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一起关于法院执行过程中冻结账户相关案例的解析。主要讲述了被执行人宋某借用案外人姜某的账户收取租金,法院裁定冻结该账户后,案外人姜某提出异议被法院驳回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关于货币所有权的一般原则、执行中查封财产的规定以及关于劳动关系和“背靠背”条款的效力等问题的探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法院对冻结案外人账户的依据
被执行人在收取租金时提供案外人的账户,意图隐匿财产,法院裁定冻结该账户是基于被执行人行为的合理性及防止其逃避执行的需要。
关键观点2: 货币所有权的一般原则
通常而言,“货币是占有即所有”,但实践中需要根据账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相关证据来判断货币的实际所有权人。
关键观点3: 申请执行人对账户内资金的判断方法
申请执行人可以从账户的使用、交易往来、收支情况等方面来判断账户的实际权利人,并在必要时向法院反映情况申请执行该账户财产。
关键观点4: 关于劳动关系的问题探讨
对于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待遇的个人,继续向单位提供劳动是否能认定劳动关系依然成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关键观点5: 法律条款引用
涉及案例解析的部分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以及对于货币所有权、劳动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正文
(图源网络 侵删)
进入执行后,法院会冻结被执行人名下账户,但如果被执行人不使用自己账户消费或经营,而是借用案外人账户消费经营,那么,法院是否有权冻结案外人账户?
刘某与宋某系朋友关系。2022年宋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刘某借款20000元,后因宋某拒绝偿还借款,刘某将宋某起诉至法院。胜诉后宋某仍未履行,刘某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法院依法向宋某发出了执行通知书等催告履行义务的法律文书,但宋某仍未履行,且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
2023年,刘某从其朋友处得知宋某将老家的房屋租给他人,年租金为8000元,刘某遂将此线索提供给法院。经法院调查发现,宋某出租房屋的情况属实,并借用其前妻姜某的账户收取了2023年的房屋租金8000元。随后,法院依法作出执行裁定书,冻结了案外人姜某的账户。案外人姜某不服,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称其与宋某已于2020年离婚,裁定中冻结的8000元系其邻居偿还的欠款,与宋某无关。
法院经审查认为,本案争议焦点是法院冻结的案外人姜某账户中的8000元银行存款的权属问题。案外人姜某与被执行人宋某已办理离婚手续,被执行人宋某对外出租房屋的收入应为宋某个人所有,但被执行人宋某在收取租金时为承租人提供了其原配偶即案外人的银行账户,被执行人宋某明显是在隐匿其财产收入。案外人姜某称其账户内收到的转账8000元系邻居偿还的欠款,明显与事实不符,故涉案账户内的存款8000元应属被执行人宋某所有,案外人姜某对涉案标的不享有阻却执行的权利。综上,法院依法作出裁定,驳回了案外人姜某的异议。
通常来讲,“货币是占有即所有”,第三人银行账户里的金钱通常推定为第三人所有,即银行存款通常按照金融机构登记的账户名称判断所有权,法院一般不能直接查封、扣押、冻结收款账户。因此,在实践中,被执行人常常借用案外人的账户进行资金结算,意图逃避执行。遇到该种情况时,申请执行人可以从使用人对账户内的资金享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方面来判断其是否为账户实际权利人,结合该账户的设立、交易的往来、收支情况、控制权的行使等情形,一般就可以得出账户实际权利人的结论。在银行账户信息名实不符,名义权利主体为案外人,实际权利主体为被执行人的情况下,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申请执行人应当及时向执行法官反映情况,申请执行该账户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二条第三款
的规定:对于第三人占有的动产或者登记在第三人名下的不动产、特定动产及其他财产权,第三人书面确认该财产属于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