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hiphell
www.chiphell.com -- 分享与交流用户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美学  ·  全球最薄折叠旗舰!OPPO Find ... ·  2 天前  
科技美学  ·  全球最薄折叠旗舰!OPPO Find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hiphell

[照片] 这些年飘在欧洲的日子(十九)永恒之城罗马(上)

Chiphell  · 公众号  ·  · 2024-06-18 14:00

正文

CHH ID:mzidazoom

设备:NEX5N+16-50饼干
后期:Lightroom

如果有人问我,首次欧洲(申根)游建议去哪里,我都会推荐意大利。作为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申根国家之一,想要感受古罗马帝国的余晖和文艺复兴的火种,意大利都是必游之地。再加上意大利北邻阿尔卑斯,南接地中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其自然景观资源也不可谓不丰富。所以不管是文化爱好者,还是美景打卡家,都能在亚平宁半岛找到自己的心头好。把意大利作为自己首次欧洲之行的目的地,会是最稳妥的选择。

还有朋友问过我,能否推荐一条走马观花的路线,在一周之内打卡意大利的各个知名景点?我的回答是:有,但不建议。抛开意铁的可靠性不谈(私营Italo要好于国营的Trenitalia),你确实能做到白天在米兰大教堂广场摆pose,下午去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喂鸽子,晚上再以古罗马斗兽场为背景来张自拍。但在赶火车似的于城市间奔波辗转时,你错过的可能是托斯卡纳的艳阳,五渔村的闲适、多洛米蒂的巍峨、锡耶纳的婉转和阿马尔菲的湛蓝。去的地方多了你就会渐渐明白,让所有微信好友知道你在哪儿的票圈打卡,远远没有自己能从旅途中真正收获到什么来得重要。所以与其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一周打卡意大利最知名的名胜,不如选择意大利的一片区域深入游览,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本次意大利的游记也将按区域分为几个部分,这篇终于轮到了罗马。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西方文明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的摇篮:正是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文化,并将基督教推广至自己的疆域;它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900多座教堂密布其中,全世界无出其二;它是欧洲的泉城:2000多处泉眼曾供给城中居民的饮水;它也是条条大路通往的永恒之城:罗马帝国的荣景和辉煌通过文字穿透了时光,给今人留下无限遐想。初到罗马或许会有些失望,这里不如北部的米兰那般充满活力,也不像南边的那不勒斯风和日丽、海水湛蓝。但当你看到公共场所和井盖上无处不在的SPQR时,或许才会感受到些许属于罗马人的骄傲:罗马的独一无二,无城可比。再多的介绍都是苍白,“罗马”二字的分量和内涵,足矣。

准备这篇帖文的时候,堂妹和妹夫正带着我的NEX-5N在欧洲旅拍。默默陪伴了我13年的老将如今有机会以这种方式重返欧洲,也是别样的际遇。每次蠢蠢欲动想要换机的心情,都在看到数码相机市场愈发离谱的价格和库存后渐渐冷却。对于记录生活,相机是拍,手机亦是拍。尽管奶昔5N的像素数甚至比不过现在的很多手机,高感更是被如今的相机轰成渣渣,更别提拥有任何即时分享和手机互联功能,它仍旧对我意义非凡,因为那些闪亮的日子,都被这个老朋友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我在想,如果哪一天这个老伙计真的撂挑子不干了,也值得被记录下退役时的模样:它陪着它的主人走过阴晴雨雪、春夏秋冬,见证了壮美的景色,也捕捉过平凡的瞬间。它是主人的第二双眼,也映射出主人深藏的心。世界可爱,或者可憎,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记录,拿起手中任何能记录的装备,抑或只带上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

老规矩,先简要列出旅行tips:
(注意,本次罗马之行的建议全部基于8年前和3年前的游览,时效性多有不及,还请查阅最新的官方信息)

1、火车站和知名景点都是小偷和戴红绳的“强盗”常出没的地方,出游不易,但是也请不要过于露富。如果有什么新的针对游客坑蒙拐骗的伎俩,欢迎大家补充。

2、永远不要对意大利的公共交通抱任何幻想,我个人在意大利遇到过:工人罢工导致线路大部分班次停开、市内游行导致部分公交线路长时间晚点、线路实际运行情况与公交公司官网的时刻表南辕北辙。所以除非自驾或有专车,公交出行时请预留足够的应变时间,防止行程受到影响。当年去罗马坐过公交、电车和地铁。其实大部分景点都集中于老城,尤其是那些知名景点,天气舒适的情况下漫步罗马街头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3、斗兽场的长轴两端有两个视野极好的观景平台,由于日照角度的变化,一天中两个平台总有一个会处于阴影面,大量游客会聚集在此拍摄斗兽场全景,十分拥挤。此处一定要把背包挎在胸前,或者给包上锁,之前一起去的同学当时没有注意,拍完照片发现包的拉链已经被扒手拉开了。

4、夏季参观教堂切忌衣着暴露,有些教堂会提供一次性披肩,有些则会直接谢绝入内,不要因身已至而无法参观给行程留下遗憾。


话不多说,开始上图


初次在罗马城看到海鸥还会惊讶:为何它们要来到离海岸有一段距离的内陆?通过一番查证才了解,是上世纪80年代罗马人扔掉的食物吸引了这些不速之客。如今它们整日盘旋在台伯河上空,发出刺耳的叫声,宛如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偶尔停在圣天使桥的雕塑上,优哉游哉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罗马假日


