被性侵害后,很多受害人会沉默,甚至被侵犯者控制。 这导致,“性侵者”会很猖獗。 当然,遇上一个烈性的女子,他们也其实是恐慌的。 总之,作恶者从来不会自信满满,只会心惊胆战。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既定的事实,即便是再凶狠的罪犯,也是如此模样。


至于,同事的“惊讶”,一半缘于“后怕”,一半缘于对“眼见为实”不确定性。 说到底,每个人所感受的世界,都是主观性的。 一个人背后给你捅刀子,只要你不知道,依旧不会作出任何反应。 但要是当面给你难堪,多数时候,就会感受到无限恶意。


所以,人与人相处,隔着肚皮总体来讲是好事儿。 因为,就算最好的“朋友”,也会在背后对他(她)者“说三道四”。 就比如“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嫌犯同事”,他(她)们对于凶手的认知,就是职场人设的认知。 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会得出“人善忠厚”的判定。

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对人的评判,往往是在“出事后”才能浮出水面。 如果一个人经常当着另一个人的面强调“你是好人”。 可能,会被周遭认为是“神经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逝者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积极的,当然也是片面的。 这跟国内的文化特质有关系(对死者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


于此,对于好坏人来讲,永远是“公域”和“私域”的尺度博弈。 一般来讲,只要不犯错误,还探不到公域的尺度。 通常而言的“人渣”也是“私域”的尺度的标签。 一旦,可以称得上“坏人”,基本上就是触犯公共边界。 但是,永远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坏到没有半点人性。 这从大多数杀人罪犯的行为中,都能看得出来。


很多罪犯,可能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但是,却能干下十恶不赦的事情。 从直接的即视感中,很容易看到扭曲的人性。 可事实上,人性本身是复杂的,扭曲的描述,根本上是基于人们不愿意相信反差的表述,所作出的一种自洽的解构。


所以,通常而言,如果有人告诉你,“谁谁是好人,谁谁是坏人”。 其实,也只是偏见的一种描述。 因为,不同关系下的标准本就不同。 很容易出现“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落差。 所以,对于一个刑事罪犯的看待,公众还是要尽可能地回到公域的尺度上来,而非将“私域特征”,“私域关系”一并裹挟进来,进行无死角的“抄检”。


Work information

姬鹏 姬鹏

R e a d M o r e

“捐献遗体”与“我老婆呢”,后者才更让人泪奔

疫情能否永远改变一些恶习

别再拿庚子年吓唬人了,要怕也是怕这事

战疫,勿让医护女性生理期未予显示!

浙江为何第一个启动一级响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