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娱乐资本论
这里是“娱乐资本论”。我们关注文化的产业融合,影视的真挚表达,互联网娱乐的时代精神,我们也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理事单位以及金鸡奖、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网络视听大会等的重点合作单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有一种逻辑陷阱叫“注射式洗脑” ·  11 小时前  
哲学园  ·  经典重读 | 米勒:什么是民粹主义? ·  21 小时前  
哲学王  ·  罗素:拼命工作是奴隶的道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娱乐资本论

当跨年夜变成“比烂大会”,谁还能唤回观众?

娱乐资本论  · 公众号  ·  · 2025-01-02 22:33

正文

作者|芭乐

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了两天,跨年晚会的热闹却并未完全消退。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有关跨年晚会的话题已经变换了好几轮,从直播当晚轮番上热搜的舞台事故,明星假唱、跑调;到各大卫视纷纷拿出数据证明比拼收视率;再到网友总结“跨年最佳节目”…… 跨年晚会向着“跨年吐槽大会”的方向发展,最终变成一场“提纯”试验,所有人都在探寻,热闹与流量之后,各类晚会到底能留下什么。

有网友评论:“各大晚会争相抢流量明星的时候,应该做做调研,什么才是电视机前观众想看的。”

答案或许也没有那么难。

当跨年晚会的抽象乐子都结束之后,金曲大串烧的《醒醒,现在是千禧年》、《黑神话:悟空》的主题音乐演出、王力宏的四首连唱、《樱桃小丸子》演唱里打哈欠的小男孩……这些内容浮出水面,观众最后选择了什么,已经是显而易见。

跨年晚会分化,观众心里有杆秤

2005年国内出现第一台跨年晚会,到现在,这个跨年庆祝仪式已经持续了20年。 世界瞬息万变,观众以超出想象的速度成长, 跨年晚会本身也进入了一种分化阶段。

一方面,明星热点堆叠、传统歌舞表演依旧是晚会的基础盘,平台们无法轻易更改传统模式形成的惯性。

如湖南卫视每年邀请大量高流量艺人,收视率由流量演员、爱豆撑起来,今年成毅、杨幂、王一博、宋茜等,接力般撑起节目收视高点。江苏卫视垂直在歌手赛道,今年有周华健这样的国民歌手,也有薛之谦、单依纯这样的新生代。东方卫视依靠蔡琴、林艺莲等老牌歌手“回忆杀”收割观众。

同样制式下生产出的晚会内容,车轮战式的艺人内卷,保证了流量与热度,但也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

跨晚当天,一个热门明星连跑三四台晚会的情况,屡见不鲜。观众已经很难从话题或者表演内容里准确判断出这是哪一台卫视的跨年晚会,能在公众记忆里留下印象的节目就更少了。

这种背景下,平台之间也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赢家。根据酷云数据,湖南卫视今年收视首次跌破2,江苏卫视稳在1%上下,而剩下几家都未破1。

另一方面,传统模式之外,新一代的文化符号、内容审美又正在以一种不可抗力的姿态进入晚会内容中心,掀起一场观众的注意力争夺战。这其中最明显的是B站的跨年晚会。

今年,在明星妆造、舞台事故吵翻天的舆论场上,B站#醒醒,现在是千禧年##黑神话悟空 帅气#等话题,独占一隅。

各大卫视用作点缀的影视、动画等文化IP,在B站的跨年晚会被放在重要位置。大量90、00后具备集体记忆的IP内容,经过创意性编排被浓缩展现,而被行业理所应当视为核心的流量明星,在这里,是节目内容的附属。

B站晚会开场就是《跳不过的片头》,是90后吃过的“细糠”大放送,《武林外传》的主题曲响起,《老友记》从屏幕后走向台前,《恶作剧之吻》拉回偶像剧时代,不光引发现场大合唱,弹幕也纷纷直呼“爷青回”。

2024年成为年轻群体文化烙印之一的游戏《黑神话:悟空》,被B站编排成了一场长达16分钟的演出。节目基于游戏素材重新进行舞美设计,将游戏内的6首插曲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今年也有其他跨年晚会使用了《黑神话:悟空》IP,但始终只有B站,愿意给予一个游戏IP这样的时长,以及超乎寻常的创意编排。

这并不是个例,B站对于承载着年轻一代记忆与情绪的IP内容,有一种天然的敏感触觉。 当天晚会上,《宝可梦》《樱桃小丸子》《魔兽世界》《三国: 谋定天下》等IP节目也陆续呈现。

临近晚会结尾,B站以一段超过半小时的千禧年金曲串烧,打造可一场穿梭时间的音乐梦境。B站UP主“HOPICO”坐在老电视前,为观众串起一场属于90、00后的华语音乐电台,与观众一同走过千禧年代的前10个年头。周传雄、戴佩妮、阿杜、张栋梁、张芸京等带着“一人一首成名曲”,组成了《醒醒,现在是千禧年》。而这个节目也被网友评价为跨年夜“最佳节目”,在热搜高位挂了一整天。

似乎也是因为这样, 比起流量大牌,所有登上B站舞台上的艺人,给予观众的是更浓烈的情感共鸣与集体记忆。 王力宏连唱4首代表作,吴克群与王心凌演唱的《大小姐和大少爷的反派生涯》,是明星参与了观众的游戏,演绎他们记忆里的青春。

收视率不是唯一,跨晚只有一夜热闹吗?

或许也是在这种分化态势里,观众对于跨年晚会的评价维度,变得更加多元且直白。

传统里,收视率代表着跨年晚会的触达面与曝光度,但在当下,仅仅是收视率,不能代表观众的全部态度。年轻一代把一分部“投票权”归置在了内容口碑上,而口碑意味着更长久的内容生命力与影响力。

以目前来看,传统晚会们并没有找到延续生命的方法。明星与话题只能在一晚上爆发,一夜过后,泡沫被迅速戳破,晚会本身就会成为“过时”的代表,观众对于讨论昨天哪个明星在舞台上如何走调,兴致大减。

甚至由于明星过载,传统晚会往往胶着于粉丝舆论,如何在明星编排、话题设置与内容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卫视们尚且给不出答案。

相对而言,B站的跨年晚会带着后来者的优势,观众的注意力总是为具备情感沉淀的符号停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