古罗马斗兽场虽已屹立罗马城中近两千年,仍是人类建成过的最大古代圆形剧场,也是当世现存的最大圆形剧场。记录这座罗马地标外景的最佳时段莫过于傍晚,暖光源从斗兽场内部照亮了底层,在深蓝色夜空的衬托下,仿佛一盏亮着微光的灯笼,标定了罗马帝国时代在西方文明史长河中的位置

治疗颈椎病预警

哥总的新窝,AKA古罗马斗兽场最近又因《哥斯拉大战金刚2》重新走进大家的视线。从斗兽场内的二层瞭望台可以清晰地看见椭圆形表演区下的地下空间,那里曾用作兽笼和角斗士的准备室。千年岁月流转,当年地下室上盖的木地板早已化作黄沙,留下断壁残垣兀自沐浴在永恒之城的阳光下。这么看来,相比GvK1,哥总为何成功瘦身,也许有它新家这一层“指压板”的功劳吧


八年前骑着平衡车Segway在罗马城city tour,其吸睛程度不亚于现在开着一辆SU7在街上巡航。好在雷总2015年就通过九号收购了平衡车鼻祖Segway,通过中国制造的力量让平衡车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凡收购再晚个两三年,这交易说不定就会因安全疑虑无疾而终。八年前的自己,断然不会想到如今世界上刮的竟是逆全球化之风


我们在照片里常看到的斗兽场外立面装饰丰富:半凸的多立克、爱奥尼和柯林斯柱式守卫在每个拱的两侧。其实这只是现存斗兽场立面的一部分,外墙其余部分在过往的数次地震中坍圮了。只要你沿着斗兽场外围走一圈,就会看到装饰相对朴素的里立面。那些断墙尽端三角形的斜撑墙体,其实是后人在19世纪初加建的,为的就是支撑起残缺的一层外墙和一层内墙


古罗马广场位于斗兽场一旁,这里曾是古罗马时代的城市中心,一些罗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建筑遗迹即坐落于此。其中最有趣的可能就是安东尼和福斯蒂娜神庙了。这座神庙是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安东尼·庇护为纪念自己早逝的妻子福斯蒂娜而修建的。大约在7世纪时,神庙被改造为一座教堂,这也使其免于被认定为异教建筑而遭彻底破坏。但被古罗马神庙门廊包围的教堂立面仍使整个建筑有种嫁接般的格格不入感。这也许不只是部分今人的看法,柱廊柱子上那些深深的刻痕,据信就是中世纪的人们试图把柱廊拆除的证据。今人不见古时庙,今庙曾经见古人。将近1900多年过去了,这一段柱廊仍顽强地屹立在早已是一片废墟的古罗马广场上,也许这就是命硬吧



(葡萄牙天然洞穴的图是当年小米8直出的,等游记推进到葡萄牙篇时再后期吧

万神庙屋顶为什么开了个洞?也许所有看过照片或实地参观过的人都会有此疑问。作为一个没有用钢筋加固过、中间无柱的混凝土穹顶,屋顶每一克的重量都要靠基座提供的侧向力支撑。因此随着高度升高,穹顶所用混凝土骨料的密度逐渐降低,失去了钢筋的加固,斜度近乎水平的穹顶顶盖也很难再通过侧向力予以支持——挖洞几乎是1900多年前结构设计水平下的必然。空气借此流入,改善了通风环境;日光也穿堂而过,圆形光斑如翻转的日晷般在神殿内标示出时间的流转,成为万神庙最知名的招牌。
直到五年后站在葡萄牙贝纳吉尔海滩的天然洞穴中时,我才开始思考:下令建造万神庙的哈德良皇帝,是否在年轻时来到过这座距自己家乡仅300多公里的自然奇观,并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


斗兽场不远的圣伯都禄锁链堂里,前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墓静静偏于一隅。比墓更出名的是米开朗基罗为这位教皇创作的墓墙和居于正中的摩西像。这又是一尊让我联想到童年学画岁月的雕像。米开朗基罗采用了拉丁文版圣经对摩西外貌的描述,在摩西头顶给他安了两只角。惭愧如我,第一次看还以为那是蝴蝶头饰
当年一件关于摩西像的轶事是:弗洛伊德曾在将近三周的时间里,整天坐在圣伯都禄锁链堂里看着这座雕像,彼时弗洛伊德与他重要的追随者荣格之间产生了分歧,弗洛伊德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雕像上,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文章,来解读摩西的身体姿势。假如米开朗基罗看了弗洛伊德的过度解读,不知道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棺材板会不会盖不住


作为曾经教皇国的核心,拥有9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的罗马从不缺各种宗教建筑。但一踏入偏门,圣安德肋圣殿仍旧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震撼:真的到处都是金光闪闪,且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愈发明显。400多年前筹建教堂的巨款支撑起了这华而不实的内装,也让我越发认为人类对黄金的迷恋是深深刻在自己基因里的


走在罗马的街道,时常会看到行色匆匆的神职人员。对比旁人迥异的服装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宗教和世俗同时融入了这座永恒之城的日常


罗马小体育宫是为1960年罗马奥运会兴建的体育馆。结构工程大师奈尔维的作品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结构设计本身也可以蕴含美的愉悦。遗憾的是,正如许多奥运场馆一样,小体育宫也面临着后奥运时代场馆运维的问题。屋顶面层的污损清晰可见,场地周边环境也显得临时而混乱。现在再看这座体育馆,你很难想象它曾举办过奥运赛事。不过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历经近60年仍发挥着自己的功用,本身也是件难得的事情。也许脏旧也是一种融入罗马的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