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妈说:
昨天开团了我自己特别崇拜的一套书——《
写给宝宝的世界名著
》(直接点击可见),它和我以往推荐的绘本都不一样:它的
图片信息量非常非常非常丰富,
而且
每个细节都大有深意
,如果不仔细看,而
只是照着绘本上的文字读,实在是太浪费了!!!
比如其中《傲慢与偏见》的这一页
,看过原著的妈妈都知道,这
三栋房子其实是分别属于故事的主要人物
:男一号达西先生,男二号
宾利先生和女主的父亲。
在给宝宝进行名著启蒙的同时,作者
为了增加宝宝对数字的敏感性
和
阅读乐趣
,还巧妙设置了很多个“
数字游戏
”,比如,房子是3栋、绵羊是3只、三角形是3个、旁边的树由3团树丛组成、顶上花和底脚花的两边也是3片叶子、图上所有的花加起来是3的倍数。
所以,这套绘本值得反复看。为了发挥它最大的阅读价值,我做了两件事,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除了分享好书,我更希望做的是和你们一起
用好买的每一本书
。
1、我在后台放了一份
绘本导读
。里面有这六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名著和绘本插图一一对应的部分、怎么给宝宝读这套绘本等等,你们在后台输入【
写给宝宝的世界名著
】就能收到了。
后面我会请我朋友,专业的主持人
做成音频版
,大家可以随时下载来听。
2、我建了一个专门的
读书打卡群
,让我们互相督促打气,做好亲子阅读。当然,我也会不定时和妈妈们随时
分享好书
、
共读心得
,你们在给娃讲的过程中
有任何问题找我
也方便。想加的私信或者留言给我哦。
做这些,是因为我真心希望妈妈们能和我一起
坚持亲子共读,让我们的宝宝成为终身的爱书人
。
诚挚邀请同样爱书、想坚持亲子共读的你,加入我们!
▼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很多妈妈在亲子阅读时遇到的疑惑。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模仿能力一级棒,就像诗人惠特曼说的“
他看见的是什么,那么 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
”。
而有很多
绘本,里面似乎有很多
“不好的行为示范”,
很多妈妈就担心,到底
能不能看?
会不会教坏宝宝
?甚至,如果不小心让宝宝读了一本“烂书”要怎么办?
比如:
经常会有大卫
光着屁股
跑在大街上的《大卫不可以》系列,到底能不能看?
大猩猩
偷钥匙
,还带其他小动物“
离家出走
”,
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的《晚安,大猩猩》,到底能不能看?
还有,别人都在忙着准备食物过冬,阿佛
不事生产
,还美曰其名是在
采集的是阳光、颜色和词语,
但最后却获赞无数的《田鼠阿佛》,到底能不能看?
被别人嗯在头上,想方设法都要
报复
回去的《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能不能看
一直
强调牙医很可怕、补牙很可怕
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能不能看?以后宝宝万一蛀牙,怎么哄他去补牙?
绝对“不能给宝宝”看吧,都是在教人“学坏”啊。
但是事实上,他们却
都出自绘本大师之手
,而且
都获奖无数,堪称经典
。
但确实,如果从
“教育作用”
的角度去看这些绘本,这些都称不上是“好的绘本”。
很多妈妈眼里的“好的绘本”,可能有些“功利”
在很多人看来,
好的绘本应该是
对宝宝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想象力、艺术审美力的提高、价值观的形成等等都意义非凡,特别是
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更有奇效
。
最好是能像日本绘画之父松居直先生说的“
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父亲想对孩子说的话都说完了
”。
比如《喝汤喽,擦一擦》,看完绘本,宝宝不仅每天给自己擦嘴巴,还会给娃娃们擦,天天擦。
比如《青椒超人》,可以帮助宝宝改正挑食的不好习惯。
比如《我自己走路!》,看完这本书,宝宝也会说“我自己走路,不用妈妈抱”。
看到这里,你一定也发现了,
很多人眼里的“好的绘本”,其实更像是宝宝的日常行为守则
,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是的,
通过绘本,引导宝宝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格,
是再明智不过的事了
。
但,成长并不等于是“守规矩”。
妈妈眼里的好绘本,可能并不是宝宝需要的。
宝宝需要的绘本,是能读懂他
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想象和宝宝一样,还没有对错之分、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那么可能我们就会发现眼前这本书,我们好像从没认真看过。
在
《大卫,不可以》
里,我们看到的是光屁股的大卫,是每个宝宝都会有的“捣蛋”的一面
;
而宝宝看到的是
那个和大卫一样
,也会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也会墙壁上乱写乱画、也会想偷偷尝尝狗粮
的自己
,这让他们觉得
