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快应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又添新成员,十二家快应用生态平台成员首次全阵容亮相,携手开启快应用生态的新征程。本次有幸邀请到小米快应用架构师-蔡经伟,带我们深入了解快应用。
米安:相对于其它生态,快应用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1、原生系统
厂商自己的软件系统是最大的优势。就技术架构而言,其它主流的小程序生态用到的是类H5的技术,而快应用生态采用的是本地渲染。所以从性能和技术架构来讲,快应用是最好的。
2、不存在安卓跨平台的限制,和APP生态一样
因为快应用立足于厂商的系统,所以不存在跨安卓平台的限制
。我们能够和安卓系统的能力做到完全对标,包括底层开发能力或者硬件,理论上和APP生态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是别的小程序生态做不到的。
3、离用户最近
十二大手机厂商拥有一级的系统渠道入口,包含了手机系统级搜索、浏览器、应用商店、负一屏、桌面、短信等场景。它们离用户最近,属于一级入口。
4、开发者得到更多
理论上,我们现在是最开放的一个生态,比如快应用的账号体系,支付能力,统计能力和商业化程度都是Open的状态。从账号来说,除了厂商的账号,也支持主流的第三方账号,比如支付账号。而且就规则而言,我们没有把这种重要的服务限定在自己手里。因为我们更加开放,
所以开发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手段和能力
。
米安:厂商之间的协调机制是怎样的?众口难调,如何利益划分?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1、技术委员会+联盟秘书处
现在联盟内部,有两个最重要小组。第一个是技术委员会,主要是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还有技术标准的实现发布。
第二个是联盟秘书处,是联盟日常事务的规划和决策机构。从秘书处运转来看,每一个联盟的厂商会员,就有一位秘书长,每位秘书长就是一票。联盟就是厂商和厂商之间的平等运作,它主要处理纯技术以外的事物,比如联盟发展方向的规划,厂商之间合作的原则,还有一些事务性处理,比如新会员的加入以及会员的个性化需求。
2、厂商之间不存在利益划分
举个例子,如果快应用要做商业化,各厂商可以自行做,不受联盟限制,商业化产生的收益也是各厂商的自有收益。
只不过现在是把这件事情打通,让大家一起做,制定出让大家理解的规则。但从理念上来说,每家厂商对自己的产品入口和商业化应该是100%的独立发展和掌控的,这非常合理。所以就是厂商之间不存在利益划分,它存在的是用共同的利益模式去拉通和推广。
米安:快游戏和H5、小游戏相比有什么优势?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理论上来说,快游戏应该和H5,小游戏类似。H5的优点都是即点即用,然后基本也没有版本碎片化,问题在于它是要依托于浏览器,所以适配其实是很大的问题。而小游戏,它不能享受到今天APP生态的好处,比如推送等服务功能。所以,快游戏因自己的天然优势,既可以实现APP的推送功能,又能以最优的性能承载中重度游戏。
即使是中重度的快游戏运行也十分流畅,体验感觉和APP类似。它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它
属于快应用联盟自有平台,
对系统的衔接十分贴合,不存在所谓的碎片化。它可以支持任何新的版本,最多在下一次启动时就能用到新版本。
米安:接下来您会重点布局哪个领域?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因为这个刚好和小米这边线上线下打通的战略相契合,而且也符合快应用宽容开放的理念。O2O作为快应用的垂直领域,是很典型的,之所以这样说
,
是因为它能把系统底层的定位能力都开放出来
,
这是其它一批小程序生态都没实现的能力。
虽然过去的App是有定位能力的,但是它的定位能力和今天跨越龙头生态的开放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在快应用的生态里,得到用户授权后,快应用可以推荐定位相关的服务,对于线上服务的提供者来说,它可随时根据用户的精准和实时定位来推荐服务。
而且它能帮我们做到无缝的线上服务,这样厂商的“做透”才有意义。因为在过去,没有快应用时,厂商是无法办到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O2O会是一个主导,同时,O2O也符合厂商在现在这个阶段对智能助理深度打造的一个期望。过去,入口是入口,智能是智能,这是相分离的,现在能够做到再升级打通。
所以厂商是希望通过自己能力的开放和新产品的曝光,来降低商家和用户的连接成本。只不过这边连接的,不单是普通开发者,还有线下的商家服务。就小米而言,最晚应该在Q2会全面上线。
米安:我们之前已经看到快应用开放了很多场景入口,接下来还会开放哪些?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大家渴望的这种深度的入口,也是我们一直要挖掘开发的。
可根据时间的维度,在手机桌面上为用户推荐可能需要的快应用。比如,下午18点左右,系统智能预测你即将下班回家,
然后为你推荐打车类快应用。
手机锁屏后,也可在锁屏界面推荐给用户可能喜欢或需要的快应用服务,用户根据需要点击进去即可。
比如锁屏画报,假如用户看到画报上漂亮动人的风景,自然想深度了解,这时候点击画报跳转场景是合理的,快应用也将融合在这个入口。
另外一个深挖的入口是短信,比如当我收到一个银行短信,就可以从这个短信直接跳转到快应用,从而向你推荐银行的周围网点服务、办卡或者查询一些简单的功能。
米安:您之前说过,快应用产品目前近1000个,2019年比较保守的目标是做到10000到100000个。这个目标相对于其它生态似乎有点小,您是如何考虑的?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快应用某种程度上审核规则相对严格。比如,我们不支持黄页型的应用。因为它们没有办法跟我们的场景形成连接,也没办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功能和体验,所以我们就把它砍掉了。在我们的跨业务生态里,质量是基本的要求,功能体验也要和APP对标。
米安:快应用进入的时间并不是特别晚,但就3月份公布的成绩而言,和那些后起的生态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我们想了解下原因。
蔡经伟(小米快应用架构师):
没有水分,我们想要健康的流量,
我们看重的是这个生态的健康流量,如果我们要把这个月活做高,其实非常容易的,但在这个流量里边,开发者到底有没有得到价值,以及用户认不认可,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其实我们认为这个生态日活月活的数字,是很虚的。我们也公布了数字,但是其中的水分很少。
在和蔡老师聊之前,我专门尝试了快游戏,顺畅的体验让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其中有很多中重度游戏。带着疑惑,去拜访了快应用小米代表方的负责人——蔡经伟。非常感谢蔡老师认真的解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快应用对于质量的追求:和微信小程序不同,快应用是没有黄页的,而且功能体验也要和APP对标才能被审核通过。我无法评价这种严格的审核是好是坏,但很敬佩他们对质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