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有钱的人多了,大家都渴望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人来告知,怎么样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同样需要人,来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背书。这才是这一轮知识变现的底层逻辑。
这个底层逻辑可以衍生出如下推论:
1、知识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讲授知识的人
原来的培训课、辅导班,都会有名师的概念。比如他教学方法好,经验丰富,我们可以称其为名师。名师当然重要,但一个班上到一半课换个名师也没啥,因为授课内容是高度标准化的。在这里,老师只是传输工具,重要的是考试结果,比如考上公务员或拿到驾照。
现在则完全不同,我们学习知识不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不再有什么统一标准化的考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需求更是千差万别,这时,我们以人为单位进行检索并建立联系,基于对一个人能力、品位和经验的信任,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认知,改善生活。同样一套书,罗辑思维的价格比某宝要高,但我只会在罗辑思维买,因为这是罗胖精挑细选的书,我信任他的判断。
2、知识和人深度绑定,人要为生活方式背书
想象一下,如果罗胖改将在国企中如何生存的课程,你会去看么?恐怕不会,因为罗胖是U盘式生活的代表,是手艺人的代表,国企生存的课,他为什么讲呢?他凭什么讲呢?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推论:知识和人深度绑定。信仰U盘式生活,就看罗辑思维;信仰不断升级认知,就看李笑来。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这样的生活,他们的知识才是有说服力的。更是因为他们已经是这些生活方式的代言人,也就成了我的代言人,我生活方式的背书。我的购买,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信仰充值。在购买时,我的想法只有一个:这下我能变得更好了!
3、人们为之付费的,是生活变得更好的期许
得到App里,薛兆丰的新课程叫《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订阅这个专栏的时候,你会觉得仿佛已经和北大同学同坐在一间教室,领悟经济学的奥妙,分分钟走上经济认知巅峰了…
假如这个课程改个名字,叫《薛兆丰教你怎样用经济学泡妞》,这是标题党的做法,好像更能提升打开率,提升流量转化。但是对不起,它肯定不会被卖得好,因为大家不会把看这个内容的自己想像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购买时获得更好生活、更好自我的期许,是这一商业模式的黄金钥匙。
4、流量的价值降低,IP变得更为重要
知识变现的逻辑,与以往有着本质的不同。之前的互联网,是流量逻辑,为了提升流量的转化率,它会满足你的欲望。看看网游投放的贴片广告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