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依然清晰地记得,去年此时,听陈群老师执教公开课《一块奶酪》,课上得很简洁,很舒服,因此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去年听课后的集体教研活动中,我是作为年级组的代表评课。首先,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陈老师能够抓住阅读提示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感知蚂蚁队长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关爱弱小,并通过表演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总结了童话的特点:人物鲜明,情节生动,想象丰富。课堂上被提问的孩子,无论是朗读还是回答问题,表现得都很棒,整节课基本上在三十几分钟完成,上得很干净。最后,也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是,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几个突出的孩子参与讨论交流和朗读展示;二是,老师不应该直接让孩子找出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过度牵引,应该让学生先主动说说蚂蚁队长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要充分相信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三是,根据单元结构来看,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按照编者意图,这篇文章重在让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核心能力来自主阅读课文,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是让学生回忆童话的特点,然后根据童话的特点去发现故事中精彩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当时,我对自己的评课还是很满意的。
今年我跟班上,步入三年级,上周五,也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了这篇课文。在研读了教材和教师用书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我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课文围绕一块奶酪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梳理出故事的主要脉络。另一个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队长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来感受蚂蚁队长的形象。课结束,时间有点紧张,还没来得及总结,下课铃声便响了!
对照去年陈老师的课,想到自己当时的评课建议,反思本课教学:
有没有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学生?这一点,尽可能做了,但照顾到每一个,几乎不可能。
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独特体验?课堂上,我没有过度牵引,孩子们能够主动阅读,主动寻找,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交流基本停留在蚂蚁队长心情变化的原因,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最后,“你喜欢不喜欢蚂蚁队长,为什么?”课堂上没有来得及交流。此处,一半成功一半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