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先生说
与智识为友 | 关注思维方式、自我提升和管理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抖音内测翻译功能?客服回应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全球最大医药代工公司出售广州工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先生说

你还在浑浑噩噩过着每一天吗?

L先生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23 21:29

正文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还有90%的潜力未被使用」。


当然,这是谣言。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人在进行大部分思维活动时,都会动用到绝大多数的脑区,并不存在「90%的潜力未被使用」的情况。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句话,其实是有点意思的。


怎么说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因为工作和圈子关系,结识了一些很年轻又很聪明的人。有的是企业管理层,有的是自媒体人,有的是创投者……每每与他们闲聊,总会觉得他们思维敏捷,无论对于什么问题,都能迅速抓住核心,并提出切中要害的观点和问题。


这种能力是如何养成的呢?为什么有些人思想平庸,有些人却总是能令人眼前一亮?


从这些朋友之中,我总结出来一个共性:


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都会利用碎片时间和一切闲暇,不间断地进行主动思考。


本质上,每一个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被归纳成一种「模式」。对于没有刻意锤炼过思维的人来说,碰到一个新问题,也许就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但对于「主动思考」型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快速看穿表象,找到问题背后的共同「模式」—— 因为他们事先已经做过无数的练习。


这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分析问题」指的究竟是什么?实质上,就是将问题化简,找到背后最基本的原型和架构,再去寻求「通用的」解决方案。


而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呢?它既不是天生,也很难通过教授习得,而是通过持续、主动、有意识的思考,来慢慢强化和提升。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保持大脑的简洁,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来进行思考练习。


很多人缺乏的,其实就是这个意识。


他们的大脑虽然并非「只使用了10%」,但实际生活中,也许超过90%的脑力,都用在了那些不重要的地方 —— 日常的琐事、大量的细节、对新鲜刺激的沉溺、对信息的攫取和持有感,等等。


这是一种非常浪费的行为。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在浑浑噩噩地生活?就是因为,他们将宝贵的大脑资源,浪费在了无价值的事情上。


一整天下来,除了虚假的充实感,没有任何实质收获 —— 思维没有任何提升,看待事物没有任何深入进展,遇到同样的问题,只会用同样的方法去思考。


你这一天与过去的任何一天,又有什么区别呢?


日积月累,你和同龄人的差距,就会慢慢拉开。


要知道,享乐,操作,琐事,信息流,这些,都是在「消费」,是在被动接收信息,占用你宝贵的时间。它们无法让你的认知获得升级,也无法提升你的思维深度和效率。


只有将时间用在「产出」上 —— 亦即「创造性思考」上面,你这一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你在刻意锤炼自己的思维。


而这两者,往往是互补的。你用在「消费」上面的精力越多,能够用来「产出」的资源就越少。


心理学专家 Sophie Leroy 在论文中提到: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好比电脑的内存。当你将大量的认知资源用在琐事和细节时,它们就处于「被占用」的状态,你能够用来思考问题的资源(称为 Attentional focus)就会减少。只有当这些被占用的资源被释放了(cognitive closure),它们才能再次为你所用。


所以,许多聪明的人,都会有一个意识,就是主动地保护大脑的简洁,绝不让太多日常、繁琐的信息入侵,造成干扰。这样才能保证大脑和思维的高效。


如果说大脑是一台机器,那么,正确的做法,一是为它「加油」,提高它的运作效率、灵活性和速度;二是为它「减负」,尽量减少各种可能造成干扰的因素,让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运转和产出。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帮你的大脑「减负」。



1. 建立你的「外部大脑」。


任何一个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体系,都有一条基本原则:不要企图用大脑去记忆所有信息,而是把它们外部化。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不适合用来记忆大量细节的。


为了节省资源,大脑会不断地将信息清理掉,亦即「遗忘」。下图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红线):




艾宾浩斯认为,我们记住的内容,如果不经过复习的话,1小时后,将有56%被遗忘掉,1周后,将有77%被遗忘掉。


这是因为,如果不去使用,大脑就会倾向于认为「这是无用信息」,从而将其清除出表层意识,来减少资源负荷。


「记不住东西」以及「记不准东西」是大脑的天性,本身就是难以调和的。强迫它去记住一切信息,是低效的行为。


更适合大脑的模式是什么呢?是「提取特征」和「匹配特征」。


简而言之,大脑无法记住一个对象的全部细节,但是,它可以留下一个明确的印象。当我们接触到跟这个对象相似的刺激时,就能及时提取出这个对象的相关信息。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读过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问你书里都写了什么,你很难复述出来。但是,当你接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你会恍然大悟:啊,我好像之前在某本书里面读到过。


