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腾聚创不能再称为激光雷达公司了!
1月3日,速腾聚创召开了“Hello Robot”2025 全球首场AI机器人线上发布会,首次全面呈现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战略及落地成果。
发布会上,RoboSense速腾聚创推出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Active Camera是一个包含传感器硬件、运算核心、AI算法的智能生态,致力于成为通用的智能机器人之眼,为行业提供通用且简洁的智能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此外,发布会上还发布了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据悉,性能配置已达市场第一梯队水平。
速腾聚创海首次展示了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速腾聚创将其定义机器人通用零部件开发平台,是各项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母机”。
未来,企业将聚焦于机器人的视觉、触觉、关节三类增量零部件领域,为机器人行业赋能。此次RoboSense速腾聚创公布了力传感器FS-3D、直线电机LA-8000和机器人域控制器DC-G1等成果。
这是智能车企供应链进军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事实上,整车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也早有先例,车企的代表包括特斯拉、小鹏、华为、小米、上汽、奇瑞、广汽等企业,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
车企、供应链企业都竞相进入机器人赛道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速腾聚创核心竞争力如何?
01.
由于在软硬底层上的相通性极强,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在机器人领域优势明显。
技术底层相通。二者的感知层基础硬件极其相似,汽车领域的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激光雷达等技术可以与机器人相互借鉴。
智能汽车与很多机器人在感知端传感器硬件上高度一致。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其视觉方案目前主要依靠结构光、双目或多目RGB、TOF等的组合方案为主。与智能汽车相似,大部分机器人企业也将激光雷达作为重要零部件。
规划决策算法也类似。软件层面,机器人主要算法包括环境感知类、规划与决策类、运动控制类算法等。
在路径规划、运动轨迹预测等关键算法上,智能驾驶和机器人具有复用性。例如特斯拉的占用网络(Occupancy Network)算法中使用的栅格法,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中仍被使用。
供应链体系相似。主机厂来看,他们具备成熟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量产和应用方面经验丰富。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具备成熟的技术能力、制造能力,迁移到机器人的零部件供应中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作为汽车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随着车企进军机器人,速腾聚创完全可以延续之前与车企的合作关系,继续成为其零部件的供应商,降低彼此成本,同步探索增量市场。
机器人生产者本身就有需求。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自身就是工业制造机器人的需求方,在落地应用需求方面具备优势。
从技术迁移到产业链配套,车企及其零部件企业具备先天优势。
从行业角度来看,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有进入机器人产业的先天优势,但具体到速腾聚创企业本身,进入机器人领域又具备哪些条件呢?
速腾聚创为机器人准备了至少10年。事实上,速腾聚创自创始之初,就没将自身定位为激光雷达企业,从名称RoboSense和logo就看出,其定位一直都是机器人。
只不过,速腾聚创选择从激光雷达领域切入。
速腾聚创自身价值的定位在于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最底层的、共性技术支撑,让后者能够有更多精力开发出符合自身定位、更具个性化的产品。
基于此,速腾聚创在打造硬件、芯片和AI三大技术栈时,就考虑了通用性和可迁移性。
第一个十年,围绕激光雷达,速腾聚创在硬件技术栈积累了系统、电子、动力、光学和结构领域的核心能力,能够做出引领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
例如,速腾聚创方面认为,激光雷达架构将趋于成熟稳定,不同技术路线激光雷达产品都将完成数字化升级。基于这种认识,他们率先发布了192线半球形数字化激光雷达Airy、1080线车载激光雷达EM4、固态激光雷达E1R。
AI方面,速腾聚创搭建了超算中心和数据闭环体系,并以车为载体,构建了从感知到规划控制的端到端全栈能力。专利布局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处于同行业的世界领先水平。
在软件层面,速腾聚创自研人工智能感知软件 HyperVision,用来提供高质量感知信息。该软件是一套基于激光雷达3D点云,专门为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开发的 AI感知软件,能够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收集的原始传感器数据转换成为可以被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直接使用的高质量感知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多类传感器通过神经网络实现融合,提供全套环境感知信息。
发布会上,速腾聚创发布的Active Camera就是一个包含传感器硬件、运算核心、AI算法的智能生态,致力于成为通用的智能机器人之眼。
在量产层面,速腾聚创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和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流程中都实现了安全质量管理,具备大批量量产能力,为之后机器人相关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量产基础。
简单说,垂直产业链整合能力继续赋能机器人市场,带来业绩新增长动能。公司在激光雷达制造中的垂直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望继续赋能机器人市场,自研芯片量产与技术进步带动产品成本与市场价格下行,打开渗透率增长空间。按照销售额计算,2022年公司机器人激光雷达全球市场份额为18%,位居第一位。截止 2024年6月底,该公司已在机器人和其他领域服务了包括阿里巴巴、新石器等在内的 2600多家客户,产品应用于送货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产品上。
2024年H1,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 0.77亿元,机器人产品销量同比增加 21.92%至约8900台,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影响,毛利率为26.1%,明显高于汽车产品,伴随产品降本降价带来的应用规模扩大,机器人业务布局有望为其业绩增长带来新动能,为增厚公司盈利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387.5亿元,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118.56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2024-2030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预估为15%。
AI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将“具身智能”,作为下一个风口。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大。2023年以来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国家及地方层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