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2 天前  
陕西商务  ·  2月1日至2月7日陕西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分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一级市场如何应对退出渠道的单一化?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5-02-09 20:12

正文

作者 | Eyan
来源 | FOFWEEKLY
过去的2024年注定是一个让许多GP和LP倍感焦虑的年份。当市场低迷、IPO审核趋严、收购冷清时,原本理所应当的退出路径变得越来越狭窄。对于GP而言,退出渠道的单一化不仅带来了战略上的困扰,更让他们在与LP的沟通中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回报不及预期”成为下一轮募资时的致命伤。
“IPO本来是投资退出的‘优雅通道’,结果现在变成了‘等待通道’,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投的项目是等到了还是下班了。”这是典型的“冷笑话”,但却道出了很多GP内心的真实写照。过去几年,IPO是股权投资退出的“黄金通道”,许多基金在投资初期就制定了明确的退出计划:“X年后上市,资金回笼。”可是,当资本市场收紧、审核严格时,上市的时间被一推再推,许多计划泡汤。
不久前有位GP发了一条“无奈的吐槽”——“市场不好,退出渠道也不好,现在真有种‘困兽犹斗’的感觉,IPO已经很难指望了,收购市场也冷得像北极,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条消息立刻引发了群里其他GP的共鸣,纷纷表示自己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我们投资的那个项目,之前预计一年内能通过IPO退出,现在都已经被推迟了,资金也紧张。”另一个GP则说:“我的并购项目也卡住了,谈判方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折价都能接受,但问题是‘怎么退’才最靠谱。”
但这些吐槽并不完全是“抱怨”,背后隐藏的, 是股权投资行业普遍的焦虑。 GP们在努力寻找新机会的同时,也在焦虑地思考:市场的回暖究竟在哪?退出渠道的单一化,究竟是不是一种“暂时的痛”,还是会成为未来股权投资的一大“瓶颈”?
IPO进程中的“未知数”让LP也倍感不安。一些LP常常会在定期沟通中向GP问:“我们投资的项目,离IPO还有多远?”GP的回答是:“再等一等。”但LP们并不总是理解:“再等一等”的时间尺度变得越来越模糊,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让不少LP开始对“耐心投资”产生质疑。

退出渠道单一化

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股权投资的“退出难题”不仅仅是由于某一单一因素的作用, 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IPO的难产和收购市场的冷却,背后是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多重压力的叠加。对GP来说,面对这一局面,逐步暴露的退出渠道单一化现象,逐渐变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资本市场的收紧:IPO审核严格,企业上市门槛提高
曾经风光无限的IPO,已不再是股权投资中的“标准退出”路径。2023年和2024年,IPO审核严格,上市门槛不断提高,这无疑加剧了GP们的焦虑。以往许多企业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快速的增长速度和高估值,顺利闯入资本市场。而现在,市场更加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控制和长期价值,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IPO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某GP的重点被投项目,原计划在2024年完成IPO,但经过长达六个月的“IPO排队”,终于获得了首次审核,但由于监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严格要求,最终被推迟了上市。GP在跟LP汇报时,颇有些尴尬地说:“这条路就像一场马拉松,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到终点。”
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IPO成功率明显下降。在2019年,IPO的通过率仍保持在80%左右,但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跌至60%左右。而且,对于许多原本打算通过IPO实现退出的GP来说,他们的项目面临着更长时间的“滞留期”。这不仅使得GP失去了灵活应对市场波动的机会,也使得LP对投资回报的期待被无限拖延。
收购市场的“假繁荣”:产业资本主导,退出价格“缩水”
与此同时,收购市场的回暖也显得相当不稳。随着资本市场的下行,产业资本逐渐成为并购的主导力量,但 这种“产业资本主导”的局面,反而让收购市场看似繁荣实则冷清。
某GP在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寻找买家时,接触了数家产业资本和PE基金。然而,经过几轮谈判,买方不断压低价格,以“不确定的市场前景”作为谈判筹码,最终收购价较原定估值缩水了20%。这让GP大感失望:“原以为这是一个‘完美退出’的机会,没想到竟然被市场环境压得越来越低。”
2024年,产业资本的并购交易占比逐年上升,达到历史新高。但相对的,并购交易的规模和溢价率却大幅下降。曾经不少被收购企业的估值在交易时普遍获得较高溢价,而现在,市场环境不佳、行业风险增大,收购方往往通过压低收购价来对冲潜在风险。对于不少GP来说,收购市场的“假繁荣”背后隐藏的是不断缩水的退出回报。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美博弈与全球供应链调整
除了国内市场的压力,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股权投资退出渠道单一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等因素,深刻影响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股权投资的退出计划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有GP在投资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原本计划依托国内市场优势进行快速扩张。然而,受中美博弈和全球能源政策变化的影响,该公司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收购方虽然感兴趣,但始终不敢轻易出价,最终导致退出计划被一拖再拖。GP在跟LP沟通时,无奈表示:“全球经济的动荡,给我们的退出计划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波动。”
这些外部因素无疑加剧了GP们在退出时所面临的困境。国内资本市场的收紧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共同作用,使得股权投资的退出路径显得更加局限和不可预期。对于GP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寻找合适的退出时机,更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依然保持投资的灵活性与应对能力。