这就是「内隐记忆」:你很难主动将它复述出来,但是它一直存在于潜意识中,只要「特征」合适,就会被激活。


所以,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用一个「外部大脑」,帮你把需要记忆的细节存起来,在你用到的时候,能够迅速查到。


具体而言,可以选择笔记工具,作为这个外部大脑。Onenote、印象笔记,都可以。最关键的,是要统一平台。亦即将所有需要记住的东西,全部放到这个平台里面。这样,当你有需要时,只需到固定的路径去寻找即可。



2. 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点中提到,「内隐记忆」被提取出来的条件,就是「特征」。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个对象的特征,让它更容易被提取出来呢?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每一个联系,都是一种双向的「特征」。你建立联系的知识点越多,你的知识网络也就越牢固。


比如,你学到了一个新知识点,能否用它来解释某个现象?


你读到一篇文章,觉得很赞,那么,能够找到一些实例,能够跟文章的观点挂钩?


你学到了一种方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场景,尝试去应用和落实它?


对于记录到「外部大脑」的知识,我会定期进行检视,寻找彼此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笔记内链连接起来。这样,就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一张牢固的网络。



3. 将你的琐事流程化


简而言之,将你的日常生活,比如穿衣、饮食、交通等,都建立一套固定的流程,每天按照流程执行即可。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将大脑的资源浪费降低到最少。你再也不必花费心思,去思考「今天穿什么」「怎么搭配这套衣服」「今天吃什么」「这些资料怎么处理」等等问题 —— 这些琐事,除了浪费时间、徒增烦恼之外,没有太大意义。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衣服很少,且都是基本款,商务、休闲场合两用。所以,无论任何场合,几乎都不用思考「如何搭配」「穿什么」,随便找出一套,都不会错。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工作上,也是一样。机械重复的事务,如果能够流程化、自动化,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心神,用来思考更有价值的事情。


类似填表、写报告、搜集信息,这一类琐事,你应该考虑的是:这里面有哪些环节,可以用第三方工具自动化?有哪些环节可以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步骤?在以上基础上,如何建立一套流程,最快速、最有效地将它们搞定,从而减少自己耗费的时间?


同样,对于工作文档、聊天记录、邮件、信息,如果一一分出心神去处理的话,一天下来就会非常累,留给你自己的空间也会十分有限。


你应该思考: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作流」,高效、不费力地处理这些资料,尽量不要让它们占用自己的脑力。


(可以参考:
    工作又快又轻松的人,是如何节省时间的?



4. 减少外在因素打扰


在这个时代,令我们分心的事物太多。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不断地接收到外界的信息,不断地进行交互、作出回应。


我们的时间被不停打断、影响,分割得支离破碎,极少能够有不受打扰的时刻。


而这一切外在打扰,造成的,是对我们深度思考能力的毁灭。


人的思维是极其脆弱的。在你认真思考的时候,一个响动,一个干扰,都有可能使你脱离状态,重置工作记忆,忘掉思考的成果。


所以,当你在进行重要项目的时候,如果可能,断开一切可能造成干扰的因素。关掉手机,断掉网,别去回应任何微信、QQ、邮件,直到告一段落再去处理。要知道,99.99%的突发事情,也许都没有你手头上的这件事重要。


能够有整段不受干扰的时间,好好学习、思考,是弥足珍贵的,务必好好利用。



5. 记录下任何闪光时刻


前面讲过,人的思考状态是极其脆弱的,随时有可能被打破。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思考成果,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呢?


最关键的,就是要养成这个习惯:无论何时何地,一旦有闪光点,随时记录下来。后面再去整理、吸收、内化。


尤其是,当你进入「发散思维」模式时,记下脑海中浮现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想法,很可能是你在「专注思维」模式下,永远都无法得到的灵感。


我习惯的做法,是用微信记录下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印象笔记」或者自己,后面再在PC端慢慢整理。


这些,都是你真正的财富,也是整个知识网络中最核心的东西。



当然,除了给大脑「减负」之外,同样重要的,就是给大脑「加油」 ——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有氧运动。


这是常识,在这里也不赘述了。


这些事情,都属于「长期收益」,很难有立竿见影的反馈。但是,它们影响的,是你的精力和节律的上限。缺乏足够的精力,再有效的方法,也很难取得成果。


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很多时候,也正在于这一线之隔。



也许你还想读读这几篇文章:

三个模板,搞定90%的职场沟通

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是这三个清单

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优秀的人如何成长:从自我迭代到认知升级




THE END

-   晚  安   -


我是 Lachel,可以叫我 L 先生

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

知乎 9 万关注、25 万赞作者

LinkedIn / 36 氪 / 插坐学院特约作者

很高兴认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