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等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各种“知识”被“快餐化”得令人瞠目结舌,也催生了一批批“网络心理学家”——
他们最大的特质,就是“你有病,我有药”,随便给他人下个病理学诊断,然后借机谋利。他们只需要极其有限的信息,比如一张照片,几句话,就可以给你进行网络会诊。
比如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几乎成了某些"心理咨询师"的"万用诊断"。
其实大多数只是看了几个网络视频,就摇身一变成了NPD的"诊断专家"。
要判断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否不入流,只需看他是否经常“胡扯NPD”。
仿佛掌握了这个"标签神器",谁都能立即成为"专家",随手给人贴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心理学标签。
这种现象
不仅对真正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构成了讽刺,更严重误导了公众对心理学的理解,潜在地伤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让我们以NPD为例深入探讨这个现象,揭示"抖音心理学家"泛滥的危险。
在“抖音”上,“心理学家”的门槛似乎低得惊人。只要你看过几条短视频,学习了“识别NPD的三大秘诀”,你就可以自信地开始在自己周围寻找NPD的“典型症状”。
然而,真正的NPD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种网络诊断的荒谬性在于,它将复杂的心理学问题游戏化、娱乐化。对于那些真正受到NPD困扰的人来说,这种随意的诊断不仅无助,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困惑和伤害。
想象一下,如果医学诊断也像“抖音”诊断那样随意,会是什么场景:
“医生,我今天早上打了个喷嚏。”
“哦,那你一定是得了重症流感!”
“可是我只是打了个喷嚏啊?”
“相信我,我在抖音上看过很多关于流感的视频。”
NPD是一种复杂的人格障碍,其诊断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全面的评估。然而,
在“抖音心理学”的世界里,NPD被过度简化了
。
将普通的自恋行为等同于NPD:
事实上,适度的自恋是健康的自尊的一部分。NPD是一种病理性的状态,涉及持续的自我膨胀感、缺乏同理心等复杂症状。
忽视NPD的复杂成因:
NPD的形成涉及遗传、早期经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些行为特征。
将NPD标签化为"坏人":
这种简单化的标签不仅不准确,还可能加深对NPD患者的污名化,阻碍他们寻求帮助。
误诊和过度诊断:
没有专业训练的人很容易将普通的性格特征误认为NPD,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阻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当NPD被轻易地用作标签时,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为害怕被贴标签而不敢寻求专业帮助。
加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
将复杂的心理障碍简化为几个行为特征,可能加深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
真正的NPD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这个过程通常包括:
详细的临床访谈—
标准化的心理测评—行为观察—病史收集—排除其他可能的心理或身体疾病。
专业的诊断不仅仅是给出一个标签,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计划。
为什么滥用NPD是心理咨询师不合格的表现
滥用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标签,是心理咨询师不合格的明显标志。首先,NPD是一个复杂、严重的心理障碍,诊断必须基于严格的标准和全面的评估。
频繁且随意使用NPD标签,反映了咨询师对这一障碍的理解肤浅,甚至可能是在迎合大众对“自恋”的猎奇心理,而非真正帮助患者。
这种滥用不仅简化了诊断过程,还可能掩盖患者的实际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所需的正确支持。
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深入理解患者的独特情况,而不是急于贴标签。
随意使用NPD标签,实际上是在对患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最终会加剧患者的困惑和痛苦。
更严重的是,
滥用NPD标签违背了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责任。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首要不伤害”,任何诊断都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严谨的判断。
随便给人贴上NPD的标签,不仅助长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还可能加深对某些群体的污名化,这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应有的职业操守背道而驰。
因此,一个滥用NPD标签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暴露了其专业能力的欠缺,更凸显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合格表现。
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无法有效帮助患者,反而可能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虽然"抖音心理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将短视频作为了解心理学的入门,而不是诊断工具
;
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轻易给他人贴标签;意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能简单化;如果真的担心自己或他人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培养同理心:试图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judge;
注重自我反思: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缺陷";
学习有效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沟通,而不是诊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警惕简单化和标签化的倾向。NPD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不应被轻易地用作标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理性地对待心理健康知识,拒绝成为“抖音心理学家”,而是培养同理心,学会自我反思,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真正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
想入行该问谁?
试试
加入
【咨询师
入行】
交流群
↓↓↓↓↓
扫码加入
备注:入行
适合:所有
想成为咨询师
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