开心又释怀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宝宝也像自己这样
什么都想尝试
、看到
喜欢的就想要
、有时候还会
控制不住
自己“干点小坏事”。
更关键的是
,听完绘本,他知道,不管怎么捣蛋、怎么调皮、妈妈现在有多生气,但只要他举起双手说”抱抱“,
妈妈都会爱他,不会因为他不乖就不要他
。
在
《晚安,大猩猩》
里,我们看到的是大猩猩不仅偷钥匙
,还放出了、大象、狮子、鬣狗、长颈鹿、犰狳;
而宝宝看到的是大猩猩它们偷偷跟
饲养员叔叔回家的“
调皮
”;
是饲养员叔叔说了“晚安,亲爱的!”之后,房间里突然响起那么多声"晚安"所带来的——“
小恶作剧得逞的窃喜
”
他还看到了
床头柜上摆着的合照
——大猩猩和饲养员夫妇的合照,
原来大猩猩曾经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也在这个房间睡过,这是它的家,它想家想爸爸妈妈。
在
《田鼠阿佛》
里,我们看到的是阿佛的
懒惰和自私
;
但宝宝看到的是
阿佛的坚持——采集阳光、色彩和词汇
,可能这份坚持在大人看来并
没有任何意义
,但却是
阿佛
最最最重要的事
。
不同的是,我们可能都习惯于强迫宝宝”不许做“,而阿佛的家人却
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可。
在
《小睡鼠波波成长系列》
里
,
我们关注到的是
小睡鼠要喝汽水、坐摇摇车
;
小鼠波波和妈妈逛商场回来的路上,要玩摇摇车,宝宝也要跟着学;
而宝宝却觉得,那是他自己的
“日记”
,记录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心声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宝宝能在角色中找到自己,读了就
能更了解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会更安心
;将来他如果
碰到类似的情况,也知道要怎么处理
。
又因为是你读给他听的,他就会觉得“妈妈也是懂我的”,就会觉得很安心。
你发现了没,这些看起来是在“教人学坏”的绘本里,
有宝宝最为渴望的自由、力量、冒险、游戏和安全感,他在这里得到了“
释放
”
。这就是宝宝喜欢它们的理由。
这时,你再做回自己
,用父母的视野去看这些绘本,你会发现原来这些绘本也是写给我们看的:
当我们学会这两点之后,我们就都能从宝宝
看似调皮的行为背后
找到一个
暖心/情有可原的答案
,100句“大卫不可以“,都不如一句”宝贝,来妈妈这里!”。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
无伤大雅
的
“
小bug
”,宝宝才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而我们对他、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至于会不会带坏宝宝?
我想说,“
一味地回避
,
从另一个方面也
掐断了宝宝思考和选择的权利。真正的智慧,
应当是
包容得下所有的是非曲折,却丝毫不影响
我们做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宝宝是不会变坏的。毕竟,我们才是宝宝第一模仿对象。
怎么判断一本绘本到底好不好?
符合这四点就错不了!
一、童趣美好三观正
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深得我心,他这样说的:“我想,凡嗜好读书的,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
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
对宝宝们来说也是如此,绘本
不是教科书,有趣才是王道
。
当然,
三观一定要正,这是底线
。在宝宝还没有形成是非观、价值观之前,我们给
他看的绘本
,
会影响他的精神底色
。
之前看过一本法国的绘本,叫《死神来了》。大意是,死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遇到的人都冷冰冰,他很难过,直到有一天,
有个小女孩对他微笑,死神很高兴,就把她带走了......带,走,了……走,了……了
。
像
这种毁三观的,最好是不要给宝宝读了。
2、插画要美要易懂还要有艺术感
我们的宝宝是天生的读图高手,“在他学会用语言、文字认知世界之前,
图片作为语言和世界的桥梁,可以让他在这二者之间爬行了
”。
所以,如果绘本的
插画水平高不高,是很影响宝宝的阅读体验的和兴趣的
。
而且,优秀的插画和一般的插画差的也不止是审美,还
有信息量
。
举个例子
同样是数字认知绘本
很多绘本就是画1个苹果,旁边写上数字“1”;画两只蝴蝶,旁边写数字“2”。
但好的绘本,你会被它的信息量吓到:
比如我们正在开团的《写给宝宝的世界名著》,数字1里面有一朵小花,乡村里三排房子,每排房子都有一颗树,烟囱也很像1;
它不仅仅做到了数字认知“功能”,还能让宝宝在阅读中体验到“阅读”和“寻找”的乐趣。
甚至还有一些插画自己就会“说故事”。
比如这本无字书《狮子和老鼠》,佩吉·拉特曼用画笔架起桥梁,让
宝宝一看就明白“狮子强大却无助,老鼠渺小但拥有自由”
,而这些,哪怕我们和我们宝宝重复千万遍,宝宝都未必可以理解的。
3、文字简短,与插画互补
就像彭懿老师说的,“
图画书不只是图画讲故事,文字也讲故事。如果只看图画,那只是唤醒了故事的一半生命。同样,只看文字不看图画,也只是唤醒了图画书的一半生命
”。
好的插图和文字能使故事既独立又相互补充,双向推动宝宝进入故事之中,而不是永远站在门外倾听。