“临时应急”还是“真正的机会”?

在退出渠道单一化带来的困境中,许多GP并没有选择“死等市场回暖”,而是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退出路径。与此同时,这些创新退出渠道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股权投资的退出生态。然而,这些创新的退出方式究竟是“临时应急”手段,还是可以带来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
从“逃生通道”到“退出战略”
过去,在股权投资中,并购重组通常被视为“次优选择”,因为它往往意味着退出的价格可能会比IPO更低,且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当前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随着收购市场的活跃度减弱,一些GP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并购重组的价值,甚至将其作为首选的退出方案。
虽然并购重组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带来理想的回报,但它作为一种灵活的退出方式,往往能为GP提供相对稳妥的“出口”。一些GP在后期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甚至开始在投资初期就将并购重组纳入退出规划中。特别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如医疗、科技等),产业资本的需求仍然强劲,利用并购重组作为退出方式的潜力依然不容忽视。
为“流动性”注入新动能
除并购重组外,PE二级市场的崛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退出渠道。通过二级市场交易,GP能够将持有的股权“打包出售”,为LP和自己带来资金回流,避免资金被长期“绑死”。这一渠道的优势在于流动性较高、操作简单,但相应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二级市场的价格往往受到市场情绪和短期波动的影响。
虽然PE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较好,但并非所有项目都适合通过这一渠道退出。对于一些成熟度较高、资金需求强烈的项目,二级市场的交易往往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流动性回笼,但对于那些发展较慢或市场前景不确定的项目,价格折扣可能会更大。
回购:并不能“一招鲜”
股东回购作为一种较为传统的退出方式,近年来也有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无法实现IPO和收购的情况下,股东回购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退出途径。尽管回购的时间通常较长,且回购价格未必能够达到理想水平,但它却为一些GP提供了“能够控制的退出途径”。
股东回购的优点在于可以较为平稳地完成退出,特别是对于一些尚未达到最佳上市时机的公司,回购能够避免因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然而,股东回购的局限性在于,它通常只适用于那些财务状况良好且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对于现金流不充足的企业而言,这一退出方式的可行性较低。

结语

股权投资的退出难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更不是某一条退出路径能够轻松化解的。市场的低迷、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的波动,都使得GP们在退出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IPO、收购等传统退出渠道的单一化,也让许多GP陷入了“选择困难症”。然而,市场从未止步,新的退出渠道不断涌现,虽然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它们也为股权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新的希望。
而对于创新退出方式的探索,让GP们不再只能死守传统的“死胡同”。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适用场景,也意味着股权投资退出将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尽管它们并非“万能钥匙”,但至少能够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低迷的时刻找到一条通向“出路”的路径。
对于GP来说,选择何种退出方式,不仅取决于市场的变化,更取决于企业的特性、行业的趋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 GP们的决策能力和灵活性 将决定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资本的流动和回报的兑现。
股权投资的退出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创新和应对策略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每一位GP来说,关键不在于选择哪一条退出路径,而是在于如何灵活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最合适的“退场时机”。就像曾经的投资人们说过的那句话:“股市的黑天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连黑天鹅都没看到。”

大型峰会回顾

投资家网·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年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